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领域海外一流大学华人学者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89754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领域海外一流大学华人学者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体育领域海外一流大学华人学者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体育领域海外一流大学华人学者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体育领域海外一流大学华人学者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体育领域海外一流大学华人学者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体育领域海外一流大学华人学者分析摘 要:以社会科学学科 ARWU 排名前 100、QS 排名前 100 和 THE 排名前 50 的并集,以及世界一流体育大学为研究样本,调查了 200 余所世界一流大学体育领域华人学者概况,重点从分布国家、职称、学历及专业、教育背景、社会服务、科研产出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显示,海外华人体育学者主要分布在北美和东亚地区;海外华人体育学者中担任教职的比例在 50%左右,终身教职比例偏低;海外华人体育学者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 90%,专业方向主要为体育教育、运动医学、运动机能学;80%以上的华人体育学者是在国内取得学士或硕士学位,到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华人体育学者与

2、国内的交流与合作偏少;体育教育、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方向的科研成果显著,参加国际会议机会多。最后,在人才引进、国际交流、科研产出三个方面提出对国内的启示。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华人体育学者;交流;科研产出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1-0046-05 本研究对体育领域海外一流大学华人学者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了解海外一流大学体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最新科研产出,给国内体育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启迪,有利于国内体育研究的进步和国际化;另一方面,该研究可以获取体育领域海外一流大学华人学者的具体信息,有利于海内外华人体育学者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对于国内体

3、育领域的人才引进2也有特殊的意义。通过该研究还可以得出一些国内体育发展的有益启示。1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本研究调查了 200 余所世界一流大学体育领域华人学者概况。大学样本包括社会科学学科 ARWU 排名前 150、QS 排名前 100 和 THE 排名前 50的并集,以及美国春田学院、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等著名/一流体育院校。 华人学者的界定。 高级汉语词典对华人的解释为两个方面:1)中国人;2)指取得所在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 新华字典对学者的解释为:1)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2)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本课题所研究的华人学者是指在海外一流大学进行博士学习或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中国人或

4、取得所在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法 通过 ARWU 排名前 150、QS 排名前 100 和 THE 排名前 50 的并集,以及世界一流体育院校的选取,列出大学样本明细。进入各大学网站,在首页搜索栏输入“Physical Education”、 “Kinesiology”、 “Sports”等关键字,然后在相关院系或部门查找“Faculty/Staff/Graduate student”,尽可能详尽地获取符合条件的华人学者信息。 2.2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体育学者分析”为篇名进行搜索;在 EBSCO 数据库中,以 “Physical Ed

5、ucation/Sport/Kinesiology 3Faculty/Scholar/Academic Stuff Analysis”为篇名进行搜索,查找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借鉴已有文献对学者分析、体育学者分析的视角和方法。 学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学术工作,学术工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其科研产出,本研究也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 ERIC(EBSCO)数据库中以“科研产出” 、 “体育科研产出” 、 “Research Output” “Sports/Physical Education/Kinesiology Research Output/papers”为篇名或主题进行搜索,查阅相关文献

6、资料。 2.3 数理统计法 从学者分布国家、所在大学、学者姓名、性别、职称、职务、学历、专业方向、教育背景、学术兼职、科研产出等对学者进行统计分析。 在科研产出方面,以发表的论文作为统计指标,以国际会议作为辅助指标,不包含著作、专利类型。 3 文献综述 3.1 中文文献 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时间限定在 2000-2011 年,以“体育学者分析”为篇名进行模糊搜索,两篇有代表性的论文都是对体育学者科研产出和学术影响的研究。刘文娟等采用 CNKI、VIP、CSSCI 和复印报刊资料?体育 4 个数据库的资料,对我国体育领域学者发文量、被引量、篇均被引率、论文被引量、论著被引量和转载量 6 个

7、方面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并利用秩和比法对学者研究成果“质”与“量”的排名进行平权求和。 4朱唯唯借助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对体育学领域的学者和机构的发文和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得出我国体育学领域较有学术影响的学者和学术机构明细;然后对学者、机构和地区产生重要学术影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时间限定在 2000-2011 年,以“体育科研产出”为篇名进行模糊搜索,查到直接相关文献 1 篇;以“体育科研产出”为主题进行模糊搜索,查到直接相关文献 14 篇。 作者统计、分析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院系科研的投入与产出情况,认为现阶段我国体育院系科研投入与产出

8、在不同体育院系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体育院系科研的产出与经费的投入、科研人员的素质有关。作者对 1999-2009 年人大复印资料?体育全文转载体育学论文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论:载文的产生地区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载文研究内容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点;载文的作者单位来源,与所在单位的科研实力基本呈现一致;在载文作者学历方面,拥有博士、硕士学位人数占总数的 20%。 3.2 英文文献 主要应用 ERIC(EBSCO)数据库,以“Faculty/Scholar/Academic Staff Analysis” “Physical Education/Sport/Kinesiology Facul

9、ty/Scholar/Academic Staff Analysis”为篇名进行搜索,查到相关文章 15 篇。 “黑人教员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地位变迁分析”对黑人教员在研究型大学的代表权、职业提升、工作场所等方面与白人教员5进行对比和检验。在 1993、1999、2004 三年全国大学教师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发现黑人教员虽然在获得博士学位和代表权等方面有所提高,他们仍然在副教授/教授等终身教职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美国体育管理学课程的国际化:一个全国教师调查”从每一个教师视角探讨美国体育管理学国际化以及教员国际化的状态。 “休闲体育管理者的能力分析”探讨大学体育项目、军事休闲设备以及公共体育项目

10、管理者的必要能力要求,457 份调查问卷(每份包含 96 项内容)给出了四种必要能力:管理技术、运动规划和设计、商业管理和理论视角。 “印度神经学研究情况:1999-2008 年科研产出分析”研究分析了印度 1999-2008 年间神经学的科研产出情况,包括科研发展、评价,全球出版物分享,引用率,多产期刊的科研合作模型。同时把印度的科研产出与中国、巴西、南非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对比。在本研究中,引用一系列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条件,建立了“模糊加强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 。 上述学者分析的现状可以看出,其研究侧重于能力分析、种族歧视分析;科研产出方面的研究侧重于对比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是论文/著作的数量

11、和质量,因为质量的评估难度更大,所以有很多关于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引用率、各种模型) 。 4 结果与分析 共 26 所大学存在华人体育学者,体育华人学者总人数为 59 人。 从学者分布国家、所在大学、学者姓名、性别、职称、职务、学历、专业方向、教育背景、学术兼职、科研产出等对学者进行统计分析。 4.1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主要分布在北美和东亚地区 6存在华人体育学者大学共 26 所;其中美国 22 所,加拿大 2 所,新加坡 1 所,韩国 1 所。体育华人学者总人数为 59 人,其中美国 48 人,加拿大 4 人,新加坡 4 人,韩国 3 人。 4.2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获得终身教职的比例约

12、为 50% 海外华人体育学者获得终身教授的比例偏低(见表 1) ,为 11.9%;讲师和在读博士的比例近 40%,这部分学者要么没有完全扎根海外,要么本身就有回国内发展的意愿,在人才引进方面应该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教授和副教授应该成为国内学者进行国际交流的首要考虑人群,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邀请海外优秀的体育学者回国讲学,担任客座教授;另一方面,国内体育学着出访国外、参加国际会议,增强与海外华人体育学者的联系,为国内学者与海外学者的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4.3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学历层次高、专业齐全 除去行政人员和在读博士,30 人的教师队伍中,博士学历为 27 人,占 90%;

13、硕士为 3 人,占 10%。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的主要专业方向如图 1 所示,仅统计被选 2次(含 2 次)以上的专业,体育教育、运动医学、运动机能学、运动控制和生物力学是比较热门的专业。 4.4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教育背景 有 28 名学者可以查到教育背景,其中南洋理工大学 4 人完全是在国外取得学历。22 人为在中国(含台湾)接受本科或者硕士教育,在国外接受博士教育。2 人在中国取得学历,1 人在香港中文大学取得博士学位,71 人在中国科技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在专业一贯性方面,大部分学者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都是体育相关领域,即使有变动,也是在相近的方向上;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运动系 L

14、i Li 教授是一个特例,其本科就读北京大学物理系,硕士博士均是生物力学专业。 4.5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学术和社会兼职情况 有 10 名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取得显著的科研成果,有 10 名学者在美国或国际的学术组织兼职,其中有 7 人在这两个方面有重合的现象。 30 名教师中,只有伊利诺伊大学-香槟的 Wei Mo Zhu 教授和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的 Li Li 教授和国内体育学者有较多交流与合作。 4.6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科研产出情况 以发表的论文作为衡量体育领域华人体育学者科研产出的主要指标,以国际会议作为辅助指标,不包含著作、专利类型。 对 2000 年至今的华人体育学者发表的论文情

15、况进行分析。列举出 15组学者(明尼苏达大学 5 名博士为一组,其研究方向一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及期刊的清单。学者人数为 21 人,期刊为 59 种。 最后统计 21 位学者在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次数。 4.6.1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发表论文的目标期刊分析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发表论文的目标期刊中有极少数的国内期刊,为医学和心理学领域的Chinese Sports Medicine和Chinese Applied Psychology ,国内排名前几位的体育学期刊都没有出现。 4.6.2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发表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 8在进行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发表论文分析时,发现运动医学方面的部

16、分文章发表在专业医学杂志上,尤其在疾病和肥胖的运动干预方面。Wei Mo Zhu 教授有丰富的科研产出,他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中国的气功和太极,而且在这个方向的研究取得了美国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很多研究资助。 4.6.3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参加的国际会议分析 从已有数据中查到,参加国际会议的学者多为美国和新加坡学者,美国学者参加的会议主要是美国的一些年度会议,而新加坡的学者参加的主要是国际会议,表 4 为两国学者参加的主要会议情况。新加坡和中国同属亚洲,因此新加坡学者参加的国际会议对国内学者具有借鉴意义。5 启示 5.1 人才回国分析 人才引进的对象从引进的难易程度大致可分为留学海外的博

17、士生和已经在国外拥有稳定工作的学者。 5.1.1 人才引进的情感因素分析 不论是留学的博士生还是已经工作的学者,绝大部分都是在国内接受的本科或者硕士教育,也就是说其主要成长环境是在国内。加上中国人的“故土情结” ,无论从教育背景还是从情感因素,对于人才引进都是有利的。客观地讲,博士生和没有获得终身教职的学者相对更容易引进。95.1.2 留学回国决定因素的计量分析 笔者用 1979-2006 年的统计数据,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考察促进留学回国的主要因素。在综合考虑 GDP、工资、出国人数等各种因素之后,发现 GDP 在决定留学回国的诸多因素中发挥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 GDP 总量已经超过日本

18、,跃居世界第二,国内的创业和工作环境有了大幅度改善,成为吸引人才回国的客观保证。 5.2 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途径 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途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请进来、走出去,形成互动” 。 具体来说,首先借助国际组织寻求合作机会与合作伙伴。其次,通过国际会议,许多国际组织都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如由中、日、韩三方高校轮流主办的东亚体育论文报告会,以及国际青少年体质论坛、世界级比赛的论文科报会等;再次,通过出国考察或邀请海外学者来访,洽谈合作事宜,争取从师资、学生、科研项目等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 5.3 体育科研产出方面的启示 5.3.1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国际推广 国内体育界在运动医学、生物力学

19、乃至体育教学方面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间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却有着天然的优势,在抓好体育其他研究方向科研的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5.3.2 关注运动医学、运动力学等跨学科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体育领域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向:体育人文10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跨学科研究还不充分,虽然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和心理学、生物学有一些尝试性的结合研究,但是科研产出少,实质性、有价值的成果不多,而国外在体育与医学、体育与物理学、体育与生物化学的结合方面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有较丰

20、富的科研成果。 一方面,鼓励体育中最基本的体育教育训练方面的跨学科研究,比如体育训练学与医学结合搞运动医学和生理生化的深入研究,与心理学的结合进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还可以三者结合进行交叉研究,比如心理学在运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应用在运动伤病预防和运动康复领域,“虽然目前心理学专家在临床运动医学领域方面的作用还很弱,但是未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 另一方面体育与国际管理与公共事务方面结合搞体育外交方面的研究,与管理学、经济学结合搞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的研究,与人文学结合搞校园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桦.建设体育强国与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发展战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4. 2刘文娟,杨红英.我国体育学领域学者影响力研究基于四大数据库统计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2):1-6. 3朱唯唯.体育学研究领域学者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基于CSSCI(2005-2006 年)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6):83-88. 4张永前.我国高等体育院系科研投入与产出的比较研究J.沈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