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中期检查总结 合肥学院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是学校的重大建设工程,是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也是学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对学校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项目立项以来,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各相关负责部门认真研读建设方案,明确建设任务,坚持目标引导,任务驱动,团结协作。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建设方案中预期的各项任务和目标。现 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 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应用型专业建设工程 一、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按 照适应需求、优化布局要求,建立健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论证程序,从 “
2、 学校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与专业方向调整、招生计划安排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调整 ” 四个层面,建立专业结构优化和动态调整机制,将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对接,立足现有资源,通过重组、开发、利用等方式,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 建立专业建设配套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健全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机制,包括专业导向的评价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等。制定(修订)合肥学院本科专业设置与建 设管理办法、合肥学院优势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出台相关奖惩措施等,形成行之有效的监控制度,进一步改革现有的专业设置与建设模式,探索建立社会各界多方参与的专业
3、建设评价体系,确保专业体系建设质量。 2 图 1 2016 年度专业分布图 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1、坚持输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各专业成立校企专业指导委员 会,在对职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共同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既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又体现行业企业特点及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能力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的知识、能力 和素质更加对接业界需求,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学校依据合肥学院关于制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015 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重点在于 “ 卓越计划 ” 试点专业落实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颁布的 “ 卓越
4、计划 ” 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的重点在于落实学校模块化改革的有关精神和要求,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积极推进与专业认证、“卓越计划”接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体现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 (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结合企业产业人才需求动向和技术发展趋势,通过企业调研,结合学校定位与区域优势,分析培养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知识能力, 所具有的社会竞争优势,以及对毕业生今后五发展进行预期,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 2)专业认证标准的指导 研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欧盟专业标准,结合
5、专业特点和学校办学定位,工科专业对标准要求进行了逐项分解,构成了两级指标体系的毕业标准,并逐步对学生学业的达成度进行分析,实现持续改进。 ( 3)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知识为 本位”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通过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把一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教学单位 模块;模块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具有可重组性和教学内容的非重复性,同时也对应能力培养环节的连贯和递进。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 课 程体系一方面强调各学期之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强调每学期各模块的关联性和有机性。 学校在 2008 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把第二
6、课堂( 6-10 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包括相关的创新创业 活动。 2016 年人才 培养方案修订时明确将创新创业纳入人 才培养方案全过程,将创新创业第二课程作为一个模块( 12-16学分),3 各专业将创新创业活动和教学深度结合并制定符合自己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活动方案。软件工程专业 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以第二课堂为依托,构建多层次一体化应用创新服务平台。面向低年级学生设立IT 爱好者协会,培养创新意识、拓展专业知识;面向高年级学生设立创新俱乐部,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面向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学生,建设创业基地,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服务平台在
7、结构上呈金字塔型(如图),三者具有层层递进、相互促 进的关系,下层为上层提供基础与保障,上层为下层提供上升空间和发展动力。 图 2 创新创业平台结构关系图 ( 4)模块化课程的改革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着眼学生能力培养,以模块化教学内容为核心,重新组织教学结构,整体构建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将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模块,并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时数、授课形式及自学方式和时间,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建立与模块化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管理 组织形式、教学质量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开展专业能力分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剖析其
8、能力构成,制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运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深化项目驱动教学法、 CDIO、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立项推动”的基本思路,对所有专业都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对立项建设的模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模块项目,分批分期进行检查验收,建立健全模块内容更新的动态和跟踪机制,建设和完善模块化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依托教师教学能 力发展中心推进提升教师模块化课程教学和实 践能力,推进模块化课程教材建设。学校建立模块化建设验收制度,每年度安排各专业开展专业剖析,分析教改中存在问题及后续实施路径。学校坚持专业负责人培训,累计安排专业骨干教师 7
9、0 多人次赴德国进行模块化 IT 爱好者协会 Java 团队 C 语言团队 多媒体团队 智 能硬件团队 创新俱乐部 智能软件 Web 开发 物联网 手机软件 创业基地 虚拟企业 实体企业 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新创业能力提升 低年级学生 高年级学生 卓越会员 4 培训, 2017 年假期,针对专业负责人,模块化课程负责人开展了为期 3 天的专项培训。 ( 5)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现 各专业与合作企业密切联系,采取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和派出学生进入企业两种方式相结合,按照“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的原则,共建相关专业课程,层层递进地实现学生职业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渐进培养。专业教学过程中
10、涉及的项 目案例、毕业设计等题目都是真题真做,多以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来源于行业企业的产学研项目和委托开发项目,行业企业专家也参与了部分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积极引入的校外实践资源,使行业企业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与受益主体,也充分体现产学深度合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利用教学改革和科研中的成果,带领部分优秀学生,主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产学研成果突出,近两年承担企业项目经费超出 200 万元;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企业导师全程指导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实习与实践,企业同时为青年教师挂职培训锻炼提供机 会,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系兼职教授,部分直接参与教学,借助企业人才、技术和
11、设备资源优势,使教学效果逐年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凭借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省内 20 余家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了实习、企业实训环节的教学质量,环境工程专业 100%学生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针对工程实践需求的培养目标,进行行业、企业生产实训、项目实践的项目选题,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其综合工程能力,实现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的目标。 2、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 各专业构建了从课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到课外 的自助开放实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行跨专业联合组团、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习实训模式。积极推进集学生就
12、业、实习实训、教师培训、产学研合作为一体的校外综合性实践基地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构建了从基础层到创新实践层的多层次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其中,第 5学期为认知实习,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架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学生通过认知实习,了解企业与社会、培养能力、配合了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基础层是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主,将软件方针和实际器件接插、测试分析有机的结合,使技能提 高和理论理解相互促进。专业层以应用设计为主的设计、综合性实践训练。应用层以专业技术为主的系统级综合设计、训练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电子信息专业在第 8 学期开设现代电子技术、信号检测技术以及信号处理技术的综合课程设计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提
13、供了以专业技术为主的系统级综合设计、训练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平台。创新实践层通过第二课堂的专业竞赛(电子设计竞5 1 23 46 7 8赛、挑战杯等),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器件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包含毕业设计、第二课堂、科研项目等等。 图 3 电子信息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整合单一性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开设综合性、应用性和设计性实验,积极探索工程性、研究性和个性化实验。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开设与单一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与课程群相对应的实验课,以及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等三类实验课程。 3、 打造多元化的教学团队 ( 1)建
14、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各专业聘请高校及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学术交流,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技 术能手承担实训课程教学等。行业企业的专家对制定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都提供了很好帮助。 ( 2)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 采取专任教师挂职锻炼与兼职教师项目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在安排专任教师进行挂职锻炼的同时,聘请一些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的行业专家走进课堂,担任兼职教师,并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6 力。工业设计专业已经聘请多位企业和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授走进课堂,比如聘
15、请了美菱设计师、联想设计师、美的设计师、为先设计师、呵宝设计师、荣事达小家电设计师等等先后走进课堂承担课程教学 和项目指导,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人才。同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至 2015年,工业设计专业已累计派出 7位教师赴德国、韩国的一些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或短期任教。不仅增进国际合作关系,也带回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先后邀请了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法克 霍恩教授、马史 戴德教授、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工业设计系弗兰兹教授,韩巴大学朴澤龍教授、具常教授、李顺成教授等作为我们的客座教授,这些资深工业设计专家为我系教学带来多样化的视角和全球化的理念,对青
16、年教师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指导作 用。 ( 3)积极培养青年骨干教师 积极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通过专业培训,学术交流,脱产学习,加强青年教师教学方法研究,鼓励青年教师通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优秀教案评比、多媒体课件评比、教坛新秀等平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使得青年教师能够独立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不断充实专业教学团队。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工程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 围绕模块化教学改革, 从“学科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 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构建覆盖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的 模块化 课 程 体系 ,并利用模块所具有的能力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17、”、教学内容的“可重组性,非重复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特点,实现对原有课程的整合优化。 1、 围绕 能力培养目标,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适用为度”对原有课程教学内容重新整合、重组,构建出新的模块教学内容。每个模块按“知识、能力、素质”三个要素分解为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自主学习三个环节。整合后,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面向一个或多个相关能力要素的培养,模块之间内容不重复,消除冗余。同时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将行业企业认证课程的部分 内容优化整合进专业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始终站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软件工程专业的模块就引入行业最新技术及规范具体如
18、下表所示: 7 表 1 将认证课程融入到专业模块教学内容 序号 认证课程 专业模块 1 IBM Rational Requirements Composer 软件分析与设计 2 IBM Rational Doors 3 IBM Rational Software Architect 4 IBM Rational Team Concert 软件配置 5 IBM Rational Quality Manager 软件测试 6 IBM Rational Functional Tester 7 IBM Rational Performance Tester 8 IBM Rational Appscan
19、 9 IBM DB2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10 Oracle10g Certified Associate Oracle 数据库 11 Oracle10g Certified Professional 2、融合多种教学形式,紧密 衔接理论和实践教学 通过将 课堂教学、 企 业学习、 研讨、项目、实验 、 练习、 第二课堂和自主学习 等不同的教学形式 引入模块化教学环节,实现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强化对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 整合师资力量,组建 模块教学小组 ,确定 模块 负责人 ,对每一个模块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等都进行了深入探讨,
20、由模块负责人主讲,全教研室老师集体讨论,按照模块化课程的目标进行构建,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3、借力教学改革项目,推动模块课程体系建设 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推进以项目立项的方式进行,在专业层面,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和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9 个专业为试点,进而推广到 22 个专业。 2015年,继续在建筑学等 11 个专业立项开展模块化专业 建设。在模块层面,研究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专业中的各个模块的内容并立项建设,学校已经对 9 个专业和大学数学的 281 个模块进行立项建设,并组织专家对各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改革以及核心模块的建设进行检查。公共课程部分根据专业的需求调 整内容供给,实施有针对性的
21、模块内容改革。大学数学在处理模块与专业的关系时,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突出不同专业对大学数学的多样性需求;在处理模块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时,坚持基础 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突出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处理考核标准与学生学习能力关系时,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训练。大学数学模块的组织结构如图 6 所示,理论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线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以专业需求为导向 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8 图 1 大学数学模块组织结构 模块设置按照“横向分类,纵向分层”的改革思路,将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整合为工程应用数学、经管应用数学、数学素养三个大类模块,再根据各个专业的具体要求,将每
22、个大类模块分成若干的层级,建立了立体化的大学数学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模块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入包括翻转课堂、案例分析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现场开发教学、激情教学法等方式,强化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情 -知互促”为模式,在课堂上用音乐歌曲等形式开展“激情教学”。根据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性,针对性地设计激情教学课的教学主题、教学切入点和教学重点,通过艺术方法,情景再现历史的某个场景和片断,通过听、唱歌曲,体现寓教于乐,从而激发情感,引起学生的强烈心灵体验和情感共 鸣。 模块学分
23、计算方法是采用欧洲 workload(即学习负荷)概念,既包含教师授课量,也包含学生 自主学习量。将“教”与“学”统一起来。 1 个学分对应 28个学习负荷,其中 12-16 个课内学时, 还有 16-12 个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课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多以项目制来完成,学生们必须进行课外调研、读书报告,设计实践等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生物工程专业主体模块 发酵工程及实验模块培养目标主要包括根据生产任务和需求确定合适的培养基灭菌工艺,并具备培养基灭菌过程的工艺计算和设计能力;因地制宜地确定合适的空气除菌工艺,并具 备其初步工艺计算和设计能力;掌握菌种扩大培养的基本原则,针对菌的生长特点设计菌种扩大步骤;
24、通过实验,初步具备调控发酵过程中各参数的能力;能够根据针对目标产物的代谢特点,确定反应器的选型及操作条件,进行工业化反应器的设计优化和工艺参数比拟放大;初步具备在发酵过程中处理紧急事故、排除故障的能力。 9 表 2 发酵工程及实验模块教学内容及自主学习安排 学生成绩的考核变末端终结性考试为过程监控,实现从单纯的知识评价向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多元化、综合性评价转变。吸纳行业企业参与,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考核学生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采用课程论文、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小设计、专题策划、实践总结等多形式进行,重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模块化课程教材建设 根据模块化教
25、学改革的需要,学校积极推进 模块化课程改革,系统开展模块化课程建设。学校 组织老师进行模块的教材与讲义建设, 筹备编写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鼓励具有编写资格和条件的任课教师自编有专业特色的教材、辅助教材及讲义 (含课程设计指导书、实验指导书等 ), 下发了关于进行模块化教材 建设的通知,要求各专业以教研立项的形式,积极编写模块化教材,学校给予 经费资助。截至目前,学校共立项建设 23 本模块化教材,已出版模块化教材 6 本,完成校本讲义 178 本。近三年出版教材 40 余本。 四、模块化课程制度建设 学校建立配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以提供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制度环境。在原
26、来出台的合肥学院关于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决定合肥学院模块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和模块化教学改革辅导材料的基础上,修订了合肥学院合格课程(模块)建设与课程(模块)评估工作细则合肥学院合格课程(模块)建设与课程(模块)评估工作实施办法,在10 文件中对模块描述、模 块的教学大纲、模块的教案编写等都做了具体规定,从制度上保障模块化课程的实施。 五、模块化课程资源建设 在 2015、 2016 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要求各专业需提供 30 学分的专业选修模块,其中要包含跨专业的选修模块,可以为不同专业实现选修模块的资源共享,也体现出模块的灵活性和可拆分性。积极推进优质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27、,利用学校获批的省级精品开放课程 24 门(含 9 门 MOOC),学校的校本网络教学平台,丰富的 MOOC 教学资源,通过包括 global education、爱课程、学堂在线等国内外知名 MOOC 平 台链接,助力学生自主学习。 三、 专业 学位 硕士 点建设工程 根据“积极发展专业 学位 硕士研究生教育,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规划硕士点建设,到 2018年争取专业硕士招生专业达到 10个以上”的建设目标,以及“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通过重点学科建设为硕士点建设奠定基础”和“根据社会需求,合理整合资源,科学规划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两大建设措施,我校近年来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现有硕士点
28、 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点的“示范性”建设,并制订相关文件按规划开展应用型学科建设和启动专业学位硕士点培育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 应用型学科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校按照省、市关于学科及其学科梯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合肥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的有关要求,非常重视学科及其学科梯队的建设。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调动校内外资源,遴选、培育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凝练学科方向,按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三个层次推进应用型学科建设。该项目立项建设以来,我校已启动两轮学科建设,目前已初步建立一批具有学科优势和特色、发展势头良好的学科梯队:重点学科 5 个,重点建设学科 10 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20 人。纳入上述学科团队的 教师达 301 人,其中,正高级职称 58人,副高级职称 111 人。我校已初步建成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 1、加强领导,科学规划,逐步健全管理体系 我校各级领导对学科梯队建设高度重视,真正形成了重视、关心、支持梯队建设的良好环境。校领导和学科建设办公室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学科建设工作,并相继制定出台了合肥学院应用学科与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规划( 2014-2018)、合肥学院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暂行)和合肥学院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