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89177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的核心又是问题意识,即对自然界和社会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试图运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纵观现在的课堂,我们会发现大多数课堂都是教师一个一个地问问题,学生一遍一遍地回答,还经常为某个精彩的回答而喝彩,而没有仔细地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多少,还是只简单地记住了某个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我们的课堂就变得沉闷、单调,学生只是一味地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没有时间去自己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善于提出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

2、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最强的,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效率也高。提出问题的同时,他们还能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不但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这正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要求。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扫除学生心理障碍,培养“敢问”意识 科学实验证明: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的、非智力的创新因子能发挥其最佳水平。因此,2在课堂上教师要彻底抛弃“师道尊严”的陈腐观念,积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热爱、尊重学生,引导学生不仅要

3、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应该说, “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能。“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不肯问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表述不清或出现错误,被同学讥笑;二怕提问过于简单,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三怕提出不同意见得罪老师,或耽误老师的教学程序;四怕提出问题难倒大家造成尴尬。 ”因而,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引导学生具有“不惟师、不惟书”的批判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两欢迎,三允许” ,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 , “允许说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

4、” ,激励学生积极交流,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异想。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克服自卑心理,重在“参与问” 。最后,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 ,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 二、制造机会,创造条件,搭建“能问”平台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首先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有意识地创设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启迪思维。其次,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提问时间,在每节课前、课中、课后,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最后,要给学生留下提问题的空间。提问,教室或许是一个好地方,3但不在教

5、室或学校,学生有问题也可以问,教师要注意搭建学生书面问问题或其他方式(如打电话等)问问题的平台,教师可以让学生备一本“问题”本,随身携带,及时记录;还可以开展“问题竞赛”活动等。 三、教会思维方法,提高提问技能,掌握“善问”方法 当学生的各种学习疑点被激发起来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步骤,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如: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 。

6、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 。课题提问法。针对课题进行思考,提出问题。模仿提问法。学生在学习某一类知识的开始,老师进行示范性提问,学生可先模仿,以后逐渐学会自己提问。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地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常规练习与问题解决的关系。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在传统的教学里,我们所习惯的训练题都是有固定的格式,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答案是唯一的,结果也都在意料之中,学

7、生通过大量的机械的训练培养了应试能力,但失去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知4识的能力。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但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有的教师认为创新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专门的研究性学习或项目活动来进行,平时的教学和训练还是以巩固“双基”为主,始终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地开发、搜集和创造一些实际问题情境来为教学服务,使学生有机会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避免学生在“象牙塔”中学习。所以,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让问题解决进入数学课堂。 二是要处理好作答与生疑的关系。诚然,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离不开教师的高密度的

8、设问和学生频繁的作答,但如果通堂全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作答,看似配合默契,实际上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余地,这是主体的隐性缺失,实际上还是一种灌输“导灌” 。荷兰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准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再发现的过程离不开疑惑的诱导,“疑”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是在教学中,善于创设“生疑”的情境,驱动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权威” ,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能力,乃至创新。 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创新的源泉,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学生只有在教师不断的情感激励下,才能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