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68323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北师大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北师大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北师大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北师大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行政管理 科目代码: 328 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专业所有方向 考试科目:经济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 1.机会成本 2.科斯定理 3.搭便车 4.囚徒困境 5.菲利普斯曲线 6.供应学派 7.凯恩斯革命 8.看不见的手 9.比较优势 10.外部性 二、简述题(第 11、 12、 13 题各 12 分, 14 题 14 分,共 50 分) 1.简述银行存款的创造过程。 2.简述失业的根源及其类型。 3.简述节俭的是非。 4.根据有关经济学原理,简析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来绝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 三、论

2、述题 (每小题 25 分,共计 50 分 ) 1.论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论述政府公共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 1.机会成本 : 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 收入。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

3、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 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所以,机会成本的含义是:任何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多种不同的使用途径或机会,也就是说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但是当一定量的

4、某种资源用于生产甲种产品时,就不能同时用于生产乙种产品。因此生产甲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不生产乙种产品的代价,或者是等于该种资源投放于乙种产品生产上可能获得的最大报酬。一种资源决定用于甲种产品,就牺牲了生产其他产品的机会;从事生产甲种产品的收入,是由于不从事或放弃 其他产品生产的机会而产生的。 2.科斯定理 : 指一种产权理论。科斯本人并未将科斯定理写成文字,科斯定理的提出是由其好友斯蒂格勒首先根据科斯于 20 世纪 60 年代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这篇论文的内容概括出来的。 其 内容 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 0 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

5、是有效率的。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 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西方学者认为,明确的财产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 ( 或利益 ) 与社会成本 ( 或利益 ) 趋于一致。以污染问题为例,科斯定理意味着,一旦所需条件均被满足,则污染者的私人边际成本曲线就会趋于上升,直到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完全重合,从而污染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将下降至社会最优产量水平。 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 定真的有效。资产的财产权不

6、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 ,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 3.搭便车: 指不付成本或支付很低的成本而消费公共产品的行为。公共产品的特点决定了私人厂商不愿自动提供这种产品。这是因为在公用产品消费中存在“搭便车”问题,即每个人都想不付任何成本,或只支付很低的代价,来享受公共产品的服务。由于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人们可以在不付费的情况下享受公共物品所带来的效益。因此公共产品覆盖的消费者人数越多,搭便车问题就越严重,公共产品由私人厂商提供出来的可能

7、性就越小。例如: 1970 年美国通用汽车 公司研制出了一种汽车污染物排放控制装置,每个售价 20 美金,如果每个车尾都装上这一装置,可使汽车排放的污染下降 30至 50。然而,污染的降低是一种公共产品,每个人呼吸空气质量是否改善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车上是否装上这个新发明,而是取决于该地区大多数车主的选择,于是大多数人都不想多花 20 美元而只是试图搭便车,结果,在私人市场上,这种公共产品的产量总难以达到最佳水平。私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就只能由政府出面担当此项职能。事实上,私人经济中的政府,最初就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 (法律、国防、公安等等 )的目的由众多私人共同建立 起来的。政府这一职能具体体现为

8、:尽可能正确地估价社会对公用产品的实际需求;按照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确定税收比率,并用税收收入购置公用产品,为公众提供服务。 4.囚徒困境: 指两个被捕获的囚犯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囚犯两难处境的故事包含着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个结论适用于任何一个力图维持其成员合作的集团。 这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例证, 同一市场上的寡头在力图达到垄断结果时的博弈类似于两个处于两难处境的囚犯的博弈。具体情况 如下:两囚徒被指控是一桩罪案的同案犯 。他们被分关在不同的牢房且无法互通信息。各囚徒都被要求坦白罪行。如果两囚徒都坦白,各将被判入狱 5 年;如果两人都

9、不坦白,则很难对他们提起刑事诉讼,因而两囚徒可以期望被从轻发落为入狱 2 年;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囚徒坦白而另一个囚徒不坦白,坦白的囚徒就只需入狱 1 年,而另一个将被判入狱 10 年。那么囚徒将会怎么选择呢?下表归纳了各种可能的结果。 ( 其中“得益”是负的,表格右下角单元格意思是两个囚徒各 2 年徒刑 ) 。该表说明,这两个囚徒面临着一种困境。如果他们都不坦白 ( 以一种会遵守的方法 ) ,那么两人只需入狱仅仅 2 年。但他们不能相 互讲话,如果囚徒 A 不坦白,他就冒着被 B 利用的危险。因为不管囚徒 A 怎么选择,囚徒 B 坦白总是最优方案。 囚徒 B 坦白 不坦白 囚徒 A 坦白 5,

10、 5 1, 10 不坦白 10, 1 2, 2 同样,囚徒 A 坦白也总是最优方案,所以囚徒 B 必须担心要是自己不坦白,就会被利用。因此,两囚徒大概都会坦白并入狱 5 年。总之,在上述囚徒两难处境的模型中,对囚徒个人而言,选择坦白总比选择抵赖有较高的收益,但从 2 人支付的总和来看,双方都抵赖(合作或串谋)的结果是最优的。因而,囚徒困境模型就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 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情形,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这就是“困境”。 5.菲利普斯曲线: 指 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 1861 1957 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

11、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即认为: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间这种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菲利普斯曲线可用下图 20 6 说明。 图 20 6 菲利普斯曲线 令图中 W 为货币工资

12、变动率, U 为社会的失业率, L 即为菲利普斯曲线。当失业率由 U2降到 U1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由 W2上升到 W1。这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有着一种交替关系。也就是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然会出现较高 的物价上涨率。由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物价上涨率有关,而通货膨胀又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因而,进一步对此图引申,便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6.供应学派: 指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西方经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蒙德尔、费尔德斯坦、拉弗、罗伯茨、吉尔德等。该流派的理论特点是强调供给效应,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其主要理论观点是:( 1)否定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主张恢复

13、萨伊定律。( 2)反对高额的边际税率,力主减税、增加供给。( 3)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加强市场调节。( 4)认为应在刺激供给 的同时,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其政策主张是:( 1)减税;( 2)削减社会福利支出;( 3)稳定币值,恢复金本位制;( 4)减少政府的管制,让企业更好的按市场经济原则运行。 7.凯恩斯革命: 指 凯恩斯主义本身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一次革命。货币通论则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凯恩斯本人就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甚至 20 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从而在整个 20 世纪西方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中成为一个永恒的主角。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

14、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 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 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 (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 ( 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凯恩 斯从宏观

15、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之后,使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 20 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崭新一页,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论对腐朽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 20 世纪西方经济学得以向前大大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凯恩斯革命是一场方法的革命。凯恩斯之后,无数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凯恩斯体系本身存在的种种“空隙”和“硬伤”给予修正、弥补、完善,使之在碰撞中交融,在裂变中整合。凯恩斯主义内部发生的冲突、裂变、整合是凯恩斯主义 得以发展、充实的重要前提和体现。例如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爆发了持续几十年的“两个

16、剑桥之争” 这场影响很大的学术争论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对 20 世纪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与贡献是深远的。 8.看不见的手: 是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一句名言,指完全竞争的市场内价格机制的作用。早期的经济学家强调经济的自发性和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资源的有效配置完全可以依靠市场来实现,自发组织经济活动的市场操纵者,不是政府和资本家,而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市场上的每个厂商都力图用他的资本,生产最大 的产量;每个消费者都力图用他的收入,达到最大的满足。他可能并不企图增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增进的公共利益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安乐。他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

17、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尽管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直接追求的。他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经常促进了社会的利益,且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还大。“我们所以有饭吃,不是因为卖肉者、酿酒者或面包商仁慈,而是因为他们要考虑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说,通过市场间接实现的公共利益比通过计划和政府干预直接去谋求社会利益效果更好。商品经济是一种交 换经济,个人利益的实现程度,完全取决于交换的实现程度,交换的实现,意味着被社会的承认,社会的承认是取得利润的前提。因此,生产者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时,需要首先考虑社会的需要,满足公共的利益,这是不需要有人督促的。但事实上这一原理由于其假定的过于严格而很难实

18、现。 9.比较优势: 指当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时,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 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两利取重,两劣取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分工。 10.外部性: 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

19、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 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外部性理论可以为经济政策提供某些建议,它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依据,政府可以根据外部性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

20、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利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以消除外部性对成本和收益差别的影响,实现 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纠正的办法:( 1)使用税收和津贴;( 2)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 3)规定财产权。 二、简述题(第 11、 12、 13 题各 12分, 14 题 14分,共 50分) 1.简述银行存款的创造过程。 答: 银行通过自己的资产负债业务可以创造出存款,形成货币供给的一部分。 ( 1)存款创造的两大前提:非现金结算。即客户在使用资金时可以通过转账结算,这样大部分存入银行续存的钱不必再取出,这样实际所需的现金只是货币总量的一部分。部分准备金制。即商业银行不必将所有存款以库存现

21、金和准备金形式保存,其中一 部分可以加以运用。 ( 2)存款创造的过程。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过程: 为了简单起见,假设整个银行体系由一个中央银行和至少两家商业银行所构成。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 20%,只考虑活期存款,不保留超额准备金,没有现金漏损。 假如,甲银行接受了其客户存入的 10000 元现金(原始存款)。在甲银行原来持有的准备金正好满足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条件下,该银行应再提取准备金 2000 元,并将剩余准备金 8000 元全部用于发放贷款。这样甲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发生了如下表所示的变化。 甲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资产 负债 准备金 2000 贷款

22、 8000 总额 10000 存款 10000 总额 10000 当甲银行贷出 8000 之后,其取得贷款的客户必将这笔款项用于支付,而收款人又将把这笔款项全部存入乙银行。乙银行既然已取得了存款,并且在不留超额准备金的假设下,它也必将根据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 存款准备金比率,提取准备金 1600 元,然后,将剩下的 6400 元,然后,将剩下的 6400 元又贷放出去。于是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发生了如下变化: 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资产 负债 准备金 1600 贷款 6400 总额 8000 存款 8000 总额 8000 同样,乙银行 提供的 6400 元贷款,也将被贷款人用于支付给其

23、他银行(如丙银行)的客户,从而使丙银行也取得存款 6400 元。丙银行也同样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20%,提取准备金 1280,并将余下的 5120 元用于贷放。这样,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资产 负债 准备金 1280 贷款 5120 总额 6400 存款 6400 总额 6400 至此,银行存款已由 10000 元增加到 24000 元。其中,甲银行的 10000 元存款是原始存款,而乙银行的 8000元存款和丙银行的 6400 元存款都是派生存款。乙银行的 8000 元存款是由甲银行的贷款所引起的,而丙银行的6400 元存款又

24、是由于乙银行的贷款引起的。多倍存款创造过程正是通过一家银行的贷款引起另一家银行的存款所实现的。至此,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并未完成,存款货币的扩张还将继续进行。从理论上 说,这种扩张将一直进行到全部原始存款已成为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从而任何一家银行都已没有任何剩余准备金可用于存款为止。 因此可见若 D 表示存款总额, R 表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在本例中,这一准备金来源于原始存款), r表示中央银行所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则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可用公式表示为: rRrRD 1 , r1 就是通常所说的存款乘数。 如果考虑定期存款,超额准备和现金漏损,设 rd代表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 rt

25、代表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e 代表超额准 备率, t 代表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 k 代表现金漏损率, m 代表货币乘数,则有: m=( 1 k)/( rd e rt t k)。 2.简述失业的根源及其类型。 答: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失业原理一般将失业的类型和原因归纳如下: ( 1)摩擦性失业,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想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 ( 2)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 ( 3)技术性失 业,由于使用新机器、

26、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社会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 ( 4)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规模的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周期性失业,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 3.简述节俭的是非。 答: 节俭是东方社会的一个传统美德,但是从经济学角度看,节俭并不是永远都有利的,根据经济形势的不同,对节俭的作用认识也不同。 从经济学角度看,节俭就是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对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看,增加储蓄和减少消 费的经济行为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面作用。 首先,对于一个缺少资本的国家而言,节俭无疑更有利于经济的增长。根

27、据资本报酬递减规律,在资本稀缺阶段,资本的边际报酬率较高,资本的积累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相对于消费而言,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大的贡献。从一个国家发展阶段看,在经济比较落后的阶段或者经济刚起飞的阶段时,经济增长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资本稀缺,如果一个国家具有较高的储蓄率,那么在同样条件下,髙储蓄率将带来经济更快速的增长,从而有利于国家经济从低水平阶段上升到髙水平阶段。 其次,对于一个资本充裕,经济水平较高 的国家来说。节俭对经济的作用就小得多。因为对于资本充裕、经济发展水平髙的国家而言,其并不缺乏资本,资本的边际报酬率也较低,同时社会的供给也能很快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在这种国家里面,影响经济最

28、重要的因素的总需求,推动总需求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等。节俭实际上抑制了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抑制又进一步影响到投资需求。因此在这种社会中,应该鼓励消费而不是储蓄。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节俭的是非问题是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关的。从我国具体实践看,虽然 1998 年后我国出现了供给结构性过剩的 情况,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还是相对稀缺的,供给过剩并不是真正的供给过剩,而是产业结构跟不上消费需求的变化造成的结构过剩。我国面临的潜在巨大资本决定了我国资本的相对稀缺性,因此作为我国优良传统之一的节俭仍然应该保持和发扬。 4.根据有关经济学原理,简析我国森林减少、

29、珍稀动物灭绝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 答: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稀缺性的一门学科。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定所有物品和劳务。由于资源的稀缺,社会资源的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灭 绝的原因在于这些资源的稀缺,造成对这些资源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这种需求和供给的缺口反映在价格上就是这些资源的价格奇髙,利润奇髙,从而导致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使用也很高,最终导致森林资源和珍稀动物资源的减少。在一定的时期内,森林资源、珍稀动物资源的总量是不变的,表现在总供给曲线上就是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因此这些资源的价格就完全取决于对资源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水平

30、的提高,尤其是很多重要的自然观念没有形成,暴富起来的人们对稀缺资源的需求也增加。尽管从物品的有用性方面看,这些资源都很容易找到替代品,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 所谓的珍稀资源给一部分带来更大的心理上的效用,所以财富的增加导致对这些稀有资源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必然导致资源价格的上涨,在这些资源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带来利润的上涨。稀缺资源往往是暴利,这就导致很多人通过各种非法合法手段获取资源,这是导致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灭绝的根本原因。 解决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灭绝的根本途径,从经济学上讲,就是提高砍伐森林、捕捉珍稀动物的机会成本。分析森林减少、珍稀动物灭绝的原因可以发现,一般砍伐森林、捕捉

31、珍稀动物都和这些资源所在地的居民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资源所在地的居民一 般都比较贫穷,所以他们的边际成本很低。政府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使这些居民加入到保护当地稀缺资源的事业中来,并给予他们一些补助,同时加大对砍伐森林、捕捉珍稀动物的惩罚程度,从而加大了他们的机会成本。当他们砍伐森林、捕捉珍稀动物的成本大于其收益时,则砍伐森林、捕捉珍稀动物的行为也就会减少了。 三、论述题 (每小题 25 分,共计 50 分 ) 1.论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 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对其国际收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在从一般理论到实际情况,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 1)人民币升值对贸易收支的

32、影响。一国汇率变化对其国际收支的一个最为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影响是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这一影响一般表现为, 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并且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 一国货币升值能够促进本国商品的进口,并能自动抑制本国商品的出口,从而能够起到改善本国贸易收支顺差,平衡收支的作用。 对出口而言,人民币升值后,一方面,等值人民币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比升值前折合更升的外币,使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价格上升,出口减少;另一方面,如果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外币价格保持不变,则人民币升值会使等值外币收入兑换成比升值前更少的 人民币收入,使我国出口商的出口利润减少,从而使其出口积极性降低,出口生产缩减。 对进

33、口而言,其作用与出口正好相反。人民币升值后,以外币计价的进口商品在我国销售时能够折合的人民币价格比升值前降低了,导致我国进口商成本减少、利润增加,从而引起进口数量相应增加。因此,本币升值会自动地刺激商品的进口,并促使部分对本国商品的需求转向进口产品。 ( 2)人民币升值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货币升值对一国经常账户恶化。因为,升值之后,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降低,升值国的国内服务变得相对昂贵,因而减少了一国旅游和无形贸易对外国居民的 吸引力,促使本国对外非贸易收入的减少;另一方面,升值后,国外的旅游和其他劳务开支对本国居民的吸引力相对增强,从而刺激了本国对外的非贸易支出。但是,升值对一国的单方面转移

34、收支却可能因为升值而产生有利影响。以外国侨民赡家汇款收入为例,升值后,一单位外币所能换到的人民币减少,对侨民而言,一定的以人民币表示的赡家费用就需要用更多的外币来支付。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外币侨汇数量将会上升。 ( 3)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后, 1 单位外币可以折合较少的人民币,一般而言,这会促使外国资本流入减少,国内资本流出增加 ,使我国资本账户盈余减少。但是升值对我国资本账户收支的具体影响,还应取决于人们对人民币走势的预期。如果人民币升值后,人们认为升值的幅度还不够,汇率的进一步升值将不可避免,即升值引起了进一步的升值预期,那么人们会将资本从其他国家转移回国内,以希望赢利

35、;如果人们认为升值已使得人民币汇率处于均衡水平,那些原先因人民币定值过低而流入的资金就会流出我国;如果人们认为升值已经过头,即人民币价格已高于正常的均衡水平,其后必然出现向下反弹,那么,就会将资金从我国调拨到其他国家,以避免损失。 ( 4)人民币升值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当今,大多数国家采用了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管理办法。由于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汇率变化对外汇储备的影响也复杂化了。本国货币对某一货币的升值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对本国的外汇储备产生影响,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分析: 要明确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要计算各储备货币的升贬值幅度;根据外汇储备构成中不同币种的权重,结合各货币的升贬值幅度,衡量出一定时期

36、内储备币种汇率变化对一国外汇储备的综合影响;要考虑储备货币中软硬币的利率差异,与汇率涨跌相比较,从而得出一定时期内不同货币汇率变化及利率变化对一国外汇储备总体影响的分析结论。 2.论述政府公共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答: 政府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出。公共投资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公共投资对就业的影响。第一,财政通过投资性支出,直接增加就业岗位。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兴修水利,进行基础社会等过程、项目的投资,从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第二,政府通过采购各种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性支出,增加对社会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从而刺激企业的生产,促进企业的投资行为

37、,间接增加就业机会。第三,政府通过各种转移性支出,增加社会成员的收入,这些收入按一定比例转 化成消费和储蓄,从而增加对社会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间接增加就业岗位。第四,政府在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服务、产业结构转化等方面增加财政支出,如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支出等,可以增加工人再不同岗位的就业适应能力,减少再流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性失业以及产业结构转换中造成的结构性失业。 ( 2)公共投资对物价的影响。第一,公共投资是构成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投资的增加,使得总需求曲线外移,此时是否会对物价产生影响,要视社会总供给的情况而定。当经济处于严重萧条时期,由于存在大量失业工人、闲置设备和资源,因此当增加

38、公共投 资从而导致总需求扩大,产出增加时,不存在价格上涨的压力;相反,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时,增加公共支出会导致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产出增加,只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第二,公共支出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对物价的影响程度不同,购买性支出可以全部转化为社会总需求,因而对物价的影响程度更大,而转移性支出只有一部分转化为需求,另一部分转化为储蓄,因而对物价的影响程度较小。 ( 3)公共支出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方面,在整个社会经济未处于充分就业水平时,扩大财政支出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变化,使产出水平即国民收入水平发生变化。 财政支出不仅自身直接影响国民收入水平,而且还通过影响消费和投资的方式间接影响

39、国民收入水平,并且政府支出变化引起的整个社会的消费变化的数量要比财政支出的变化数量大。另一方面,公共支出还影响一国的产业结构。公共支出一般都投资于基础行业和基础设施,如农业、能源、通讯、交通等关于国计民生的行业。这种投资可以消除经济发展中的瓶颈,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增长。 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6 分,共计 48 分) 1沉没成本 2纳什均衡 3囚犯困境 4最大化标准 5乘数效应 6共有地悲剧 7错觉理论 8艾伦格林斯潘 二、问答题( 9、 10、 11 每小题 15 分, 12 小题 20 分,共计 65 分) 9为什么要反垄

40、断?对垄断的公共政策主要有哪些? 10举例解释市场失灵的原因。 11宏观经济政策争论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你持赞成的观点还是反观的观点? 12简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 AMARTYA SEN)的主要经济学观点。 三、分析题( 37 分) 13减税和增加国债限额引发的争论(要求依据的原理正确合理,逻辑 清晰,观点鲜明)。 2003 年 1 月 7 日,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一项在 10 年内将减税 6740 亿美元刺激经济的计划,在第一年将提供 1020 亿美元的刺激。这些减税包括: 提前实行定于 2004 年和 2006 年生效的减税措施,确定 10%至 35%的所得税税率, 10 年内将

41、减税 540 亿美元; 个人的股息收入免税, 10 年内减税 3640 亿美元; 加快减少对夫妇双方工作的“结婚惩罚”税收, 10 年减少 58 亿美元; 把养育子女的减免税额增加到每个子女 1000 美元; 提高小企业减免税的开支额度, 10 年减少 160 亿美元; 创建“个人再就业账户 ”,可以在失业时使用, 10 年减少 40 亿美元。 这项计划将在 2003 年对 9200 万纳税人平均减税 1083 美元,结婚者平均减税 1716 美元,有孩子的 3400 万个家庭每个平均减税 1473 美元。白宫经济学家说,这项计划在今后 3 年里将帮助创造 210 万个就业机会,并使经济增长率

42、提高 1.1 个百分点。 2004 年,刚刚获得总统连任的美国总统布什于 11 月 19 日在前往智利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的途中签署法案,将美国的国债限额再提高 8000 亿美元,以满足政府用扩大借债的方法来维持运转。此前,美国参议院11 月 17 日以 52 票对 44 票的表决结果批准了财政部提出的最高国债限额的请求。众议院也于 11 月 18 日批准了这一议案。这一法案使美国的国债限额提高到 8.18 万亿美元的高水平,比布什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时的水平高出 2.3 万亿美元。美国国会对这一法案的表决基本上是以党派划线的。绝大多数民主党议员反对提高美国国债限额。布什上台以来的减税政策造

43、成政府税收减少,对伊拉克战争导致开支剧增,美国 2000 财政年度的 2370 亿美元的盈余到 2004 财年已转变为 4130 亿美元的巨额财政赤字。从 2002 年开始,美国政府每年需要国会提高政府借债限额来维持政府运转。 这次已是布什执政以来美国第三次提高国债限额。他们指出,如果政府不采取断然措施消减财政赤字,美国的国债限额在今后 10 年里将飚升至 14.5 万亿美元。 经济学家就布什总统的减税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债限额的做法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究竟是患病失调的经济所必须的强身健骨的补药,还是仅仅是馈赠富人的福利。批评的人认为,减税刺激经济计划名不副实,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相反倒有可能

44、为联邦政府招致更大的赤字,造成长期损害。有人甚至认为,减税有利于富人,收入最高的 0.2%的纳税人获得的好处几乎是 90%中低收入纳税人的总和。而赞成的 人认为,减税达不刺激经济增长的论点站不住脚,把钱放进人们口袋的任何计划都会提供短期刺激,对长期来看,也是一项好政策。 请你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分析布什的减税计划和增加国债限额的经济政策带来的经济效应。 答案部分 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行政管理、社会保障 科目代码: 328 研究方向:上述专业各方向 考试科目:经济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6 分,共计 48 分) 1沉没成本: 指业已发生或承诺

45、、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 投资 。 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 沉没成本是决策非相关成本, 在投资决策时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2纳什均衡: 指的是这样一种策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组成,也就是说,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其他策略,从而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以形式化的语 言来表述,纳什均衡可以表述为: 假设第 i 个参与 人的策 略为 iS ,其他参与 人的策 略为 -iS ,那么为 纳什均 衡解的 条件是i i -i i i -iu (S ,

46、S ) u (S , S ) ,其中 iS 为第 i 个参与人的任何一个其他的策略。这时候, in(S,.,S )就是纳什均衡。 3囚犯困境: 是非零和博弈的著名例子,产生于被拘留并分别受审的罪犯的决策问 题。假设检察官认为他们有罪,但未获确切的证据。摆在两个罪犯面前的情况是:两个人都不招供并不告发同谋犯,他们就会免受惩罚或判处轻刑;如果一个招供,而另一个拒绝招供,则招供者会受到从轻发落,而不认罪者会受到严惩;如果两个人都招供,则他们都会判刑,但没有只有一个人招供时判的那么重。本来“最好的”解是攻守同盟、拒不认罪,但从人的理性出发,每个人都受到引诱招供而让其他人承担后果,但是这 符合个人理性的

47、后果却导致了明显的不合集体理性的后果。“囚徒困境”对策适合于模拟各类冲突问题,如核裁军会谈、劳资双方的工资谈判等。囚徒 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追求,并不一定能达到最后集体理性的结果,而个人理性达到集体理性的论断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的主要思想。 4最大化标准: 指主体的 行为必须追求利润或效用的最大化。对于消费者而言是效用最大化,即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通过最优的商品购买来获得最大的效用。在基数效用论下, 最大化标准的 条件为 PMU/ ,其中 为货币的边际效用,在序数效用意义下,当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消费者处于均衡, 最大化标准的 条件为 212,1 / PPMRS 。 对于生产者而言 最大化标准就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在进行生产时,会根据MR=MC 的原则确定产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该利润最大化原则有时也成为损失最小化原则。 5乘数效应: 指 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的这种倍数放大作用 。 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存在乘数关系。例如,一定的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数倍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基础货币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