1、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及粮食安全相关分析摘要:本文在详细分析皖江城市带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及机遇挑战的基础上,构建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皖江城市带近 20 年的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值,研究探讨耕地资源安全水平的变化趋势及演变机制及其与粮食安全水平变化规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值时空差异显著,且耕地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相关性明显。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本文结论对实现区域耕地资源安全,逐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耕地资源安全;粮食安全;评价;相关性分析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近年来城镇工业化高峰相
2、继逼近,促使耕地资源数量持续减少、质量水平不断降低,耕地资源安全程度总体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逐渐成为制约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态势及问题的诱发机制,从农业生产能力、土壤肥力和耕地适宜性评价等角度开展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研究,逐步构建耕地资源安全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安徽省作为中国农业大省之一,是粮食主产省、余粮省、粮食调出省,对于稳定全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008 年,为配合做好全国新增 500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指示精神,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从 2007 年 580 亿斤增加到 2020 年 800 亿斤,增产粮食 220
3、亿斤的目标。2010 年 1 月,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 规划的批复对安徽皖江城市带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城镇、工业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以规划为依据,确定本文研究区域为“皖江城市带” 。区域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涉及江淮丘陵、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主体部分为沿江平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热条件组合较好,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属江南鱼米之乡。但是,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将难以避免,而示范区又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其耕地数量的不断减少不仅危及本区域粮食安全,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本文以耕地
4、资源安全作为研究对象,从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层次分析法对区域耕地资源安全水平进行系统研究,通过 Eviews7.0 软件探讨耕地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的相互关系,为实现区域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市为地域研究单元采集数据,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1990-2009 年) 、安徽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以 1996-2006 年为主) 、 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9 年) 、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 年) 、 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9 年) 、 全国 2011 年国土资源公报 、其他报纸
5、杂志以及互联网提供的数据。 (二)研究方法 1.评价指标值无量纲化 本文采用直线型无量纲化法中的阀值法,即将指标实际值与该指标的某个阀值相对比,从而将指标值转化为量化值。 2.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选择层次分析法(AHP) ,依次通过明确问题,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和层次单排序,计算一致性指标,再通过层次总排序,最后通过一致性检验,确定各指标因子相应的权重。 二、皖江城市带耕地资源安全评价 (一)评价模型构建 根据研究需要,对皖江城市带部分城市(合肥、芜湖、宣城、铜陵等)发改委、城建、土地、环保等部门做了调查、了解,按照指标构建的相关原则,参考了张士功、朱红波、杨晓蕾等关于耕地资源安全评价
6、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因地制宜地选取相互独立且反映各方面特征的典型敏感指标,从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经济社会安全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结合区域背景,参照科学研究的判定标准,制定评价安全标准值(见表 1) ,通过层次分析法,最终计算出区域的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值。 (二)评价结果分析 1.评价等级确定 确定采用多级分级标准,将耕地资源安全水平划分为相对安全、稍不安全、较不安全、不安全四个等级(见表 2) 。评价综合分值越低,耕地资源安全状态越好。 2.结果分析 经过评价得到,皖江城市带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值介于 0.0266-0.7284 之间,其安全级别处于相对安全与稍不安全等级之间,综合评
7、价值呈先大幅递减后小幅递增的趋势,与数量、质量安全评价值变化趋势大体一致。此外,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值区域差异显著。近二十年以来,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值一直大于 0.25,反映四市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程度较差,主要原因在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迫使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资源的现象日趋严重,且由于利益驱动,农民外出务工较多,劳动力紧缺,促使耕地存在无人耕种或无力耕种的现象,抛荒率较高,耕地利用率不足。同时,渍涝、盐碱、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促使耕地质量水平的进一步下降。而池州、安庆、宣城、巢湖、滁州大部分年份里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值处于 0.25 分值以下,安全程度较高。总的来看,合
8、肥、芜湖、马鞍山、铜陵的安全综合评价值近年来普遍高于池州、安庆、宣城、巢湖、滁州等地区评价值,呈现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地区安全程度逐渐低于经济社会发展较慢地区的趋势。 三、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水平相关分析 (一)粮食安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1.粮食产量波动指数分析 1989 年以来,皖江城市带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发展,粮食总产量由1989 年的 1145.52 万 t 上升到 2008 年的 1428.66 万 t,增长了 24.72%,年均增长率 1.24%。人均粮食拥有量的变化与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同步。但是,人口增长的速度比粮食增产的速度更快,促使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增长速度比粮食增产的速度慢一些,人均
9、粮食占有量从 1989 年的461.95kg/人增长到 2008 年的 497.23kg/人,年均增加 1.76kg/人,2008年达到最大值。地均产量增加幅度较为明显,2008 年地均粮食产量9.01t/hm2,为 1989 年 6.79t/hm2 的 1.33 倍。 2.粮食生产与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的地理差异逐渐增大 经研究发现,合肥、马鞍山、芜湖人口比重较高,但粮食产量比重不断减少,其结果是粮食获取能力和获取成本势必受到影响。部分地区经济总量比重增加而粮食产量比重下降,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地域分工的空间差异显现,粮食生产布局向经济发展滞后的区域集中。滁州、安庆、巢湖作为粮食生产大市的作用越
10、来越明显,而经济发展较快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合肥等市,粮食产量占全省粮食产量的比重有所下降。皖江城市带形成了中部经济高速发展,而粮食生产向北部和南部城市集中的地域分工格局。 3.粮食供需平衡及安全状况分析 2003 年以来,皖江城市带的粮食自给率(用“粮食生产量/粮食需求量”的比率代替)逐年上升,由 2004 年的 113.91%上升到 2008 年的124.31%。但如果按照全省全社会粮食“总量平衡”的目标来衡量,皖江城市带的粮食安全程度并不高,存在一定的隐患。 (二)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相互关系分析 1.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年变化率相关分析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
11、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先决条件,是稳定粮食产量的基本保证(见图 1) 。为了进一步说明两者关系,通过 Eviews7.0 软件,依据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年变化率曲线的明显变异点,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对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增长率相关性进行拟合。在耕地面积大幅减少的年份,粮食产量显著下降,二者相关系数达到 0.9905。2002 年以来,二者的变化不完全同步,相关系数逐渐变小,这意味着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总产的约束作用弱化,此期内粮食单产提高对粮食总产增长的作用增强,耕地数量的增加对促进粮食增产居于次要地位。这充分表明,粮食总产的增加不可能完全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还需相应提高粮食单产。 2.耕地质量变化与
12、粮食生产水平的关系分析 耕地资源质量变化体现在粮食生产上,即为粮食单产不同年份间粮食单产年变化率的不同。一般认为,粮食单产受到自然和生产等投入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某些要素投入,例如化肥、农药、薄膜、农用机械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技术对粮食单产的贡献。因而,令X1、X2、X3、X4、X5、X6、Y 为粮食单产(吨/公顷)的影响指标,分别为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折纯量) (吨/公顷) 、单位耕地面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吨/公顷) 、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动力(千瓦/公顷) 、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成灾耕地面积比重(%) 、粮食单产(吨/公顷) ,运用 Eviews 软件 7.0,将影响指
13、标与粮食单产进行相关性测算,试图找出耕地质量变化对粮食单产的变化规律。 由模型 1 可知,六个指标与粮食单产相关系数为 0.847932,相关性非常明显。表示随着六个影响指标的不断变化,粮食单产也随之变化。此外,由于耕地自然质量下降是长期形成的,短时期内难以很快改变,在衡量标准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实现皖江城市带耕地资源安全的保障措施 皖江城市带近二十年的耕地资源安全水平呈现总体下降的特点,粮食安全程度不够稳定,区域内未来面临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压力将会更大。在这种背景下,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促进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区域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第一,强化耕地资源安全意识。充分认识皖江城市带耕地
14、资源安全的严峻形势,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粮食有效供给的影响,开展全民耕地资源安全教育。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在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公众参与。此外,耕地资源安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需要在思想观念上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创新耕地资源安全理念,加大耕地资源安全保护力度。 第二,制定差别化的区域耕地资源利用对策。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耕地资源安全水平、特点不一,地形地貌、自然气候等差异较大,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潜力也不同。可参照主体功能区划,对皖江城市带进行区域划分,制定差别化的耕地资源利用对策,因地制宜提升耕地资源安全水平。如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耕地资源安全水平一直处于较低,耕地资源数量较少,
15、但是该地区耕地资源安全水平提升潜力较大,为解决区域越来越大的粮食需求,需采取一定的土地整治措施,实现耕地资源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而滁州、安庆、巢湖等城市,耕地资源安全状态一直较好,可以适度提高,但不要盲目加大耕地资源利用程度,造成对耕地资源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重点做到:创新完善耕地资源保护制度,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大力改造中低产田,逐步提高耕地质量,促进集约节约用地,稳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 (皖发20103 号)中提出编制示范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承接产业转移需求的用地政策。要在
16、原有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根据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再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形成宏观、中观、微观互相协调有机联系的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长效性。 第四,创新健全耕地资源安全机制。首先,将耕地资源安全纳入法制管理体系。继续推进耕地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重点是涉及用途管制的土地分类、土地规划管理等法律制度等。积极推进土地财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重点是土地登记、确权、权属纠纷调处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财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其次,健全耕地资源安全预警机制。总结分析皖江城市带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状况,建立耕地资源安全预警体系,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预警系统等。严格控制耕地的占用审批
17、制度,保护和改善耕地质量安全,做到用地与养地的有机结合。 第五,不断完善耕地资源安全支撑体系。耕地资源安全实现的是一个多领域相交叉的综合目标,需要从政策、经济和技术三个方面来保障目标的实现。按照耕地资源安全实现的过程,从目标、实施、评价和违约处罚等方面加强政策体系构建。根据耕地资源利用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拓宽耕地资源安全实现的经济支撑体系,具体而言,包括资金筹措、经济奖励与处罚制度等。同时,利用现有的“3S”技术、数据库技术、调查评价技术等,保障耕地资源安全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邹亚锋,刘耀林,孔雪松.广西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2). 2张士功,纪纯,
18、邱建军,等.中国耕地资源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2005(12). 3朱红波,张安录.我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时空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6). 4金宝石.安徽省耕地资源态势与粮食安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 5祝小迁,程久苗,费罗成.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力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9(2). 6吴学泽,王心源,王官勇.皖江城市带经济差异与其自然地理成因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4). 7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文森,邱道特,杨庆媛,等.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
19、(8). 9李卫利.河北省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09. 10王枫,汤惠君.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1(3). 11宋戈,连臣.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预警分析及预警系统的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12(6). *本文系 2010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土地整治模式与政策选择研究” (项目编号:10YJA630105) ;池州学院 2011 年度引进研究生科研启动项目“基于粮食安全的皖江城市带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及保障措施研究” (项目编号:2011RC02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张平平,池州学院政法管理系;鲁成树,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