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2014 年 11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12 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2015 年 4 月,从 130 多个申请城市中选出试点城市( )座。16最早提出 LID 理念与绿色基础建设 ,要求在源头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强调还原开发前水文循环的国家是( ) 。美国由于水多, 强调排水,并利用源头管理方法对径流和污染物进行控制, “排” 的过程中体现可持续性的国家是( ) 。英国由于水少,采用水敏感城市设计,通过雨水源头控制,减少了暴雨径流,同时也增加供水的国家是( ) 。澳大利亚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
2、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 并加以利用。据此,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环节是( ) 。降低地表径流量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要求将多少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 。0.7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什么指标作为控制目标( )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问题较严重的城市或地区,其海绵城市规划控制目标可结合当地水环境容量及径流污染控制要求,确定什么指标作为径流污染物控制目标( ) 。年SS 总量去除率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汛期洪峰
3、流量加大城市化后对地下水影响正确的是( ) 。地下水补给量减小城市化后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城市化后径流系数增大关于城市降雨径流水质特性,不正确的是( ) 。确定性道路广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低洼处,顶面标高宜低于地面( ) 。10-20cm道路广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雨水口担负的汇水面积不应超过其集水能力,且最大间距不宜超过, ( ) 。40m下列雨水斗属于半有压式的是( ) 。87 重力式一个立管所承接的多个雨水斗,其安装高度宜在同一标高层。当立管的设计流量小于其排水能力时,可将不同高度的雨水斗接入该立管,但最低雨水斗应在立管底端与最高斗高差的( )以上。
4、2/ 3污染物生物净化的效果与入渗水在地下的停留时间有关,停留时间越长则净化效果越好。地下水位距渗透面大于( )比较适合雨水下渗。100cm防洪调蓄的塑料雨水模块,其外围铺设透水性土工布,土工布外侧应有不少于( )碎石。30cm雨水渗透设施距建筑物基础不应小于( ) 。3.0-5.0m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的养生期间,行车速度限制在( )下,但禁止重型车辆和机械通行。30km/h渗透管道之间应设置检查井,检查井之间的管道敷设坡度宜采用( ) 。0.01-0.02渗透管不宜设在行车路面下,设在行车路面下时覆土深度不应小于( ) 。70cm竖直渗透面的有效渗透面积按有效水位高度的( )计算。1/ 2关
5、于克拉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柔韧性较差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 ) 。150 mm植被缓冲带宽度由多种因素决定:所能投入的资金、缓冲带所处的坡度、土壤类型、渗透性能等、周边土地利用情况、缓冲带所要实现的功能等因素,海绵工程措施中,植被缓冲带宽度不宜小于( ) 。2 m植草沟的长度、植草沟堰的的设置,沟的弯曲程度,植被的丰富程度与高矮状况、沟槽断面的变化情况等影响其水力停留时间。停留时间越长,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越好。生态植草沟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取( )min。6- 8植被缓冲带建
6、设与维护费用低,但对场地空间大小、坡度等条件要求较高,坡度大于( )时其雨水净化效果较差。6%人工湿地技术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湿地类型,其中表流人工湿地设计的水力停留时间约为( ) 。7d-10 d高温季节底泥疏浚后容易导致形成黑色块状漂泥底泥运输和处理处置难度较大,存在二次污染风险,需要按规定安全处理处置。因此,应根据当地气候和降雨特征,合理选择底泥( ) 。清淤季节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中,表流人工湿地的设计水深一般为( ) 。60-70cm生态浮床的植物配置应尽量选用( ) ,优先选用根系发达、净化
7、能力好、生长期长、株型低、便于管理维护的植物。乡土植物停车场、广场,可选用全透式沥青路面。全透式路面的土基应具有一定的透水性能,土壤透水系数不应小于( ) ,且土基顶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应大于 1m。当不满足要求时,应增加路面排水设施。10-6 m/s对需要减小路面径流量和降低噪声的新建、改建城市高架道路及其他等级道路,宜选用( )透水沥青路面。表层排水式对需要缓解暴雨时城市排水系统负担的各类新建、改建道路,宜选用( )透水沥青路面。半透式生态树池宜设置于宽度大于等于 4m 的人行道上,生态树池的植物以大中型的木本植物为主,种植土深度应不小于( ) 。100cm小区内公共地面停车场、人行道
8、、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闲广场、室外庭院应采用透水铺装,新建、改建的公共建筑透水铺装率应不小于( ) 。70%小区道路路缘石标高宜高于绿地标高 100mm 以上,对于下凹式绿地段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不小于( ) 。50mm在绿地内应设雨水排水,雨水口的标高宜高于绿地标高 50mm,大面积绿地宜设置排水盲沟。50mm当下凹式绿地边缘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 3m(水平距离)时,应在其边缘设置厚度不小于( )的防水膜。1.2mm透水铺装的停车场,植草沟面积宜为停车场面积的 1/8-1/10,中小型停车场中宽度宜为 0.6m-1m,大型停车场宽度宜为( ) 。1m对于生活型的道路,植草沟面积宜为服务
9、道路面积的 1/4,宽度宜为汇水道路宽度的 1/4,但不宜小于( ) 。.0.4m具有坡度的山体公园道路,雨水汇流下泄较快,可结合道路实际情况设置( ) ,将上游来水截流导入两侧的绿地海绵体中。横向格栅网状盖板排水沟面积大于 2ha 的绿地,水面率应不小于( )径流污染较严重的绿地,在面积允许的前提下,应设置湿塘或人工湿地等设施。10%城市生态排水系统设计应收集分析建设区域城市道路、地表高程、雨水管渠系统、河网水系等规划和现状,诊断( ) 。排水存在的问题城市水系设计应调查河道的功能定位、水文情势、防洪除涝、污染源、水质、水生态、底质、陆域植物群落、下垫面、连通性、水工构筑物位置和引排水调度等
10、现状,诊断( ) 。河道存在的问题雨水调蓄工程按系统类型可分为源头调蓄工程、管渠调蓄工程和超标雨水调蓄工程,调蓄工程的( )应根据调蓄目的、排水体制、管渠布置、溢流管下游水位高程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位置城镇雨水管道应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的规定,根据所确定的暴雨重现期计算规模,市政管道的起始过水断面原则上不低于( ) 。DN1000由于( )导致调蓄空间调蓄能力不足时,应增设挡水堰或抬高挡水堰、溢流口高程( ) 。坡度当调蓄空间雨水的排空时间超过( )时,应及时置换树皮覆盖层或表层种植土。渗水设施应定期采用高压水冲洗、负压抽吸等方法进行清理维护,渗水设施的检查时间宜在雨后(
11、 ) ,发现路面明显积水的部位,应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维修保养措施。1h-2h湿塘、湿地等水体设施,应根据暴雨、洪水、干旱、结冰等各种情况,进行( )调节。水位海绵城市实施后,对于地下水位的评估可以通过查看地下水潜水位监测数据进行,下列不适宜的指标是( ) 。当年地下水潜水位保持稳定海绵城市实施后,对水环境质量评估,要求地表水系杜绝黑臭现象,地下水水质不低于( )或较建设前不恶化。类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内的河湖水系水质不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标准,且优于海绵城市建设前的水质。当城市内河水系存在上游来水时,下游断面主要指标不得低于来水指标。类雨水总量的核算,雨水资源利用率是该年雨水利用总量占(
12、 )的百分比。降雨量多选城市发展带来许多城市水问题,下面的选项中正确的是() 。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水资源短缺、水安全风险由降雨径流给城市水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初期径流污染、合流制溢流污染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执行道法自然,低影响开发理念,具体体现在( ) 。对地形地势的尊重、对水的尊重、对表土的尊重、对植被的尊重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规划引领、生态优先以及( ) 。统筹建设、因地制宜、安全为重城市化后,雨水径流以排为主的后果( ) 。雨水混入污水排放、水文循环通道破坏、难以摆脱恶性循环、管网建设成本提高城市化对水分循环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降雨量、渗透量、径流
13、量、蒸发量雨水收集利用的适用条件( ) 。有雨水回用需求、.汇水面径流水质较好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与半有压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相比,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 。悬吊管无需坡度敷设,节省安装空间、管道具有自洁能力、使用寿命更长、需要较小的管径径流峰值流量调节适用条件( ) 。管网上下游排水标准不衔接、管渠提标改造难度较大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控制要点( ) 。严格控制配合比、基层施工中确保排水畅通,表面不允许积水渗透管沟的设置要求正确的是( ) 。地面雨水进入渗透管前宜设渗透检查井、渗透管沟应能进行疏通,渗透管的管径不应小于 200mm塑料检查井具有如下特点( ) 。重量轻,安装速度快、对地基不均匀沉降
14、适应性能好,抗震性能好、耐腐蚀,使用寿命长、连接密封性较好植被缓冲带是一种水土保持和控制面源污染的生物治理措施的总称,可以使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 ) 。沉降、过滤、吸收生态植草沟设计要点正确的是( ) 。生态植草沟纵向坡度取值范围通常为 1%-5%、生态植草沟内水力停留时间取值范围为 6-8min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技术选择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其中( )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城市水体底泥中含有污染物以及水体中各种漂浮物、悬浮物、岸边垃圾、未清理的水生植物或水华藻类等所形成的腐败物,因此内源治理技术包
15、括( ) 。.漂浮物清理、岸边的垃圾清运、底泥的清淤疏浚、水体中的生物残体清理。城市道路是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中要保障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合理的横、纵断面设计,结合道路绿化分隔带,充分滞蓄和净化雨水径流。因此,城市道路海绵性设计内容( ) 。道路高程设计、绿化带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海绵设施与常规排水系统衔接设计海绵城市建设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等,结合道路绿化带和道路红线外绿地可优先设计( ) 。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人工湿地建筑与小区总平面布局应根据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场地设计,总体来说,建筑与小区场
16、地设计的整体设计步骤包括( ) 。计算各分区综合径流系数、计算各分区所需调蓄容量、确定调蓄设施类型与规模、指标校核、确定汇水分区为调蓄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在建筑与小区内可采取的调蓄措施除具有调蓄空间的景观水体外,还有( ) 。雨水桶、管道调蓄系统、雨水调蓄池、雨水调蓄模块、下凹式绿地城市绿地与广场中湿塘、雨水湿地等大型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建设警示标识和预警系统,保证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撤离,避免事故的发生。 ( )警示标识、预警系统对于有污染的道路、停车场等周边的绿地,可在下凹式绿地的汇水区入口之前设置( ) 。过滤型植草沟、前置塘城镇径流污染,应经过陆域缓冲带排入水体污染较重时,应通过渗透或净化后
17、再排入水体。滨岸绿化带宜设计为陆域缓冲带,具有( )等生态服务功能。缓冲、拦截、吸附、水土保持生态岸线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等。生态护岸材料的选择、陆域缓冲带、水域生物群落构建、已建硬质护岸绿色改造、生态护岸形式的选择绿色屋顶设施养护规定,要定期检查( )等排水设施。溢流口堵塞或淤积导致过水不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溢流口、排水沟、水落口、检查井蓄水池的进水口、溢流口因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时,应及时( ) 。设置碎石缓冲、设置防冲刷措施可以用下列( )指标评估海绵城市实施后水环境方面的变化。水环境质量、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年径流污染控制率雨水资源利用率评估主要包括雨水收集并用于道路浇洒、园
18、林绿地灌溉、市政杂用、工农业生产、冷却等可以用下列( )指标评估海绵城市实施后水生态方面的变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河湖水系生态岸线、地下水位、城市热岛效应判断正确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 ( )海绵城市建设应因城因地而异,科学规划、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工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不会一蹴而就。 (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促进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能够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 )低影响开发是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是维
19、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 ( )对于海绵城市规划控制目标,各地应根据当地降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径流污染状况、内涝风险控制要求和雨水资源化利用需求等,并结合当地水环境突出问题、经济合理性等因素,有所侧重地确定低影响开发径流控制目标。 ( )城市雨水汇水区的划分应遵循“自小向大,逐步递进 ”的原则。 ( )汇水区划分应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避免将地势较高、易于排水的地段与低洼地区划分在同一排水分区。 ( )城市雨水利用的选择次序遵循“低质低用” 原则。 ( )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应独立设置,严禁与建筑污、废水排水连接,严禁在室内设置敞开式检查口或检查井。 ( )
20、透水砖砂石垫层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是:砂石主要注重砂、石都不得有含泥的成分。 ( )使用频率较高的商业停车场、汽车回收及维修点、加油站及码头等径流污染严重的区域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 ( )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 600 mm,并应设置排水层。 ( )塑料管的开孔率不应小于 15%,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不应小于 20%。 ( )线性排水沟以线状进水方式取代传统雨水口点式进水方式,减小汇水找坡长度。(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是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重要预处理设施,主要适用于屋面雨水的雨落管、径流雨水的集中入口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前端。 ( )植被缓冲带可以有效控制洪水,降
21、低径流速度,减少侵蚀,重新分配径流,使一部分水量进入地下水。 ( )河道清淤前,需做好底泥污染调查,明确疏浚范围和疏浚深度。 ( )选用清淤疏浚技术,应安全处理处置底泥, 防止二次污染。 ( )道路雨水径流可通过降低绿化带标高、增加路缘石开口等方式引入绿化带,绿化带内应设置消能设施、植草沟、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净化、消纳雨水径流,并应与道路景观相结合。 ( )城市道路濒临河道时,路面径流宜通过地表漫流或暗渠等形式排入河道。 ( )汇水分区需要通过竖向分析确定各个排水分区主要控制点高程、场地高程、坡向和坡度范围,并明确地面排水方式和路径。 ( )小区道路的海绵性设计应优化路面与
22、道路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径流雨水汇入绿地内海绵设施,小区道路应优先采用透水铺装。 ( )小区排水应合理设计超标雨水排放系统,避免建筑内部进水,小区内非机动车道路的超标雨水应优先排入周边绿地中消纳。 ( )广场总体布局应根据场地排水大竖向进行地表竖向设计,使铺装雨水汇入绿地内渗透、净化和储存。 ( )若绿地道路的边缘与绿地平齐,且雨水污染物含量较低,雨水径流可以分散式进入下凹式绿地。 ( )城市水系海绵建设重点突出对城镇径流污染的治理与河湖水质和生态功能的提升,建设治理的对象包括排入水体的城镇径流污染、河湖生境和滨岸绿化带等。( )河湖水体应通过增强水体的连通和流动与生态治理,恢复健康良性的水生
23、态系统,强化水体的净化功能,改善水体水质。 ( )用于削减峰值流量的雨水调蓄工程宜优先利用现有调蓄空间或设施,应使服务范围内的雨水径流引至调蓄空间,并应在降雨停止后有序排放。 ( )公共项目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由城市道路、排水、园林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维护监管其他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由该设施的所有者或其委托方负责维护管理。 ( )进水口、溢流口因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时,应及时设置碎石缓冲或采取其他防冲刷措施。 ( )在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环节,审图机构应重点审查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对应的相关工程设施的设计,并出具评价结论。 ( )施工图审查中,应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重要的审查内容, 委托第
24、三方完成施工图审查的,应明确要求第三方审查专家中有涉及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专家规划、建设、市政、园林、水务、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应参与审查工作。 ( )错误国家提出“以水定城 ”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给城市带来内涝等灾害,从而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 )鉴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大多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实现,各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可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的规划控制目标。( )径流污染控制目标主要通过控制合流制溢流的频次或污染物总量来实现。 ( )雨水汇水区的划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雨水径流管理,高质量的雨水汇水区划将直接影响不同海绵体的(蓄、滞、渗、净、用、
25、排)功效。 ( )城市化对河流水文性质产生重要影响,使其流量增加,洪峰增高,峰现滞后。( )虹吸式雨水斗设计流量可以超过产品的最大泄流量,雨水斗应水平安装。 ( )下凹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 ,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低于绿地 50-100 mm。 ( )透水性土工布铺设应满足保土、透水和防堵的要求,土工布外侧应有不少于20cm 碎石。 ( )斜渗透面的有效渗透面积按有效水位高度的 1/3 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积计算( )立体涡轮球墨铸铁雨水箅子具有二层立体排水结构,并有防盗、防坠落、防积水、防沉降、防弹跳等功能。 ( )为更好发挥植被缓冲带的净化、蓄渗、减排
26、等效果,植被缓冲带坡度一般为 1%-5%。 ( )绿色屋顶可有效减少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但绿色屋顶要求较高,仅适用于符合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屋顶建筑和坡度 20的坡屋顶建筑。 (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规定,70%的百姓认为是黑臭水体就应列入整治名单,至少 90%的百姓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 ( )表流人工湿地应设计地形高差,形成不定向水流。 ( )下凹式绿化带长期收税侵泡、冲刷,对道路结构安全造成质量及安全隐患,宜采取防渗措施。 ( )树池带下沉 20cm,当树池带中的蓄水深度20cm 时,通过路缘石开口进入雨水排水系统。 ( )地下室顶板和屋顶坡度小于 10的单层或多层
27、建筑宜采用绿色屋顶技术。 ( )当广场位于地下空间上方时,广场海绵设施的可不做防渗处理。 ( )绿地的海绵性设计应优先使用简单、结构性、低成本的海绵设施不同海绵设施应符合场地整体景观设计,并应与总平面、竖向、建筑、道路等相协调。 ( )应考虑河道的蜿蜒特性,在满足相关规划情况下,宜依据现有河势走向,保留及恢复河道的自然弯曲形态,形成交替的浅滩和深潭,实现截弯取直。 ( )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维护管理部门应做好雨季来临前和雨季末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管理,保障设施正常、安全运行。 ( )调蓄空间因沉积物淤积导致调蓄能力不足时,应增设挡水堰或抬高挡水堰、溢流口高程。 ( )在竣工验收阶段,可以分为两次验收,一次为竣工后随主体工程的验收,主要验收设施质量然后在竣工后第二个雨季通过监测进行验收,并与计算模型相复核,以确定项目是否满足管控目标要求。 ( )海绵城市建设各项隐蔽工程施工后,相关责任主体必须组织验收检查,并针对工程具体施工情况组织阶段性验收,形成书面验收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