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量标准稳定性分析这里就一判断题“凡计量标准,均要进行稳定性考核。 ”为题展开简单分析。 那么,什么是计量标准的稳定性呢? 计量标准的稳定性,依据 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和JJF1033-2008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而知,计量标准的稳定性是指计量标准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间恒定的能力,一般可以“用计量特性在规定时间所发生的变化”来作为对稳定性的定量表示。计量标准的稳定性,它是指包括计量标准器的稳定性和配套设备的整套计量标准装置的稳定性。不是所有的计量标准都能进行稳定性考核,如果不存在核查标准,可以不进行稳定性考核。一次性使用的标准物质就可以不进行稳定性考核。故此判断题“凡计量标准,
2、均要进行稳定性考核”的说法是错误的。那么,核查标准又是如何选择的呢? 我们在进行稳定性的测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入被测对象对稳定性测量的影响。为尽可能减少这一影响,必须选择一稳定的测量对象来作为该测量的核查标准。大体有以下几种选择: 1、被检定或被校准的对象是实物量具 此种情况下可选一性能比较稳定的实物量具作为核查标准。 2、计量标准仅由实物量具组成,而被检定或被校准的对象为非实物量具的测量仪器 实物量具通常可以直接用来检定或校准非实物量具的测量仪器,并且实物量具的稳定性通常远优于非实物量具的测量仪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进行稳定性考核。但需画出计量标准器所提供的标准量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3、即计量标准器稳定性曲线图。 3、计量标准器和被检定或被校准的对象均为非实物量具的测量仪器 如果存在合适的比较稳定的对应于该参数的实物量具,可以用它作为核查标准来进行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如果对于该被测参数来说,不存在可以作为核查标准的实物量具,可以不作稳定性考核。 了解了这些以后,那么,计量标准的稳定性又是如何判定的呢? 如果计量标准在使用中采用标称值或示值(即不加修正值使用) ,则测得的稳定性应小于计量标准的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如果加修正值使用,则测得的稳定性应小于该修正值的扩展不确定度(U,k=2 或 U95) 。对于新建计量标准,每隔一段时间(大于一个月) ,用该计量标准对核查标准进行
4、一组 n 次的重复测量,取其算数平均值作为改组的测量结果。共观测 m 组(m4) 。取 m 个测量结果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作为新建计量标准在该时间段内的稳定性。 对于已建计量标准,每年用被考核的计量标准对核查标准进行一组n 次的重复测量,取其算数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以相邻两年的测量结果之差作为该时间段内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这里就以已建二等量块标准装置为例,首先确定核查标准。选择常用量值点进行核查,我们选一块100mm 的三等量块作为核查标准,进行稳定性考核。用该计量标准对核查标准进行一组 10 次的重复测量,共测量 5 组,5 组数据如下表:(表中数据仅供参考讨论,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二,
5、尊重和保障公众的参与权。打破选任干部工作中“少数人说了算”的作法,围绕干部选任工作中初始提名、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关键环节,进一步扩大民主,提高民意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把选人用人的全过程公开化,让公众事先有准备、事中有选择、事后有反馈。第三,认真落实公众的选择权。努力营造和扩大公众选择权的外部环境,增强公众行使选择权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提高公众行使选择权的素质和能力,让公众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干部的上、下、去、留;第四,尊重和保障公众的监督权。增加干部选任工作的透明度,使干部选任在阳光下运行。建立健全公众全过程监督干部工作运行机制,在推荐、酝酿、考察、决定、任用等干部工作的全过程中扩大
6、公众的监督权,要通过制度建设把公众意见纳入干部考核、任用和惩戒中。不定期开展民主评议监督,把公众评议结果与干部的升迁降免挂钩,增强公众评议的实效性。建立健全以公众为主体的事前预防、事中约束、事后惩戒相补充的监督机制。鼓励实施干部选任工作全程记实公开制度,对干部选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在干部选任过程中出现的容易影响干部使用的一些重要情况,进行全过程记实,并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和公众进行全面或适度公开,接受公众的民主监督,对公众举报反映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和反馈公示。 参考文献: 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J.2002.7.23. 3江泽民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2.11.8.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10.15.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 年.11.8. 6中组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局)课题组.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问题的调查J.党建研究,2009(02):22-24. 7陈永进,程巍,潘珍珠,董美丽.公众参与度与选任干部公信度之间关系研究现状J. 襄樊学院学
8、报,2010(6). 8管群.努力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J.党建研究,2005(7):49-50. 9叶丽华.干部工作如何扩大群众参与度J.领导科学 2001(4):33. 10顾普堂.努力提高干部工作的群众参与度J.领导科学,2002(24):10. 11梁子杰.正确认识干部选任中的群众参与和监督J.中国公务员,2003(7). 12邹强.从公众的角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EB/OL.垫江新闻. http:/ 134 王国忠.以落实群众“四权”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J.领导科学,2008(16):41-42. 韩建平(四川郫县县委党校,611730)硕士,四川,男,汉族,1983.3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助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