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 转换 实验 证明 拓展.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85390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尝试 转换 实验 证明 拓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尝试 转换 实验 证明 拓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尝试 转换 实验 证明 拓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尝试 转换 实验 证明 拓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尝试 转换 实验 证明 拓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尝试 转换 实验 证明 拓展高考数学试卷中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最后一题往往是具有较高区分度的题,也是许多老师与学生心目中的难题。这些题目为什么难?一是解题思路较难想到,二是情况很复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三是对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强。为了攻克难题,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一线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在备考中花了很多时间进行专门的研究和练习,有了一些很好的想法与经验。在此,笔者把自己求解 2013年重庆市高考数学选择题最后一题,即第十题的求解思路与大家分享,以求抛砖引玉。 题:在平面上,AB1AB2,OB1=OB2=1,AP=AB1+AB2。若 OP12,则 OA的取值范围是 (A)

2、(0,52 (B) (52,72 (C) (52,2 (D) (72,2 解:来自文(2) 。根据已知条件 A、B1、P、B2 构成一个矩形AB1PB2,以 AB1、AB2 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AB1|=a,|AB2|=b,点 O 的坐标为(x,y) ,则点 P 的坐标为(a,b) ,由OB1=OB21,得(x-a)2+y2=1x2+(y-b)2=1则(x-a)2=1-y2(y-b)2=1-x2又由OP74, (1)又(x-a)2+y2=1,得x2+y2+a2=1+2ax1+a2+x2,则 y21;同理由(y-b)2+x2=1,得2x21,即有 x2+y22(2)由(1)

3、(2)知74x2+y22,所以72x2+y22。而OA=x2+y2,所以72OA2。故选 D 在这个解法中,怎样想到以 A 为原点建立坐标系,怎样想到设|AB1|=a,|AB2|=b也就是说解题中存着许多学生可能想不到的情况,以这种解法讲给学生听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听得懂,但自己遇到其他类似情况时可能就不会,形成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懂而不会现象。如何顺其自然地找到解题思路呢?下面是我的探索过程。 尝试:因为向量的运算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所以看到这个题目以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画图。显然,B1,B2 在单位圆上,A 在以 B1B2 为直经的圆上,P 在以 AB1,AB2 为相邻两边的矩形的顶点上(由 A 定

4、 P) ,如图 1。因为题中要求的是OA取值范围,那么在向量中怎样求模?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求向量的平方。因为OP12,|PA|=|B1B2|2,所以由OA=OP+OA,得OA2=OP2+PA2+2OAOAcosAPB114+4+21221=14+4+2=254,OA52。与答案对比,不对,经过分析,原因在于OP12。而 OP 的长度与 B1B2 的长度是有关系的,当|B1B2|=2 时,|OP|=1 不符合条件。那么符合条件的点 P 在哪儿呢? 转换:在刚才尝试中我们是由 A 定 P。可是由于 P 有约束条件|OP|12。所以由 A 得到的点 P 不一定符合条件,但在 B1B2 固定的情况下

5、,A 与 P 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我们可以转而考虑由 P 定 A。由已知条件,P 点同时在以 O 为圆心,12为半经的圆内和 B1B2 为直经的圆上,也就是在弧MN上,如图 2。 实验:P 的位置确定下来了,那么 OA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多少3呢?考虑用几何画板软件中的测算功能。先固定 B1,B2,让 P 在MN上运动,观察 OA 值的变化情况。通过实验操作发现:P 在 M 或 N 点时,OA取到极小值72,最大值在 O、P、A 共线时取得,但不是2。接着,固定 B1,变动 B2 的位置,再观察 P 在上MN运动时,|OA|值的变化情况,我们始终发现,P 在 M、N 处取到极小值72,而以

6、B1B2 为直经的圆过圆心 O,且 P 与 O 重合时|OA|取到最大值2。 证明:刚才是借助几何画板软件这个工具得到答案的,那么这道题具体应如何解答呢?从刚才的实验操作过程我们可以猜想 到满足题意的图是图 3 而非图 2。为什么呢?这 里关键是对条件 |OP|12 的理解,它的等价含义是 0 |OP|12,只有在图 3 中 OP 的长度才满足这个 条件。知道了这一点,那么此题就很简单了。由图 3 知,OPA 为Rt,POA=90,|PA|=|B1B2|=2,|OA|2=|PA|2-|OP|2=2-|OP|2。0|OP|12,72|OA|2。这个解法比文(2)中提供的解法要简单得多。 拓展:刚

7、才我们是针对图 3 得到了72|OA|2,如果题目画出来的图是图 2,此时|OA|范围是多少呢?自然而然地就把原题进行了拓展:4在平面上,AB1AB2,|OB1|=|OB2|=1,AP=AB1+AB2若(1)13|OP|12(2)r|OP|12,试分别求|OA |的取值范围? 此时实际上是将题目条件|OP|12变为13|OP|12或r|OP|12。在画出来的图 2 中,POA 不是直角,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求解。但在OO1B1 中,OO1B1=90,|O1P|=|O1B1|,|OO1|2=|OB1|2-|O1B1|2=1-|O1B1|2=1-|O1P|2。在OPA中,O1 是|PA|的中点,2(|

8、OO1|2+|O1P|2)=|OP|2+|OA|2,|OP|2+|OA|2=2,|OA|2=2-|OP|2。当13|OP|12时,可求得 72|OA|133,当 r|OP| 12时可求得72|OA| 2-r2。当然,这时也可建 立如图 4 所示的坐标系求 解。此时,B1(1,0) ,设 p(acos,asin) ,B2(cos,sin)则可求得|OP|=a,A(1+cos-acos,sin-asin) 。由PB1?PB2=0,cos-acos-acoscos-asinsin=-a2,|OA|2=(1+cos-acos)2+(sin-asin)2=a2+2+2cos-2acos-2acoscos

9、-2asinsin=2-a2,下面做法同上。 在文(2)中指出此题是难题,面对难题我们怎么办?从刚才的探索中我们看到首先应该从常规的思路入手,掌握通性通法(比如向量问题5我们经常要利用其运算的几何意义,画出图形,然后数形结合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熟记常用的结论(如拓展题解法一中就用到三角形中线长的计算公式) ,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如运用几何画板软件画出图形,找到最值和思路) ,善于变通和转化(将向量问题转变成几何问题,几何问题转变成代数问题) ,象此文标题所说的那样经过尝试、转换、实验、证明、拓展等程序,许多时候能突破难点,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从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李柏青.活用信息技术突破数学教学难点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11). (责任编辑:张华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