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以少胜多 深层挖掘每年高考结束,阅卷老师面对众多的考场作文,总会情不自禁喟然长叹:材料匮乏,苍白无力!毋庸讳言,当代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他们长时间沉溺于题海之中,阅读面相当狭窄;再加上不少考生不善于灵活运用课本素材,这就严重桎梏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写起文章来自然就力不从心,只能望题兴叹! 其实,在中学教材里,就有大量生动的作文素材,只要我们善于变通,就可以一变十,十变百,衍生出适合不同话题作文的“新”材料。这样,既节省了盲目积累素材耗费的大量时间,又可以通过花样的不断翻新,充实作文内容,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例如读了屈原列传 ,让我们认识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为
2、了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被小人诬陷,最终被怀王疏远,自己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遂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对教材中的这一素材,我们可以全方位挖掘,从中提炼出自己需要的材料。如: (1)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后便投身汨罗。那“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的无奈,那“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他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2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 (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良心 ) 【点拨】作者运用屈原自己的诗文,使“屈原
3、投江”这一材料重点聚焦在“良知”这一点上,表现出新鲜独特的一面。表述上采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自然。 (2)在众人皆醉的麻木空气中,你选择了清醒;在众人皆浊的恶浊世道上,你选择了清白;褪去了华服,你选择了荷叶制成的衣裳;逐出了京城,你选择了汨罗河的波涛。 于是,你用生命代价作出了自己心灵的选择,而且从未有过悔意。你披散的长发和放声的狂吟,就已经全无遮掩地宣泄出你的任性和倔强。你不管别人诧异的眼光,你只一心一意地构筑那个神秘的美丽幻境。 其实你很天真,惟其如此,你作出的选择,才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广东高考满分作文面对选择 ) 【点拨】上例运用材料的办法是:采用人物事迹的铺陈加上合理的推测使材料表
4、现出新意;表述上采用第三人称,使人读来如临其境,犹如在和屈原进行面对面的心灵沟通,亲切可感。 (3)张仪入朝,深得我爱妃之喜爱,爱妃的夸耀之词仍缠绕在我的耳畔:“大王,张仪仪表堂堂,千里而来,以救我邦,连横废纵实为上策。 ”我的心沉浸在得到珍宝的甜蜜中。 “大王,张仪入我朝,实狼子之心,且欲疏楚、齐、燕、卫之交而尽破之,为秦之鹰犬,不足信也。 ”三闾大夫的良言在朝堂上回荡。我内心犹如火海波涛,我的头脑间犹如长3江奔流。一边是我娇美的爱妃,一边是我终日在耳边唠叨的大夫,我的心灵天平开始了长时间的称量。 (河北高考满分作文论感情用事 ) 【点拨】这段话用他人自述的方式活用材料,借楚王之口,写出屈原
5、之忠贞贤良;但楚王远贤臣近小人,终致身死国亡。将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的材料,转换一下角度并稍加点染,便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4)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好奇地回过头,看见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弱不禁风的老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知晓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径直走到他的跟前,望着他那历尽沧桑的脸庞:“你已经被昏庸的怀王放逐汉北,还指望再报效国家吗?你还是安心去隐居吧!”
6、他笑了笑,三分的愉悦七分的苦涩:“你以为我现在不是左徒了,位置不高了,就不能实现价值了?就不能报效祖国了?你错了,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是左徒还是庶民,我那颗心永远不会改变!” (云南高考优秀作文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 ) 【点拨】本文的立意为“不同的位置,相同的价值” 。在政治家的位置上,屈原没有实现价值,落了个投江的结局;但是,在诗人的位置上,4屈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文学史上千古流芳。以话题的要求为标准切入材料,透彻地审视并占有材料的一角、一面,使材料的一角、一面与话题要求相吻合。 (5)一位“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诗人披发行吟于江畔,我见他形容枯槁,却不为己哀,大声吟道:“长太息以掩涕兮
7、,哀民生之多艰!”当我问他为何不自伤身世时,他答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这是志洁行廉的诗人,这是至死不悔的屈原!他为明天留下了什么?是一颗关怀天下的赤子之心,是一颗挚爱祖国的拳拳之心! (天津高考优秀作文留给明天 ) 【点拨】作者从屈原“忠心耿耿”的角度,写出屈原的高洁自傲,赤胆忠心,这正是他留给后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课本素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做到一材多用,从多方面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用活用足已掌握的材料,可以以少胜多,花较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利益。下面,我们结合实例,再进一步谈谈怎样充分挖掘材料的内涵,增加作文材料的含金量。 中学教材报任安书中有这样
8、一段脍炙人口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 孤愤 ,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在这段话中称赞了在逆境中站起来的英雄,并以此来激励自己要发愤著书以求“文采表于后世” 。从文章素材的角度来讲,这段话中的每一句5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充分挖掘这些材料的多面性和多义性,可以写成立意不同的多篇文章。例如文中提到的孙膑,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他巧用奇兵,战功卓著,威震天下,司马迁在这里只用八个字概括:“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看到这句话时,如果头脑中能显现出
9、孙膑被同门师兄庞涓迫害致残的遭遇,能深切体会到孙膑在血泪之中不向命运屈服,坚持撰写好兵法的悲壮,那么,在写作时思路就会更加开阔了。这时,应从多个角度审视,我们掌握的这个材料,可以证明哪些观点?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立意?通过思考,我们至少可以从孙膑这“一人一事”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立意。 立意一:感情影响了理智认知。孙膑之所以抱稀世之才却惨遭膑脚之祸,是因为他太相信他奸诈的师兄庞涓所致。同窗手足之情蒙蔽了他的眼睛,使他无法理智地看清庞涓阴险的用心。 立意二:嫉妒是把杀人的刀。智谋过人的孙膑在与庞涓一同拜师学习时,两人同习兵法,共论天下大事,亲密得如同兄弟。如果按照正常的方向发展,他们都会成为叱咤风
10、云的将才。遗憾的是,心胸狭窄的庞涓却无法容忍比自己聪明的师弟。由于嫉妒心作祟,他伤天害理,把孙膑骗到魏国,残忍地剜掉了孙膑的膝盖骨,而他自己最终也难逃兵败自刭的悲剧。 立意三:轻信他人易受害。聪明如孙膑者,却恰恰忘了一句重要的话“防人之心不可无” 。如果他对庞涓有一点戒备之心,如果他意识到轻信他人会有潜在危险,那么,他便不会陷入庞涓设计的圈套,从而招来被剜膑的大祸。 6立意四:作恶的下一步更是自我毁灭。庞涓本身是个很有才学的人,但他却把才学用来陷害比他聪明的孙膑。他作恶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在桂陵之战中的惨败,是在马陵之战中被孙膑用智谋活活地逼死,是可悲可怜的被毁灭,被耻笑。庞涓的悲剧人生正好印证
11、了一句古训:多行不义必自毙。 立意五:在灾难中站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孙膑被庞涓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后,他没有屈服于命运的魔掌,而是坚强地抗争。为了生存,孙膑装疯扮傻使庞涓放松警惕。后来,孙膑被齐国使者带回齐国后,他作为齐国军师在马陵之战中用减灶的计策,让庞涓中计兵败身亡。而孙膑,这一在厄运中站起来的英雄从此扬名天下,著成孙子兵法泽被后世。 立意六:拥有人情的竞争才是最完美的竞争。在才能竞争中,庞涓自愧不如,又嫉贤妒能,于是用卑鄙的手段残害情同手足的孙膑。而最终庞涓只落得个身死人笑的下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庞涓泯灭了人性,扮演了无情的刽子手的角色。一场没有人情的竞争最终将会是兵戎相见伤亡惨重,庞涓的悲剧发人深省。 对“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这一材料,我们通过挖掘可以提炼出诸多的立意(事实上远不止这几方面) 。同理,其他几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翻新演绎,展现出不同的内涵,用以证明不同的观点。这样看来,按照多视角、多层面的思维方式,语文课本上可用的材料真是数不胜数,只是我们不善于发现,不懂得利用而已。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 。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7结论,这不仅能使枯燥的材料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同时也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明智的考生,一定要使用好这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