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初中正是为学生语文素养以及终身发展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切实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理论的依据。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有指导的自主学习以“先学后教、超前断后”为基本特征,强调超前性、异步性和建构性。“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积
2、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探求的过程。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学校教学中受到了空前重视。在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普遍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指导与培养。经过教师的悉心指导,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初中生毕竟还是未成年人,自控能力不强,学生的课外学习往往需要督促,尤其是农村初中生受到各种客观环境的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十分薄弱,且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作业中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课堂中的自觉性、主动性欠缺;自主2学习能力薄弱,缺乏创新意识。 学生缺乏课前预习的意识与能力,是导致上述
3、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前预习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指导;学生的预习意识与能力薄弱;农村学生的课前预习缺乏父母的监督、指导。二、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路径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善于自学。自学是人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以独立学习为主获取知识的活动。要实施这一活动并高效率、高质量地达到活动的目的,必须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可以通过平时的课前预习来实现。通过平时的课前预习,以及教师的预习指导,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
4、良好习惯。这是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学生先在教师的学习要求下开展自学,继而自主进行课前预习,最后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预习是上课前的初步自学,其目的是在课堂正式学习前做好知识准备工作,是一种完全的自我学习行为,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自学,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预备性阶段,就像运动员正式比赛前的准备活动一样,它不要求预习者在预习阶段理解全部所学内容,只要求解决部分问题,为课上有针对性听、学做好准备就可以了,而主要的、不理解的或存在疑问的可以在课堂学习中解决。预习是为课堂学习打基础的,是提高课3堂学习效率的前提,也是提高自学能力的第一步。 3.认真抓好学生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先行一步” ,做到有
5、准备地听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加强预习指导,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地学习与思考、探究与体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4.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资本。而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基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预习策略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预习策略: 1.预习要求 (1) “三读三想预习法” 。一读课题,自学生字词,逐步做到正确、流利。二读课文,想想课文大
6、概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读课文,想想读了课文,有什么想说的话或想问的问题,写下来。 (2)阅读教学第二教时,采用“精读预习法” 。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对于文章的重点段画上“”,多读几遍,在有感受之处写下感想,或在疑惑之处做好标记。 (3)对于作文的预习,采用“提前积累预习法” 。作文教学切忌无准备状态,从材料的搜集,到活动的体验、情感的酝酿等,都应根据习作要求做出精心安排与准备,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教师可对习作要求进行改编,使学生主动做好作文素材的积累工作。学生可从素材、语言、方法积累等方面着手做预习工作。 42.预习方法 预习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怎样指导
7、学生预习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读、查、思、画”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1) “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 ”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通过反复阅读,学生自然会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上课就能事半功倍。在安排学生读时,不要一味地让学生反复读,否则学生易于疲倦,学习兴趣也会减弱。我会将各种朗读方式穿插在其他的环节中。此外,也不要让学生一次读好几遍,每次安排学生读一遍即可。当然,培养学生认真朗读的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2)
8、“查 ” 。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僻词。这时,教师就应该提醒学生查阅工具书,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词,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如:笔者喜欢把划“ ?”这项工作安排在朗读课文之后,每次让学生预习,都要求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把自己不明白的词语,不理解的句子做上“?”记号。这样,学生在思考的情况下,自然会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预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学生思考后做上学习记号,再让学生查阅字典、词语手册,还不明白的,和同学交流,5或者问老师。 (3) “思 ”。在通读课文的基
9、础上,教师要提示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能不能用自己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进而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赞扬什么、批评什么,还是在向读者揭示一种道理?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去感受,敢于发表独到见解,促使学生自主求知。我还会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经过思考却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既促使提出问题的学生积极思考,获得表达的机会,同时也会激发其他学生的思考,活跃全班学生的思维。这样有思考的预习,才是有效的预习。通过预习,学生能真正了解课文内容,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4) “画” 。与之前的预习相对应,教师在要求学生读、
10、思考的同时,用不同的符号如“-” “” “” “?” “” “”等,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对于自己有问题的地方,也作好记号,然后查字典、查词语手册。我让学生用“”圈出文章中带拼音的生字,然后反复读,为之后的阅读扫清障碍。 3.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基本步骤 (1)课堂指导。即师生一起预习,摸索预习方法。一开始,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预习材料,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从而让学生根据要求开展预习工作,也为接下来学生自主预习做好准备。这一阶段的预习应安排在课内,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安排 1020 分钟
11、作为预习时间,6教师提出要求,一步一步、循循善诱地引导。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课文预习,从而掌握一些方法。在这一阶段,应有计划地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教会学生多渠道积累资料,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主动积累课文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优美片断。 (2)预习卡提示。即制定预习提纲,掌握预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教师在预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3)个性化预习。首先是学生自己预习,总结预习方法,其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课前预习+课内指导=教学效果。预习活动,促成以掌握自学本领为目标的学习志趣,从而达到减轻负担,培养能力的教学效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课前预习的指导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预习这个实践工具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适合的。 参考资料: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 ,教育科学出版社。 3.钟启泉、崔允?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郑金洲自主学习 ,福建教育出版社。 5.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