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对姿势运动的调节.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69097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对姿势运动的调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神经对姿势运动的调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神经对姿势运动的调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神经对姿势运动的调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神经对姿势运动的调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躯体运动的分类反射运动 随意运动 节律性运动 反射运动:反射运动即躯体反射,它是随意运动和节律性运动的基础。它通过由特定的刺激引起,运动形式有固定的轨迹,运动的强度与刺激强弱有关。 随意运动:随意运动随主观意愿而产生,通常因某种目的(动机)而发动,运动的方向、轨迹、速度以及持续时间等均可随意选择和改变。随意运动必须有大脑皮质的参与。 节律性运动:节律性运动一般先由随意运动发起,但开始后的节律性运动可以不再受意志的控制,而是受到其他反射活动的调节,如呼吸、咀嚼和行走。,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 引发随意运动; 调节姿势,为运动提

2、供一个合适而又稳定的背景或基础; 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动,使运动得以平稳和精确地进行。,一、脊休克1概念: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断离后,断面以下的脊髓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2主要表现:在横断面水平以下的脊髓,躯体运动反射活动消失、骨骼肌紧张性下降,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高位离断时方出现),出汗被抑制,直肠内大便潴留和膀胱内尿潴留等。3产生原因: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的高位中枢的调节,主要是失去从大脑皮层到低位脑干的下行纤维对脊髓的控制作用。不是由于损伤刺激引起的。,姿势的中枢调节, 牵张反射 概念: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可引起受牵拉的肌肉反射性收缩,

3、此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1牵张反射的类型 腱反射肌紧张,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射的牵张反射,它表现为被牵拉肌肉迅速而明显的收缩。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特点: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所以其反射时很短,耗时约0.7ms。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态。 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损伤; 若腱反射亢进,说明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用减弱。,膝跳反射,常用的腱反射,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 : 概念: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 特点:肌紧张属于多突触反射。 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 意义: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是一切躯体

4、运动的基础。 如果破坏肌紧张的反射弧,可出现肌张力的减弱或消失,表现为肌肉松弛,因而无法维持身体的正常姿势。, 屈反射与交叉伸肌反射1屈反射: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可反射性引起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肢体屈曲,这种反射称为屈反射。 特点:屈反射活动范围大小与刺激强度有关。例如,足趾受到较弱的刺激时,只引起踝关节屈曲;刺激强度增大时,可致膝关节甚至髋关节也屈曲。 意义:屈反射使肢体离开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性意义。,2交叉伸肌反射:如果受到的刺激很强,则在本侧肢体屈曲的同时,还会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活动,此称为交叉伸肌反射。 意义:对侧肢体的伸直可以支持体重,防止歪倒,具有维持躯体姿势的

5、作用,故对侧伸肌反射是一种姿势反射。,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用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的不同区域: 易化区:加强肌紧张的区域; 抑制区:抑制肌紧张的区域。,正常:抑制区和易化区协调活动。,不协调的表现: 去大脑僵直,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去大脑僵直的发生机制:,临床:中脑受压(血肿、肿瘤)、病毒性脑炎,也可出现类似去大脑僵直现象。,是因为较多的抑制系统被切除,特别是来自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的抑制性联系,造成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的失衡,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16,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regulation of the brainstem on postu

6、re):,状态反射(attitudinal reflex):当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以及头与躯干的相对位置改变时,可反射性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这种反射叫。 迷路紧张反射(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 由内耳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的传入冲动对躯体伸肌紧张性的反射性调节。 颈紧张反射(tonic neck reflex):当颈部扭曲时颈上部椎关节韧带和肌肉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四肢肌肉紧张性的反射性调节。,17,翻正反射(righting reflex):,正常时动物可保持站立姿势,如果将其推倒可翻正过来,这种反射叫。, 运动信号下行通路1运动信号下行通路的分类:锥体系 皮质

7、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80% 皮质脊髓前束:20% 皮质核束锥体外系:则指锥体系以外所有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活动的下行通路。,2锥体系的神经元分类 上运动神经元:位于大脑皮层运动区;下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和脑干。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被认为就是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损伤,产生“中枢性瘫痪”,表现为“硬瘫”,出现范围广泛的随意运动麻痹、骨骼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巴宾斯基征阳性等“锥体束综合征”。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即脊髓前角或运动神经损伤,引起肌肉麻痹的范围较为局限,骨骼肌张力降低,为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因营养瘴碍而明显萎缩。,巴宾斯基征(+),巴宾斯基征(-),上、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8、的区别 类 型 上运动神经元麻痹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麻痹特点 硬瘫(痉挛性瘫、中枢性瘫) 软瘫(萎缩性瘫、周围性瘫) 损害部位 皮层运动区或锥体束 脊髓前角运动N元或运动神经麻痹范围 较广泛 常较局限肌 紧 张 张力过强、痉挛 张力减退、松弛腱 反 射 增 强 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 巴宾斯基征阳性 巴宾斯基征阴性肌 萎 缩 不明显 明 显,注:上运动神经元指管理脊髓运动N元的所有上位N元(包括脑干、基底N节、大脑皮层);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和脑干运动N核发出轴突并直接控制骨骼肌活动的运动N元。,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基底神经节:是指大脑基底部的一些核团。2基底神经节损伤的临床表现:运动少而

9、肌紧张增强,例如帕金森病;运动过多而肌紧张降低,例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肌紧张增强而运动过少综合症 临床病症:如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主要表现: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僵硬、随意运动过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 静止性震颤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震颤多见于上 肢,尤其是手部,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随意运动时减少,入睡后停止。病理研究:黑质病变,且脑内多巴胺含量明显。发病机制:尚不很清楚,目前认为:,发病机制: 黑质受损时 多巴胺递质 对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抑制作用 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功能 肌张力 治疗方案:促进多巴胺合成的药物(如左旋多巴)或阻断乙酰胆碱的药物 (如阿托品等),可缓解上述

10、症状。,肌紧张过低而运动过多综合征临床病症: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病理研究:纹状体病变,脑内多巴胺含量正常。主要表现:肌紧张减低,头部和上肢不自主的舞 蹈样动作。发病机制: 纹状体病变 胆碱能N元和GABA能N元功能 黑质内多巴胺能N元功能相对亢进 随意运动治疗方案:用耗竭多巴胺递质的药物(如利血平), 可缓解其症状。,肌紧张过少而运动过多综合征 肌紧张过少而运动过少综合征病症 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表现 肌紧张减低, 头部和上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治疗 耗竭多巴胺递质 的药物(如利血平),促进多巴胺合成药物(左旋多巴),阻断乙酰胆碱药物 (阿托品等),静止性震颤随意运动,肌紧张,如震颤麻痹(

11、帕金森氏病),五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在生理学上,依据小脑联系的传入和传出纤维情况分类: 前庭小脑 脊髓小脑 皮层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1.主要构成:绒球小结叶2.维持身体平衡的反射途径: 前庭器官前庭神经核前庭小脑前庭神经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肌肉。,受损表现: 动物切除实验: A猴:不能保持身体平衡 B犬:不再得运动病 C猫:位置性眼震颤, 患者的临床表现: A平衡障碍 B眼球运动异常,调节肌紧张脊髓小脑(后叶的外侧部),损伤: 小脑性共济失调: a意向性震颤 b协同不能 c小脑步态 d肌张力减低, 协调随意运动脊髓小脑后叶中间带和皮层小脑1脊髓小脑后叶的中间带:接受脑桥纤维的投射,它与大脑半球构成了与协调运动密切相关的环路联系。这种环路联系可以使随意动作的力量、方向、速度以及稳定性等方面受到适当的控制,使动作稳定和准确。2皮层小脑:主要指后叶的外侧部,它接受大脑皮层广大区域(感觉区、运动区、联络区)传来的信息,并与大脑形成反馈环路,借此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过程: 开始阶段:不协调 学习过程:逐步协调/小脑参与 学习熟练:非常协调和精确/小脑贮存,受损: 不能做协调的精巧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