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幼儿的很多经验正是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的。如果仅给幼儿以语言讲解,而没有实际操作,那么幼儿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的运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自主、独立、愉快地体验某一数学概念的属性,探索数学运算的规律,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1.善用游戏性激发幼儿主动活动的积极性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 。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
2、密切的关系。在材料的选择时还要注意所选材料的操作性、趣味性,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作数学材料。小冰棍、纽扣、吸管、瓶盖、积木、花片、图形卡、指偶等材料,只要干净、安全都可利用,这些幼儿熟悉和喜欢的操作材料提高了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增加了幼儿操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大大满足了幼儿探索与创造的需要。在操作活动中加上游戏情节,可以将“就事论事”的摆弄材料,变为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使幼儿的各个感官都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反复操作而不感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2效果。如学习数的形成,需要幼儿反复进行添上 1 个、去掉 1 个的练
3、习。设计操作材料为一朵梅花,每朵梅花瓣上都画有一个小圆点,让幼儿用它玩“开花”游戏:先把每个花瓣向花蕊折成合拢样。幼儿在操作时首先看见花蕊的 1 个小圆点,每打开 1 片花瓣,就增加一个小圆点,1 个圆点添上 1 个圆点是 2 个圆点,依次打开。花开完再收花瓣,每次收拢一个花瓣,就是去掉 1 个小圆点,即 6 个去掉 1 个是 5 个,由于操作具有简单的游戏情节,幼儿多次“开花” 、 “收花”兴趣不减,达到了反复练习、体验数形成简单规律的目的;另外也可用指定操作规则和奖励的办法来加强操作活动的游戏性。如 7 的组成,幼儿每两人一组,每组幼儿 7 片双色花片,每人轮流进行,在轮到自己撒花片前把花
4、片分成两份,双手各拿一份,同时记牢手中的数量,如 3 和 4,若花片落下时,显示出刚巧是 4 片红色和 3 片白色花,则为“中奖” ,就给一张好看的贴纸。在这富有刺激性的游戏中,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 7 的组成上,也就自然记准了 7 的几种组成方法,为了“中奖” ,他们还会进行反复多次操作,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一直比较高。 2.贯彻自主性确立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改指令为设疑,引发幼儿自主探索。幼儿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需要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与方法,还需要有正确的导向。教师在幼儿操作时不能只用指令性指导,也不能“随意放羊” ,需要通过对材料的美化、适当的设疑、引疑,既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又对幼儿操
5、作目的有积极的引导,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很好的发挥主动性。如:学习 4 的组成。提供给幼儿 4 片双色花片(花片一面是红色,另一面是白色,和一张印3有花朵图案可让幼儿涂色的纸。请幼儿玩“撒花片”游戏,每撒一次就根据花片停住后颜色分布的数量在纸上涂色。只要落下的花片颜色分布的数量与前几次不同,就可依次画在纸上。这样每次撒后,幼儿就要比较对照,做出是否要涂色的判断。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还会发现一些问题,如:4 片花片撒出去,出现了都是同一种颜色的情况,就会提出怎么办?有的孩子会发现涂了三次后再要涂的话,总是与其中的一组情况一样,从而产生疑问,这样有利于幼儿独立性、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3.活用互动性营
6、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有时在操作活动中,由于材料多,操作室空间小,幼儿整理能力弱,往往刚开始操作就出现材料混乱的局面,极大的影响了幼儿操作的目的性。这时,运用互动方式,让两人共享一份操作材料,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幼儿搭配,轮流操所,共同记录。如 9 的组成,幼儿每两人一份吸管(共 9 根) ,把 9 根吸管分给两人有几种分法,两人轮流操作,一起记录,两人互相检查,互相纠正,有问题协商解决,或共同质疑。能力弱的还可得到能力强的幼儿的指导和鼓励,面对小伙伴,能力弱幼儿没了思想压力,不再有是否对错的顾虑, “玩”的大胆、积极。这样使幼儿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4.运用针对性使幼儿乐于动手 一般来说,操作活动
7、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但 3-6 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接收能力不同,年龄越小,差异越大,因此,小班幼儿操作活动以个别为主。可提供一些用于比较多少、1 和许多、分类等联系生活实际的简单材料供幼儿操作。中班在个别操作的基础上,可以增4加合作,如两人轮流抽卡片,按卡片上的数字到箱中摸出相应数量的实物或者是摸出比数字多 1 少 1 的食物;又如两人手中各拿 1-6 的数字卡片,两人同时各出一张卡片来比大小,由其中一人说,说对的就可以把两张卡片一起收回,最后看谁的卡片多。大班幼儿则可以用多种形式开展操作活动个别活动、两人或多人的小组活动。如幼儿在学习“二等分”时,在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后,可
8、以为每位幼儿提供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种的几何图形,请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几何图形“二等分”的实践操作活动,比比看,谁“二等分”分得最好,方法最多种。操作一段时间,有的幼儿已完成了三种几何图形的“二等分” ,但对正方形、长方形的“二等分”只有一种方法。这时,我就提醒幼儿,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二等分”的方法,比比看谁的方法多。经过教师的启发、鼓励,幼儿又活跃起来,纷纷继续动手操作,最后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指导、比较和自己的探索操作,找到了正方形、长方形的其它等分方法;如小组活动:“撕纸列算式接龙” ,要求幼儿把一张画有许多个同一物体的纸撕成两部分,组内幼儿从头到尾一次轮流撕,并根据撕的物体,每人自
9、己列出相应的加减算式进行运算。 5.巧用激励性激发幼儿向上 教师激励性的语言与动作往往能激发幼儿持续、愉快的探究,能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成功,增强信心。激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的、个别的、有点头、微笑、夸奖、贴粘纸、插红旗、奖励玩具等,当幼儿回答正确时,老师用点头、微笑或夸奖的话等方式表扬他时,会使幼儿产生喜悦、愉快的心情而更积极地参与活动。当幼儿在操作中,得到老5师的鼓励和表扬就会感到“我能行”并产生了自信心,当积累了无数细小的成就,自发的内驱力会像泉水一样涌出,幼儿愿意干多次喜欢做的事,对得到表扬的事感兴趣,老师会意的眼神,微微的一笑等,小小的动作就能产生激励的效果。对孩子的表扬因人而异,对于学习积极,反应较快的幼儿要肯定成绩,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比较被动,思维能力弱,反应慢的幼儿,应尽量寻找他们的长处,多表扬他们的进步,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愉快,产生在学习的愿望。大班年龄的幼儿,有了竞争意识,有了荣誉感,在富于竞赛和刺激的操作游戏中,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情绪愉快、积极主动地投入地学习数学。 总之,操作活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操作活动学习数学,提高了幼儿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观察力、判断推理等能力。操作活动使幼儿的个性得到了发展,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