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本土制造业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制造业增长十分迅速。2012 年美国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高达 11.9%,较 2009 年上升了 0.9 个百分点。美国本土制造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以及未来美国本土制造业的变化趋势等问题成为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尚无确切的答案。 一、金融危机后美国本土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一)从总量上看,美国本土制造业在金融危机后占比逐渐反弹 美国商务分析局(BEA)提供的数据表明,19982002 年、20052008 年是美国制造业占 GDP 比重大幅度下滑的两个时间段。而在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显著提高,20102012 年均显著高
2、于 GDP 增速,带动美国本土制造业占比明显反弹。 (二)从产业结构看,美国本土制造业恢复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汽车产业和石化产业 美国本土制造业的复苏并不是全方位的复苏。其中,汽车行业在20052008 年大衰退后已经开始迅速扩张,且扩张势头为历史最高水平;石化、化工、冶金等重工业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成为金融危机后美国制造业扩张的主要动力。据美国商务分析局统计,20102011 年,美国的汽车行业增加值年增速高达 78.1%,石化产业年均增速高达29.1%,远远高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计算机、电子等美国本土传统优势产业虽然保持增长,但增速已经有所下降;而大多数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皮革、
3、纺织、食品等)的衰退势头仍在持续,只是有所放缓。如 20102011 年,美国纺织服装业、皮革羽毛制品业和食品饮料制造业的仍分别负增长 3.12%、0.21%和 0.45%。 (三)并无充分的证据证明美国制造业出现全面回流 由于个体企业的行为不能完全代表行业整体趋势,因此衡量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整体状况是十分困难的。考虑到制造业回流会导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下降,同时有可能导致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上升,因此可以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和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对比来衡量这一指标。结果表明,20092012 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年增速为 6.2%,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年均增速为 6.5%,两者差距很小。因此,不能说整
4、体上制造业出现了明显回流美国的态势。 (四)石化、电力设备制造等产业可能是美国制造业回流的重点产业 本文同样用上述方法对美国制造业下属各个子行业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四个行业(石油炼化、化工、电器器材和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增速远远低于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增速,其中石油化工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甚至在不断下降,而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在不断上升。因此,可以认为这四个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制造业回流现象,其中石化行业尤其明显。 二、基于要素禀赋对美国本土制造业增长原因的分析 目前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各国国内制造业的竞争力是各类要素禀赋综合作用的结果。结合美国的实际情况,本文选择了科技(反映创新能力
5、) 、劳动力和能源三大要素作为本文分析的重点。选择这三类要素的主要原因在于,上述指标涉及美国近年来的几大热点问题是否在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劳动力成本劣势是否减轻和页岩气革命是否改变全球能源资源格局等等。 (一)页岩气革命所导致的能源要素禀赋变化是金融危机后美国本土制造业反弹的最直接原因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在于:由于页岩气革命的影响,美国国内天然气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其出井价由金融危机前的 10 美元/千立方英尺左右下降到目前的 3 美元/千立方英尺以下,远低于英国、法国、中国等其他能源净进口国。金融危机后拉动美国制造业规模扩张的几大主要动力产业石化、化工、汽车和冶金均和
6、天然气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天然气是石化和化工产业的主要原材料,冶金产业属于高耗能产业,能源价格也直接影响居民购买汽车的消费意愿。因此,能源要素禀赋是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开始回升的主要要素。 (二)劳动力要素的比较劣势下降对美国本土制造业扩张有一定作用,但相对有限 目前部分学者较为强调劳动力成本在美国制造业扩张中的作用。但根据美国劳工部提供数据的测算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后整体上美国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有所放缓,目前小时劳动者报酬已经基本稳定在 35 美元/小时的水平,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约在 25 美元/小时左右,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约在 40 美元/小时左右。加之考虑美国整体劳动生产率增速也
7、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美国在劳动力要素禀赋的比较劣势有所下降。这种比较劣势的下降对美国本土制造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美国劳动密集型行业整体衰退势头减缓的重要原因。新兴市场国家和美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差距过于巨大,绝非在短时间之内可以消除。目前墨西哥的小时劳动者报酬仅为 6 美元/小时,按照美国劳工部方法估算的我国劳动者报酬尚不到 2 美元/小时,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南亚东南亚国家更低。即便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劳动者报酬增速将明显高于美国,但未来五到十年之内接近美国水平也是很困难的。因此,美国的劳动力要素禀赋对其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确实存在,但是有限的,不足以根本改变美国本土制造业竞争
8、力的格局。 (三)科技要素在美国本土制造业复苏中的作用并不强 基于国际专利和国际学术论文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目前在科学研究上的比较优势仍较明显,但在技术发明上的比较优势已经有所下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称,虽然美国仍然是全球申请国际专利最多的国家,但在 35 个重点国际专利领域分类中,2012 年美国只有 20 个排名榜首,较 2008 年减少了 6 个,而日本和中国排名榜首的数量均有所增加。在近年来美国本土制造业增长最快的几个行业相关技术中,交通设备的专利数量占比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明显落后于德国和日本;在大分子化学、基础材料化学等领域的专利数量相较其他发达国家的优势也有所下降。而美国
9、优势较为明显的生物技术、医疗仪器、药物技术等领域本土制造业规模并未显著增长。因此,此次美国本土制造业规模的扩张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并不强。 (四)汽车、化工等行业美国跨国公司的真实竞争力并未显著提升 在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价值链的大环境下,美国本土制造业的规模扩张并不能准确反映相关行业跨国公司的真实竞争力。对财富五百强、全球化工行业五十强排名和全球汽车行业排名的分析表明,美国本土制造业扩张规模较快的上述行业其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排名均在下降。如在化工行业,除陶氏继续排名第二外,埃克森美孚排名由2006 年的第四位降至第六位,杜邦则由第六位降至第九位。而美国在半导体、医药等领域跨国公司的优势则进
10、一步得以巩固,但这些领域本土制造业规模增长并不快,甚至陷入停滞。 三、未来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变化趋势预测 (一)短期内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规模回流美国本土的可能性很小 固然美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进入缓慢周期,个别劳动密集型行业甚至出现报酬小幅下降,但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未来五到十年内,中国这种已经形成全面配套能力的新兴市场大国相较美国的生产成本差距仍然巨大;印度、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但整体制造业水平更为落后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配套能力也将形成竞争优势,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回流美国的可能性很小。 (二)页岩气革命对美国本土制造业的积极作用短期仍将持续,长期存在不确定
11、性 页岩气革命确实改变了美国的能源要素禀赋。石化产业的自身技术结构决定了大型石化企业倾向于在资源富集区建设大型制造基地,这一要素禀赋的变化对美国本土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目前较为明显。美国能源署认为,未来页岩气在美国一次能源结构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且天然气化工很可能取代石油化工成为美国本土化工行业的支柱力量。从目前资料看,页岩气开采技术已经较为成熟,页岩气未来成为美国能源和化工行业主导原材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然而,这种竞争力能否持续也依赖于其他国家页岩气开采技术的提高和其他能源和化工原材料技术的变化。若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成本大幅度下降,页岩气在能源上的优势将削弱;若煤化工技术取得新突破,目
12、前严重依赖水资源,造成较严重污染的情况有所改变,页岩气作为主要化工原料的成本优势也将逐渐减弱。 (三)从中长期看,美国在科技要素禀赋优势的削弱仍会进一步影响其制造业竞争力 诚然,目前美国在科技方面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在国际基础科学研究和国际通用专利方面均处于第一位,仍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支撑。然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在科技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是在逐渐缩小的。日本、中国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在科技方面,特别是在专利技术方面已经缩小了和美国的差距。在部分领域甚至已经对美国产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若未来 1020 年内,以东亚各国为代表的其他经济体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出现飞跃
13、式提升,完全可以进一步提高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位势。 (四)美国仍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最有可能诞生地,但能否成为最大获益者则存在一定变数 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各种专利)在技术革命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在技术革命诞生之后,需要大量的产学研结合应用才能够产生很多实用性,能够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专利技术;但技术革命的开始则需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理论和观念层面产生重大突破。对过去十年内国际学术论文发表情况的分析表明,至少在未来十年之内,美国在科学研究上的优势仍然是无可比拟的。一是从论文数量上看,除中国外,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基础研究优势在上升而非下降;二是虽然中国的论文数量逐渐接近了美国,但我国学者的论文不但
14、在引用次数上偏低,而且大部分均不是第一作者,即不是核心理念的提出者,多数完成的是一些外围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未来技术革命仍然最有可能发生在美国,而非其他国家。 然而,从技术革命中获益最多的未必是诞生者。当年的半导体技术诞生于美国,但日本所得到的经济利益一度高于美国;电磁学理论和热力学理论均诞生于英国,但受益者最大的是美国和德国。在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时代,知识的溢出效应要远远高于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期。特别是在基础理论和理念的知识溢出效应更加明显。随着东亚国家自身知识基础和高端人才的不断积累,加之东亚国家有着广阔的市场以供制造业发展,东亚国家在技术产业化方面走在美国的前列是有可能的。日本
15、在发电技术设备(如新能源) 、中国在电信技术取得的成功经验完全具备在新技术革命下复制的可能性。 四、对策建议 (一)短期内不必过度担心美国本土制造业发展对我国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目前有观点认为,随着奥巴马重振制造业战略的实施,美国本土制造业发展迅速,将会对我国制造业发展产生巨大外在压力。本文的分析表明,美国本土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更倾向于能源要素禀赋,而美国劳动力成本相较我国的比较劣势并未明显减弱,科技优势则有下降趋势。综合几类要素禀赋看,能源要素禀赋的优势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是局部的,而非全部的,中美两国制造业要素禀赋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短期内不必过度担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本土制造业一些
16、新变化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二)切实解决目前技术产业化能力较弱的现象 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在技术应用领域,除在通讯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并威胁到了美国的统治地位外,在生物技术、精密仪器制造技术、专用设备制造技术等方面虽然也有进展,但整体弱势地位并未改变。在这些专利技术较弱的领域,我国在国际文献上所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增长迅速,个别领域纯以数量论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位。这体现出我国的产学研结合能力较弱,科研成果缺乏和产业有机结合的渠道。建议逐渐改革目前的科研考核制度,变现在的科研成果考核为综合科研态度、科研素质、科研成果的综合考核,并由政府选择重点领域组织重点学科和产业界的联合研究联盟,鼓励学
17、术界向业界推广应用成果。 (三)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新能源发展路径 页岩气革命固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在制造业发展的颓势,但在部分制造业领域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地促进了美国制造业产能扩张,也为相关行业的美国大型企业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再次夺取主导权创造了条件,其对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影响不容低估。由于地质条件、勘探开采技术等方面的差异,我国不能从根本上仿效美国的经验选择能源产业发展路径,而需要立足于本国的要素禀赋特征,找出类似页岩气革命的,能够有效改善我国能源资源要素禀赋,拉动我国产业发展的发展路径。 (四)强化劳动者技能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中长期看,我国劳动者成本的上升是必然结果,主要依靠低价格劳动力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不能持续。然而,从美国的经验可以看出,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和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劳动者单位小时的产出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劳动力成本上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目前拥有大量的具有一定学历(如初中以上) ,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劳动者,美国的相关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建议政府加大以下三个方面的培训力度:一是在关键生产环节的精细化操作,二是信息化条件下新型生产方式,三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设计并生产。这种技能培训将会有效地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外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