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何加强初中语文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摘要:非智力因素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主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非智力 非智力因素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主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如何加强初中语文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 从广义上说,凡智力因素(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人智力因素而言的。非智力因素也可以称作对心理过程有着起
2、动、导向、维持与强化作用,又不属于智力因素的心理因素。所以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复杂的概念,包含了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情感、意志、动机、个性等)所有的其他心理因素。作为教师首先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具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就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意志在掌握知识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能有坚强的意志力,就会有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个性在学习中的作用更为突2出,个性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性格是个体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它能以较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学习中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
3、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要成功地进行语文教学,自然离不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产生要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二、非智力因素的结构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是指不同成分的非智力因素的整体构成。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 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它们对
4、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 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 三、加强初中语文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途径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听课、独立作业、复习小结、解决疑难和课外学习等方面.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3必将终生受益。 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课前预习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保证.课前预习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新课内容通读
5、一遍,不懂的地方可让学生做记号,以便上课时加以消化。 专心听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 ,通过课前预习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老师讲解,他们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独立作业是检验学生上课理解与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通过这一过程对学生学习意志毅力的考验。 复习小结是学生达到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知识体系的理解
6、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相关的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解决疑难是指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知识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老师点拨释疑的过程.学生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4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把请教老师询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要扭转“不敢问”和“不会问”的局面。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研究性学
7、习活动,社会调查,文学社活动,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其他年级同学或交流学习心得等. 2、改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具有指向(指明教学方向) 、检测(衡量教学效果) 、诊断(发现存在的问题) 、活化(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等功能。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评价体系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沦为行政部门考核教学效果的唯一手段。在这种评价体系下,课文被切割成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学生们用学习英语的方式来学习语文,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民族性,侧重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素养的培养。教师以分数来评价学生,领导以分数来评价教师,因而,分数的作用被无限放大,大家只看重结果,而忽视了语文学习过程。真正的评价应适应学科特点,有利于教学中师生更好的发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评价方式的转向必然引起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方式、方向的转变,有利于广大师生真正认清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习语文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动机,重新燃起对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