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介绍摘 要:新编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从 2013 年春季开始使用。深入发解该教材的内容、特点,全面分析其各单元教材,对于高效地使用该教材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介绍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57-12 一、教学内容 (一)认识图形(二) (二)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三)分类与整理 (四)100 以内数的认识 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摆一摆 想一想。 (五)认识人民币 (六)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七)找规律 (八)总复习 这一册的重点教
2、学内容是“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是教学的难点,并且它是学习计算多位数退位减法的基础。因此,加强“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的教学,有益于学生获得终身学习与发展2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的变动 (一)认识图形 将原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与原一年级下册中“有关平面图形拼组”的内容组合成一个单元“认识图形(二) ”。 (二)在第二单元中有两点要注意 一是增加了解决问题步骤教学,逐步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二是将原二年级上册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数量关系的问
3、题移到本单元中。 (三)分类与整理 把原一年级上册的“分类”移到本册教材中,与原一年级下册的“统计”合编成一个单元“分类与整理” ,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 (四) “认识人民币”降低了难度 更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不再出现用小数表示人民币,只是作为知识的介绍安排在“你知道吗?”中。 (五)出现了连加和连减解决问题 在第六单元中,出现了用连加和连减解决问题,一方面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思路,巩固所学的加减法知识,另一方面为二年级学习“乘除法的初步认识”做些铺垫。 (六)增加“小括号”的教学内容 小括号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通过本册教材的教学,可以进一3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丰富练习的
4、形式,还可以为后面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做好准备。 (七) “认识时间” 将原一年级下册的“认识时间”删掉,降低了对一年级小学生认识时间的要求。 (八)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内容 在“找规律”单元中,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增加了思考题和星号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和练习。 )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这册教材是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了现行实验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学
5、习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和环境。努力使学生获得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合理安排了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阶段性目标设计的。注意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生活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更关注儿童的认知规律。 41.本册的认识图形(二) ,将认识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拼组重新整合,分散了认识图形的难点,更有利于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 2.在“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中,3 个例题都是从一幅主题图中提炼出来的,例 1 是“卖气
6、球” ,学习“十几减 9”的计算方法;例 2 是“卖风车” ,借助“十几减 9”的思维方式学习“十几减 8”;例 3 是“数金鱼”,借助“十几减 9”和“十几减 8”的思维方式学习“十几减 7”、 “十几减 6”;例 4,学习“十几减 5、4、3、2” ,这次编排比实验教材教学步子小了,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3.在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中,注重学生的四种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掌握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注重儿童的经验和体验 学生的学习新知,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新知。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操作,在实际活动中感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知识的
7、联系,从而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例如,第 27 页的“分类与整理” ,学生可以数一数,也可以画一画,按物体的形状分类。第 42 页“比较数的大小” ,首先进行实物比较,4 捆零 2 根(42)和 3 捆零 7 根(37)比较,使学生感悟到:先比整捆的(十位) ,整捆多的那个数就大(十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然后通过计数器,使学生感悟到十位上数相同,就比较个位上的数。第 64 65 页, “两位数加一位数” 、 “整十数”中,不进位和进位的两种计算,都是在学生已有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指导学生学习新知。第 85 页“找规律” ,例 1 图形排列规律;例 2 图形和对应数字排列规律;例 3(1)图
8、形和对应数字变化规律。例53(2)抽象数字变化规律;例 4 找规律、填数。这样的编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提高,注重儿童思维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注重数学思维的渗透 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本册教材主要体现在教学中渗透各种思想方法。例如,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从物体的表面认识平面图形(拓出平面图形) ,由平面图形抽象出几何图形。 “拼一拼”中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思想。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中的分类思想、集合思想。第七单元“找规律”中的对应思想。教材第4 页、第 2021 页、第 46 页、第 58 页、第 7778 页、第 88 页“解决问题”的树立模型
9、思想,等等。 (四)进一步落实“四能”目标 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呈现了解题步骤和解决方法。 1.把培养学生的“四能”教学贯穿到教材的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之中,每个单元至少有一个解决问题例题。 例如,第一单元的用七巧板拼摆三角形的解决问题;第二单元例 1例 4“十几减几”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训练和例 5、例 6 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的进一步学习;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中,例 1 和例 2 都可看做是用分类的方法解决问题;第四单元例 7“用数的组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第五单元例 7 通过买杂志的素材,学习用“调整”的策略解决问题; 第六单元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10、” ;第七单元用“找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都为培养学生的“四能”提供了素材和资源。 2.解题步骤都呈现了“知道了什么?” ,理解题(图)意,找出两个6数学信息和一个问题;“怎样解答” ,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解答正确吗” ,对解答的结果进行反思、回顾和检验,并学习口头答话。 3.呈现多种解答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有的用数一数、有的用画图、有的用操作、有的用列算式计算。 四、课时安排 (一)认识图形(二) (3 课时左右) (二)20 以内的退位减法(12 课时左右) 例 1,3 课时左右;例 2,1 课时左右;例 3,1 课时左右;例 4,2课时左右;例 5、例 6,
11、3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 课时左右; (三)分类与整理,2 课时左右;100 以内数的认识,8 课时左右;数数、数的组成,2 课时左右; (四)读数、写数,2 课时左右;数的顺序、比较大小,4 课时左右;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2 课时左右;摆一摆、想一想,1 课时。 (五)认识人民币(5 课时左右):认识人民币(2 课时左右) ;简单的计算(2 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1 课时左右) (六)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30 课时左右)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 课时左右) ; 2.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4 课时左右) ; 3.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6 课时左右) ; 4.小
12、括号(2 课时左右) ; 5.解决问题(3 课时左右) ; 76.整理和复习(2 课时左右) ; 7.找规律(5 课时左右) ; 8.总复习(5 课时左右) 。 五、各单元教材分析 (一)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二) 整体感知: 1.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平面图形”和“拼组图形”两部分内容。认识平面图形主要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与原实验教材相比,增加了“认识平行四边形” 。 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渗透几何中体与面的关系,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主题图:三名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圆柱等立体物体画出(拓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并把形状
13、相同的图形收集到一起,进行整理、归纳,渗透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把各种类的图形,用一般图形表示出来,也就是从众多的长方形中抽象出长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从众多的正方形中抽象出正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四个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从众多的圆形中抽象出圆的特征(圆圆的,没有直边,是一条曲线) ;从众多的三角形中抽象出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有三个角) ;从众多的平行四边形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四条边,对边平行且相等,不一定是直角) 。 做一做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语言表述时,注意要说某某8物体的面的
14、形状是什么图形。 做一做 2:让学生利用立体图形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用这些图形自己设计一个图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形的拼组。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1) 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 四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3) 六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六边形。 (4) 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长方形。还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使学生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图形是转化的,渗透转化思想。 做一做,通过拼摆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拼摆出没有学过的图形。拼完后
15、,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说一说用几个什么图形拼摆成了什么图形。 3.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探索活动。教材在这里引入了“七巧板” ,并以“解决问题基本步骤”的呈现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拼组图形,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知道了什么?” ,首先知道一套七巧板中都有什么图形(1 个正方形,1 个平行四边形,2 个大三角形,1 个中号三角形和 2 个小三角形) 。其次,要明确这里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每人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尽量拼得多。 9“怎样拼呢?”教材中提供了拼法指导和不完全的摆法,教学时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明确基本拼法,然后继续拼下去。 “谁拼得
16、多?”让学生展示自己拼的作品,并互相观摩、交流,确定谁拼出的三角形最多。 “做一做”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索能拼出几个长方形,进一步体会图形特征,经历探索过程。 4.关于“练习一”中一些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 5 题在实验教材中就有)应该让学生先数一数最下一行是几块,从而知道了每一横行都是几块。上数第二行知道了有 3 块,还缺 2 块;第三行知道了有 2 块,还差 3 块,第四行知道了有 2 块,还差 3 块,一共缺了(8)块。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等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
17、面图形的特征。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兴趣。 本单元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建议教学中,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便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102.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对这些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建立空间观念,知道它们的名称,能辨认就行了,不要提高要求。 3.教学中所提供图形的方位、大小、颜色要丰富。 (二)第二单元:“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整理和复习 口算“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的最基础的知识。因
18、此,学生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学会运用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应用的作用,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单元中的计算和计算的应用穿插编排。 1.计算安排了 4 个例题,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主题图:通过公园的情境引出计算。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展开想象和思考,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设计案例。 (1)例 1 教学“十几减 9”。 情境图中呈现的问题是:有 15 个气球,卖掉了 9 个,还有几个?让学生理解题意,找出两个数学信息和一个问题;列出算式后,通过摆一摆、画一画,使学生明白算理。在计算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并展示多种计算方法,如“破 10 法” “想加算减” ,让学生掌握十几减 9 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