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低碳经济 考试 (一 ) 单选题:每题 1 分,共 30 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 )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 500 多人死亡 (A) 1995 年 (B) 1996 年 (C) 1997 年 (D) 1998 年 分值: 1.0 2. ()是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能源供需矛盾和生 态日益恶化问题的主要手段 (A) 节能减排 (B) 开发新能源 (C) 政策引导 (D) 减少消费 分值: 1.0 3. 人体减少水分( )便会引起疾病 (A) 5% (B) 10% (C) 15% (D) 20% 分值: 1.0 4.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中期目标有() (A) 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 (B
2、) 调整能源结构 (C) 遏制奢侈浪费 (D) 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 分值: 1.0 5.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 居世界第()位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分值: 1.0 6. 全世界大约有( )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 60 公里的范围内 (A) 1/3 (B) 1/4 (C) 1/5 (D) 1/6 分值: 1.0 7. ( )法、德、荷、瑞士等国签订了 “ 保护莱茵河不受化学污染公约 ” (A) 1974 年 (B) 1975 年 (C) 1976 年 (D) 1977 年 分值: 1.0 8. (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中对海洋环境保
3、护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A) 1981 年 (B) 1982 年 (C) 1983 年 (D) 1984 年 分值: 1.0 9. 2004 年 7 月 28 一 30 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召开了 “ 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经验交流会, ,会议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归纳为 (A) “1+3” 模式 (B) “2+5” 模式 (C) “2+3” 模式 (D) “2+4” 模式 分值: 1.0 10. 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值越高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越() (A) 低 (B) 高 (C) 无关 (D) 无法确定 分值: 1.0 11. 开发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
4、、新产品,替代原来所用的资源、材料、工艺和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是指() (A) 替代技术 (B) 减量化技术 (C) 再利用技术 (D) 资源化技术 分值: 1.0 12.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财政政策包括() (A) 财政直接投资政策 (B) 财政购买政策 (C) 财政补贴政策 (D) 财政税收政策 分值: 1.0 13. 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指的是() (A) 恒温消费 (B) 经济消费 (C) 新领域消费 (D) 可持续消费 分值: 1.0 14.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 2020 年
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A) 10%-20% (B) 20%-30% (C) 40%-50% (D) 70%-80% 分值: 1.0 15. ( )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 400 亿美元的损失 (A) 1993 年 (B) 1994 年 (C) 1995 年 (D) 1996 年 分值: 1.0 16. 增物质化模式是指() (A) 、 A 模式 (B) 、 B 模式 (C) 、 C 模式 (D) 、 D 模式 分值: 1.0 17. 低碳经济的实质() (A) 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B) 能源技术创新 (C) 制度创新 (D) 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
6、持续发展 分值: 1.0 18. 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新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指的是() (A) 恒温消费 (B) 经济消费 (C) 新领域消费 (D) 可持续消费 分值: 1.0 19. 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 )的影响两大类 (A) 自然选择 (B) 人类活动 (C) 环境变化 (D) 生物迁移 分值: 1.0 20. 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属于() (A) 降碳技术 (B) 零碳技术 (C) 消碳技术 (D) 高碳技术 分值: 1.0 21. 低碳经济的特征不包括() (A) 经济性 (B) 技术性 (C) 可行性 (D) 目标性
7、分值: 1.0 22. 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 ) (A) 增加 (B) 减小 (C) 不变 (D) 未知 分值: 1.0 23. 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体系的对象不包括() (A) 区域产业 (B) 城市基础设施 (C) 人居环境 (D) 社会生产 分值: 1.0 24.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 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失衡与悖逆 (B) 过度开发 (C) 人口太多 (D) 污染严重 分值: 1.0 25. 刘贵富提出的循环经济模式为() (A) “1+3” 模式 (B) “1 +5” 模式 (C) “2+3” 模式 (D) “2+4” 模式 分值: 1.0 26. ()是低碳消费品 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 (A) 消费者 (B) 企业 (C) 政府 (D)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