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真,简化数学课堂.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87769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归本真,简化数学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回归本真,简化数学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回归本真,简化数学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回归本真,简化数学课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回归本真,简化数学课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回归本真,简化数学课堂摘 要:自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至今,高兴地发现,现在数学课堂较之以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教师讲授为主变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原来单调的数字学习变成了深入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化学习,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机会更多了,学生的表现也更积极、更主动了。但在这一片大好形势的背后,可以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阴影,有些课堂,看似热烈,学生却体会不深;有些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一些本来简单的东西却不知不觉地变得更复杂了。 关键词:本真;简约;数学课堂 下面,笔者就结合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来谈谈一些体会。 一、课前铺垫:是启发还是铺路 由于有了“启发性”这一

2、教学原则,于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喜欢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本也没什么错的。可问题就出在这种循循善诱太周到了,学生用不了多少的自主探索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到达问题的彼岸。就好比三年级下册的连乘问题这一教学内容,我就看到过两个对比鲜明的教学案例。这一内容在教材中有一个情境图,显示的是三个广播操方阵,其中最中间一个最为完整,有 8 行,每行有 10 名学生,问题是 3 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教师 A 是这样引入的:先复习乘法的意义,再以文字形式让学生求一个方阵的人数,小结方法。在此基础上,2问学生,假如有三个同样的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这样,从意义到问题,从一步到两步,最后再出示例题,有了前面的精心

3、铺垫,学生学习例题简直不费吹灰之力,然而在后来的自主练习中却障碍重重,教师只好又逐个循循善诱,教学之中,学生虽看似“会”了,但教师却显得很是吃力。同时,一个疑问也在本人心中油然而起:有必要这样周密的“启发”吗,这样学生得到的到底是“鱼”还是“渔”呢,如果长此以往,学生离开教师的这种“诱导”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巧得很,前不久我们县教育学会数学专业委员会的一次研讨活动,活动中一位钟老师也上了这个内容作为活动中的研讨课,她的设计完全不一样:首先是直接出示学生自己的座位图(两大组,每大组有 6 桌,每桌 4 人) ,让学生结合以前所学习过的知识思考探索总人数的求法。学生在此情境中,积极思考运用以前

4、学过的相关乘法,交流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与以前所学相关乘法问题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总结方法,然后在相关实际问题中运用方法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几乎不存在什么障碍。 以上两个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前一个是先顺利而后有障碍,后一个是先有挑战而后面顺利。细加分析之后,一个十分清晰的事实浮现于我的眼前:前一种设计教师显然是在“启发”的光环下,以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部分思维,忽视了学习是一个充满挑战、探索和阻力的过程,唯恐其不知,反而真不知。第二种设计是真正把学生带到了一个不提供任何帮助的“渔场” ,让他们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自主探索空间和交流的阵地。 3二、情境创设:是

5、数学还是花絮 数学教学境化,让学生在充满生活化和趣味性、挑战性的情境中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这是数学课改和重要特点之一。然而,有时候这所谓的情境创设却让我们的数学课变得不伦不类,丧失了数学课应有的价值。下面是吴正宪老师给我们提供的一则有趣的教学案例,相信一定会给我们有所启示。 那是一节减法练习课,教师首先出示了两幅图: 第一幅图:38 只青蛙,三三两两地坐在湖中的荷叶上观望。 第二幅图:1 只青蛙即将跳入水中,荷叶上还有 5 只青蛙。 问题:跳下去多少只青蛙? =(只)一名学生说:“荷叶上有 38 只青蛙,忽然一个石子落入水中, 啪的一声,小青蛙们害怕了,纷纷跳入水中。最后只剩下 5 只青蛙妈妈

6、。 ”我表扬了他,说他语言流畅,想象力丰富,并鼓励大家向他学习。我又叫了一名学生,他说:“38 只青蛙正在荷叶上晒太阳。一个顽皮的男孩路过,向水中打了几个水漂,胆小的青蛙都钻到荷叶下面了,只剩下 5 只勇敢的。 ”“嗯,你的想象真棒!”两名学生描述过后,我正打算让学生看图列式。可耳畔又想起了几个急不可耐的童音:“老师,我有不同的想法。 ”一个男孩没有得到我允许就说:“我认为,是轰隆隆的雷声响了,要下雨了,所以它们都急着游回家。 ”“你的想象也很奇特。 ”我说。此时,仍有几只小手高高举着,不肯放下,似乎在抗议?为什么不让我说?望着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我真的不忍打消他们此刻的激情,我也无权锁住他们

7、想象的翅膀,我做出了“让他们畅所欲言吧!4”的决定。 于是,孩子们一个接一个不停地说出了:青蛙们正在进行游戏比赛,正在学本领,正在寻找蝌蚪孩子整间教室成了一个想象的国度。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起来了。我这才意识到数学练习课怎么演变成了看图想象说话课,虽然气氛之热烈是空前的,可课的性质却变了。 吴正宪老师不愧是我国小学数学界的楷模,一个情境创设不当的数学教学案例在她笔下也是如此的生动有趣。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在实际工作中,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的。40 分钟的课,有时过去 7、8 分了,老师却还带着孩子们在那精心创设的生动情境中恋恋不舍,都还没奔入主题,在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

8、让我们的数学课简单而有价值,那换来的,又何止是这 7、8 分钟的时间呢? 三、教学对象:是学生还是专家 如果我们关注数学的结构与算理多于关注学生的认知现实,如果我们总试图训练学生的“专家思维” ,那么, “老师不教我还会,老师越讲我越糊涂”的现象就会逐渐增多,所谓的“数学学困生”也就普遍了。本来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数学,竟然让学生越学越玄乎摈弃那些人为的“烦琐分析” ,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吧。 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吧,这应该是数学课改的声音,更应该是孩子们的声音。可在实际工作中,有多少老师,在“学数学关键是要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这种传统思想的支配下,不自觉地一味训练着孩子们的“专家思维” ,什么

9、都得让孩子们说出个理由来。殊不知,有多少的学生,在老师那么多的“为什么”中对数学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 ,到5后来甚至是“望而却步”者也大有人在。当然,在数学学习中,也并非是反对让学生“明其理” ,但如果在小学数学课中的“专家思维”过多了的确是不宜苟同。再说前面所提到的我校钟老师的那一堂课吧。在备课时,她也提到了这么一个问题:2 个大组,每组 6 桌,每桌 4 人。如果有学生先把 2 乘 4 再乘 6,那每步计算出来的是什么,怎么来说这个理由呢?记得当时,我就对她说过: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说,不能说的不需勉强,学生毕竟是学生,在他们前面,没有必要把问题弄得那么复杂。当时有人反对,说每一步计算都要说

10、出明确的理由,不然方法就不正确。后来,钟老师虽是按我所说的去做,但看得出,她总有点不放心。其实,事实上也是这样,有些东西教师也要费上好半天口舌才能说个七八分道理,又有什么理由要学生绕口令般的去说上半天呢,如果非要这样做的话,目的就只有一个:想把简单的问题越教越难,想让学生越听越糊涂,居心何在呢? 说到“”是什么的故事,也许很多教师都会感到好笑,都会产生一种“教育非改不行”的冲动。但回到工作实际中,往往又会不自觉地重复那“昨天的故事” ,结果让本来有着多种思维方式的问题变成了统一的“标准方法” ,又让那大量机械繁琐的计算练习肆虐充斥于我们的课堂。有一句话说得好,当算术占去了数学的绝大部分内容时,它的价值已经走向了负面 去掉花絮,去掉繁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回归本真,变得真正简单而有价值吧。我想,这也许就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数学课堂。 作者简介:刘晓琴,女,1977 年出生,大专,江西萍乡人,中共党6员,小学高级教师。现任萍乡市芦溪县芦溪小学教务处主任,2003 年撰写的教学设计简单的排列组合获国家级优秀教学设计;2010 年撰写的教案垂直与平行获国家级二等奖;2009 年度荣获萍乡市“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称号;所执教的公开课和研究课获得省级、市级奖励,指导青年教师上课获各级奖励。 编辑 鲁翠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