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住房保障制度中政府行为研究【摘要】面对全民关注的住房保障问题,从住房现实方面论证了政府的角色定位及其职能实现方式,接着全面分析政府在这一领域面临的劣势和威胁,从政府、社会和个体三个方面分析其成因,并总结出住房保障实施所具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关键字】住房保障,政府,优势,劣势 伴随中国社会向市场体制的转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并完善,但住房、医疗和教育却成为制约社会保障发展的瓶颈。 一、政府角色正确定位的理论 首先,强烈的现实需求决定了政府的主导责任。其理由有两点:其一,住房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任何人任何家庭都必须要有房屋居住。其二,住房在市场调节的基本体制下,
2、低收入阶层和一些有特殊困难的家庭无法获得必需的住房消费。住房制度改革以来,高房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 。 政府既要履行经济调控职能,又要履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需要的职能,两者不能偏废。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特别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形成面向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的多层次、差异化住房政策体系。概括来讲,就是要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 。政府职能的发挥、政府角色的定位应该体现“二元化” ,即一方面做好对房地产市场的培育、调控工作,另一方面完善经济适用房、城镇廉租住房、租赁住房制度。 二、住房保障制度实施以来,成就与问题分析 问题主要表现为:(1)积极推动住房商品化,
3、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但是未能促进住房的有效供应,没能抑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 (2)推行具有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制度和廉租住房制度,但由于政府履行职能不到位,致使该制度执行不力。 (3)金融政策方面,积极支持住房制度改革,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又在实施中混淆了两类金融行为,实际上不利于房地产金融的发展。 (4)相关税收制度的改革、执行较为积极,但没能很好地起到预期的税收杠杆调节作用。造成住房保障制度劣势的原因在政府、社会和个体方面都有所体现: 首先,政府的理念和行为不恰当。一是思想认识的漠视和偏差。尽管政策和舆论中一直强调加强保障住房建设,但由于前期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唯 GDP 倾向,
4、使得地方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缺乏积极性,没有制定配套的实施方案。二是现实利益的驱使和诱惑。保障性住房的实质是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这与当前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相悖。三是现有政策实施中出现失误。不仅受惠群体没有集中在低收入阶层,同时缺乏对城镇住房存量和居民居住状况基础资料的完整分析,也没有考虑公房出售后已形成的高住房自有化率的社会背景。 其次,社会强势群体的盲目逐利。房地产开发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倾向于商品房的总量供给,造成住房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最后,个体方面的原因。低收入群体中有相当比重的产业工人、服务业人员和个体经营户,他们对于居住场所的选择往往跟随工作地点的变动体现出较
5、强的流动性,使得保障住房选址面临无尽的困难。 三、当前住房保障制度中政府面对的优势和挑战 衡量现代政府发展的基本标准有两个:一个是从经济角度提出的,即政府发展是否适应经济形态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个是从利益角度提出的,即政府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和保障民众的根本利益。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当前住房保障制度中政府在经济上有巨大的优势。国民经济以每年超过 8%的速度连年递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标明我们已具备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需求的经济基础和实力。 然而,现实中实现和保障民众的根本利益这一点却无法让人满意,而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却决定着其他标准的满足程度。政府已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危害性和严重
6、性,充分认识到适宜的居住条件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是现代国家中的公民所应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住房问题的解决与否将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而不论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阻力有多大,政府的决心和信心都不能动摇。 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当然也是政府在这一问题中面临的挑战。首先是高房价引起的社会普遍不满有可能影响政府的治理基础。中国目前一般城市的房价 / 家庭收入比大部分超过了 12,远远高于国际上的 35 的标准,且房价过高还是建立在教育、医疗市场化和社会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基础上的。其次,住房的特殊性造就价格控制的艰巨性。 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住房是一种价值昂贵的商品,而且在空间上固定
7、,同时具有空间上的排他性和位置上的独占性,这些特性极易形成开发商对产品的寡头垄断;第二,房地产属于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其生产和交易过程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开发商拥有通过隐瞒信息以诱导和推动房价上涨的各种手段;第三,住房在具有消费品属性的同时又具有投资品的属性,由此很容易形成供求与价格上的泡沫。政府要想遏制这一趋势,一定需要各方面的有机配合和充分的经济实力与政治管理能力,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博弈,难度非常之大。最后,国外民众住房情况也给我们以警示和经验。主要做法是努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确保“人人有房住”并通过立法和金融保障,推动公共住房进一步发展。不论何种保障房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柱,政府的保障性住房指标给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生存或者为了谋求私利,对经济的投入都讳莫如深,这就对住房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带来直接的压力和阻碍。 参考文献: 1朱光磊.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第 1 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12. 2黄志贤.边际经济学派主要思想评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255-257. 3张玉.论住房政策的价值冲突与平衡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08,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