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运动的现状与预测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87732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运动的现状与预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运动的现状与预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运动的现状与预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运动的现状与预测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运动的现状与预测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运动的现状与预测分析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总结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揭示我国体育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后奥运时期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建议政府对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干预要侧重于群众体育并让体育回归教育,回归社会,使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能够和谐发展,真正实现我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体育人口 强国之路 1.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成绩分析 历届奥运会中国代表队获得的丰硕战果为中国竞技体育带来了荣耀,全球华人都无比自豪和骄傲。连续五届奥运会,创下了由巴塞罗那奥运会金牌榜第四位到北京奥运

2、会金牌榜第一位的伟大飞越,攀登上了竞技体育的一个新的高峰,中国代表团一届一个台阶,增长性和延续性非常明显,中国逐步成为奥运金牌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从金牌分布来看中国奥运代表团,76%的金牌都来自于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在田径、游泳及参与三大球项目上,处于十分尴尬的落后状态。可见,我国与其他世界体育强国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依然需要在欢喜之余清醒和理性地认识到金牌第一并不意味着是体育强国,应该由“金牌第一”反思一些问题反思我们在田径等大项目上的弱势,反思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距离,反思很多项目上与世界顶尖水准的差距。 22.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推出并实施的“奥运争光计

3、划”和“全民健身计划”至今已有 20 多年时间。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前所未有的新突破,而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却滞后。虽然全民健身计划已经实施多年,群众体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却存在很大差距。 2.1 体育人口匮乏。 所谓体育人口,是指总人口中从事体育或与体育活动密切相关的那些人口。据官方统计,2002 年我国的体育人口比例为 33.9%,到 2012 年只有 39.1%。实际上,我国的体育人口,如果不算在校学生,10%都达不到。然而,在一些国家中,体育人口比重惊人,比如日本、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体育人口达到 70%以上。显然,中国的体育人口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

4、极大差距。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看,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特征,在城市里经常参加者也多为“老、少”人群,中青年相对较少。 2.2 体育场馆资源不足。 尽管随着奥运会等众多体育比赛在中国举行,全国各地兴建了大量体育设施,但人均场地设施十分有限,并且开放率只有五成左右,而我国运动场馆开放率长期在低谷徘徊1。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体育场馆的布局在规划上仍不够完善,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体育场馆的建设过分依存于竞赛的需求,出现场馆规划不尽合理的情况,在赛事日期的压力下,很多体育场馆缺乏足够的方案论证和规划设3计时间,建成后的赛事利率低;二是体育场馆建设选址不当、功能定位不合理、影响赛后使

5、用;三是场馆布局与城市发展结合不够,各区域分布不均衡。有的地方体育场馆的布局缺乏长远的目光,将大量的场馆集中在一个区域,不但不利于场馆功能的发挥,反而造成场馆运营的困难2。 2.3 体育锻炼的组织率较低,指导力度较弱。 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的体育锻炼是群众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在我国,群众体育的组织率较低,松散型较大,大多是个人或是结伴进行锻炼,没有系统地进行组织。据统计,我国城市社区锻炼点中是体育协会会员、俱乐部成员的占 12%左右;群众体育指导力度较弱,没有科学、系统的指导体系,社会指导员及其缺乏且质量不高;现有的社会指导员的专业素养较低,无证上岗现象严重,锻炼的科学指导能力较弱3

6、。 3.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强国之路 3.1 政府对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干预应侧重于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具有的多种属性中,有一种就是政治属性,正是因为竞技体育的政治属性,许多国家将出巨资将这种自发的文化活动演变成“政治”活动。与此同时这些国家所获得的“金牌”也就被蒙上一层“政治”的面纱,产生政治效应。此时的“金牌”属于国家,不属于个人或集体。因为金牌是由国家投入巨额经济打造出来的,它代表国家的荣誉。当这种行为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国家的行政管理就必然发生一定的倾斜,即高度的竞技运动发展抑制群众体育的发展。当竞技运动变成政府行为4而群众体育却不是政府行为时,体育内部的不协调现象,就会日益严重。此时,

7、隆重推出“全民健身计划” 、 “阳光体育”正是努力“协调”的一种措施,就是力图弥补因对竞技运动的过度重视而产生的忽视群众体育的不足4。 从上述这些足以说明国家对群众体育的重视不足,干预力度不够,呼吁国家在后奥运时期将我国的体育事业的侧重点放在群众体育上,采取具有实际意义的举措。要让中国更大范围内更多人获得健康,只有全民体育健康水平整体提高,才可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群众体育的干预力度,号召全体国民共同参与到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活动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同时加大对公益性体育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加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逐步改善我

8、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失调现象,无需夸大金牌的意义,更不能政治化。已经摒除自卑感的中华民族,不需要用不断增长的金牌数字证明自己。此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将以全民健身为主的群众体育和以奥运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由“金牌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3.2 让体育回归教育,回归社会。 中国体育要成功“转型” ,打破“举国体制” ,让体育回归社会、回归教育是必由之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竞技体育腾飞, “举国体制”起了关键作用,它可以有效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为运动员创造出最好的训练条件,消除运动员的一切后顾之忧,专心搞训练。正是由于这一体制,使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组建

9、很多“金牌队伍” 。可是,5事实证明,这种体制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体制逐渐产生弊端,其沉重的代价遭到越来越多的诟病。 我国应该尽快健全对运动员的保障体制,实行让体育回归学校,有助于解决中国竞技体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体育原本就是育人的手段之一,在我国体育育人的功能在逐渐淡化,更突出体育的竞技功能,很多时候还会成为国家利益的替代品。只有让体育回归学校,才能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体育水平和通过比赛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引进高水平运动员,让运动员获得知识和文凭。另外,现在许多高校都建成了非常好的体育场所和训练基地,并且拥有良好的科技研究条件,可

10、以资源共享。通过高校科学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为国家输送更优秀、更有潜力的后备人才,同时保证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和运动生涯同步完成,而不是在退役后才开始。这样,他们才可能在退役后就具备自主择业的能力。如果我国健全了对运动员的保障体制,让他们退役后受到足够的保障,则将是对我国举国体制的一个很好的改善6。 我国的优秀运动员绝大多数是有国家出巨资培养出来的,他们参加体育比赛代表着国家的一切,他们的一切言行都要维护国家的利益。体育总局并没有给所有运动员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违背了公平竞争的体育原则,损害了运动员的利益。中国竞技体育需要更合理与透明的投入机制,形成高水平运动员成为企业代言人,并由企业支付

11、培养基金的投入新模式。因此,我国应该吸引实力雄厚的民营资本参与体育产业,推行股权制扩展民营化,促使俱乐部实体化。在中国作为职业化改革的6“试点” ,中国足球走进足球俱乐部,在足球之后,篮球、网球、乒乓球等相继进入“职业”领域。职业化为中国体育作出不少贡献。职业化吸引了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入,竞技体育的投入已经从单纯依靠国家的局面逐步转变为以国家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新格局,由此大大减轻国家负担。令中国体育多了一条发展道路,职业联赛也扩大了运动项目的影响力,深入推动了运动项目的社会化6。 中国体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体教结合” ,必然要让体育回归教育。只有如此,竞技体育才会有雄厚的人才基础,才会有

12、更强大的发展动力。同时,中国体育要真正向全民体育“转身” ,必须让体育回归社会,让社会去办体育。只有如此,竞技体育才能奠定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4.结语 后奥运时代是一个中长期的未来,这个时期的一般表现特征为竞技成绩的“低谷期”和体育体制的改革期。在这一时期,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更多地参与到中国体育的发展中,将是一种必然趋势。为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并同时避免竞技体育大滑坡,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可能出现的一切有利与不利的局面,建议在侧重群众体育的基础上兼顾竞技体育的优势地位,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谐发展,促使中国体育健康、有序、全面发展,使中国真正走体育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白耀东.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6):1-5. 72关于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现状的调研报告. 3唐岳年,管情安.“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09(4):142-143. 4李力研.再论“竞技运动”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J.体育文史,1996(03). 5田雨普.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与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3(01):5-7. 6徐本力.对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发展的思考R.2008,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