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利益理论视阈下的内蒙古生态利益保护一般来讲,生态利益指全体社会成员在生态环境中获取的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益处,它是人的众多利益需求的一种,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样适用于马克思的利益理论视阈。 一、马克思利益理论视阈下的生态利益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多次提及利益。一般来讲,它指人们由自己的生产活动或生产力创造满足其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在本质上属于经济范畴,反映着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在马克思看来,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总是同其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等方面的
2、需要和利益紧密相连,利益才是“现实的个人”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最终动因,人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积极作用于自然,从自然中获取必要的经济利益;但由于资源具有有限性,无法满足所有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所有物质文化等利益需求,就产生了资源占有与分配的问题,最终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导向了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及其矛盾。人类对有限的生态利益的占有和分配,同样存在着矛盾和分歧。例如,权力和财富的分配不均、生态资源自然分配的地域性差异、代际差别、权力向利益的转化某些方面操作不当等,都会致使社会经济不同位势分层的经济主体之间享有的生态利益也存在很大差别。由于“个
3、人总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从自己本身出发的” ,总是从自己的利益需求出发的,强势群体会凭借手中的财富和权力比弱势群体享受更多的生态利益,也会在获取更多的个人或集团的经济利益时更多地损害与他人共有的生态利益,从而引起不同主体之间的生态利益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言,生态利益“在历史上表现出来的两个方面,即个别人的私人利益和所谓普遍利益,总是互相伴随着的。 ”如果我们无视这种生态利益矛盾、不积极地加以调整,就会导致代内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地域之间、代际之间等的生态利益关系失衡,当这种失衡进一步加剧达到一定的界限时,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内蒙古的生态利益现状 内蒙古依托资源优势带来的
4、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成就了举世瞩目的“内蒙古现象” ,但长期的资源开发又给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作为一个北方游牧地区,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方,气候干燥,生态环境本身就比较脆弱,是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达 92655 万亩,占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 52.2%,包括 84090 万亩风蚀荒漠化土地、4035 万亩水蚀荒漠化、4500 万亩盐渍化土地;全区沙化土地总面积 62205 万亩,占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 35.05%,包括 12720 万亩流动沙丘、8775 万亩半固定沙丘、18360 万亩固定沙丘、8805 万亩露沙地、30
5、0 万亩沙化耕地、2610 万亩风蚀劣地和 10620 万亩戈壁。加上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江河湖泊断流干涸、虫鼠灾害频繁、沙尘暴愈演愈烈。以耕地面积为例,2000 年我区实有耕地面积 731.70 万公顷,2005年为 735.50 万公顷,而到 2011 年却降为 714.90 万公顷,减少了2.73%,20062011 年期间耕地面积以每年 0.6%的速度在下降,而同期我区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却从 2005 年的 529.18 万人增加到了 2011 年的 542.33 万人,增加了 2.48%,我区牲畜总数从 2000 年 6 月末的7300.47 万头只增加到了
6、2011 年的 10762.6 万头只,增长了 47.42,可见,随着建筑、矿产开发、沙漠化等占用土地的增加,我区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而相关从业人员、牲畜的饲养数量却在快速反比例增长,这给我区的生态利益保护和生态安全带来了很大压力,制约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马克思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来看,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民众对于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要求也相应地日渐提高,这既为保护内蒙古的生态利益奠定了经济基础,也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经济欠发达的基本区情又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把经济发展放在突出重要位置,这也符合历代领导集体坚持的发展才是硬
7、道理价值观。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施、中国北方生态屏障的建设,内蒙古生态利益受损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截至 2012 年,内蒙古全区确定的自然保护区有 185 个(包括 25 个国家级、62 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 141 个,各级环境监测站 89 个,单位 GDP 能耗也下降了 5%左右,带动了农牧民收入的增加,每年人均直接和间接增加收入 400 元左右,工程区已带动 20 万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但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今的内蒙古仍然面临着“要富裕还是要环保”的关键抉择。 三、内蒙古生态利益保护的建议 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
8、见和关于内蒙古发展的“8337”发展思路中,都强调把内蒙古建设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新局面。这一战略定位,为内蒙古的当前和今后定时期内大幅度提升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好地实现生态利益指明了方向。 (一)国家和地方应继续采取倾斜政策加大对内蒙古生态建设的投入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恶化整体趋缓,局部生态状况获得明显改善,这与国家和地方在其生态建设上的大力投入息息相关。国家在“十五”期间就已采取倾斜性政策,投入 200 多亿元帮助内蒙古改善生态环境,内蒙古地方也相继投入大批资金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 “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八大生态建设
9、工程。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累计投入了 350 多亿元作为生态建设资金,在内蒙古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重要生态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重点实施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工程,力争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补偿面积 1.5 亿亩,国家年投入补偿资金 11.9 亿元;自治区地方年投入补偿资金 5000 万元,使公益林补偿面积增加 1 倍,达到 1000 万亩。内蒙古在今后的生态利益保护方面,还应继续积极争取国家的财政投入,并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和严格管理,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作用;同时,还应该积极拓宽地方和其它融资渠道,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
10、确立全社会共同投入、共同治理的思想,通过加大资金的长期投入,保障生态建设推进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二)充分挖掘和践行民族文化中独特的生态利益道德观 内蒙古生态利益的保护,除了运用经济、法律、制度等手段外,还应该依靠民族生态文化和道德体系建设。经济、法律和制度手段都是外在的约束力,是促使人们被动地采取措施保护生态利益以免受罚,而生态文化和道德的建设却可以促使人们积极主动地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它在生态利益保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就包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思想,把保护草原、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的行为看作是讲道德、做善事的行为,如果破坏草原、森
11、林和滥杀动物,就是作恶;提倡尊重自然和善待自然的伦理道德,强调依据自然本身的规律来保护自然和拯救自然。正如宝力高先生所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蒙古族文化的主流,游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蒙古族游牧文化就是生态文化。 ”因此,在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关于生态利益保护的思想内容,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并对其生态文化加以大力宣传和教育,强化人们的生态意识,使之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正确的生态利益观。 此外,在草原生态保护方面,内蒙古还应该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积极落实休牧、轮牧和阶段性放牧等措施;在防沙治沙方面,把治沙和致富相结合,利用治沙效应增加经济效益;在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方面,积极推进生态补偿制度的落实等。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