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校亟须改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摘要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先人智慧的结晶,其教育对后世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大学教育作为传播智慧的高等社会机构,担负着普及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然而由于大学生认识的误区、学校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学习传统文化氛围的缺乏等原因,导致高校传统文化教学质量不高。造成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从学生的自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现状高校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31-02 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
2、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在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却是极其特别的。就时间来说,约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内容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文化形态。 教育法明文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继承传统美德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为了全面了解和分析高等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状况,我们以一所 985高校、一所 211 高校、一所普通本科高校为对象展开了调查。该调查覆2盖三个高校 38 个专业的 568 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 563 份。 调查问卷
3、为自行设计的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状况问卷调查 。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全面性、真实性,问卷采用无记名抽样问卷、选择性访谈、客观评测法等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生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量不足,知识储备水平呈下降趋势 单说传统文化类书刊的阅读量,仅有 4.9%的学生一学期阅读会超过10 本,少部分(20.6%)学生能基本保证文化经典的阅读量在 6-9 本之间,绝大多数(65%)的学生一学期的传统文化专著阅读量在 5 本及以下,还有 9.5%的学生几乎不关注此类书籍。 通过卷面的信息数据采集,客观题(30 题)卷面答题的平均正确率总体不高,为 63.3%。文史类学生的答题正确率仅接近 30
4、%,也只是理工类学生的一倍。 二、学生选课态度普遍带有功利性色彩,但女性功利性比率低于男性 统计显示,66.7%的大学生选择“传统文化课”的主要原因,是因这种选修课程的期末“考查方式以论文形式为主,学分高且易得” ;有31.7%的受访者是出于“发展兴趣与提高素养”的需要;28.3%是抱着“拓展知识与消磨时间”二者兼得的心态; 选择“喜欢授课的教师或者学习的氛围”的学生,占总数的 55%。需要注意的是,从性别角度来看,女性(31.4%)以“拼学分”为目的选课考虑比率远低于男性(68.6%) 。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程度普遍较低 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的分程度数据统计(除去第一、三部分的
5、3主观选题) ,在问卷的第二部分即“文化信息”类中,许多问题都涉及传统文化的基本热点,包括传统戏剧、伦理道德、名言典故等。从学科专业与答题错误率的关系来看,在 30 题的文史常识客观题中,文教类专业的学生平均错题数为 9 题,理工类学生与艺体类学生的错题数分别为 18题与 20 题。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是非常欠缺的。 四、造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动机不纯 66.7%的学生是以“轻松获得高学分”的选课态度来参与学习的,选修课成为他们获得学分的一种工具。这种学习动机颇具功利色彩,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文化修养了。 (二)传统文化教育主导体系欠完
6、善 一是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普遍不重视。在课程设置上,只有汉语言文学专业会安排一些传统文化课程,即使是其他文科专业,比如传播学、新闻学专业也鲜有传统文化课程,至于理工科专业,基本没有传统文化课程。学生除去上个别公选课以外,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基本没有。 二是教师教学方式僵化古板。教师授课多以“快餐式”为主,只求课堂灌输,缺少生活引导与关注,学生的课后实践缺少教师的引导与关注。 (三)校园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从学生方面来说,在校学习追求的目标是掌握就业的工具,很少有人考虑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从学校层面来说,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文化修养的培养,从而影响传统文化学习4氛围的
7、形成。 (四)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存在认识误区 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必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不合时宜,是封建时代的产物” ,他们认为西方的文化是科学的、前卫的,西方的教学方式是民主的、高效的。学生的这种想法既是对传统文化模糊的、错误的认识,也是对西方文化盲目的、全盘的肯定。 五、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着手 (一)学生方面 1.要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加强自我教育 所谓的“文化自觉” , “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1要想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首先就要认识自己的
8、文化。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倘若这群接班人连学习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与继承的意识都没有,拿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这也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认识自己的文化,还要做到自我教育。 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是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唤醒自己的心灵,使自己不再迷失于多元的文化之中。文化意识的自我反省,要求大学生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对自我的认知状态进行结果归因,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文化意识的自我创建是一种自信,一种感情,这种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5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情感。
9、2.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制订学习计划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学习计划的制订首先必须从长远的角度,缜密地思考并做出长期乃至终身的发展计划。其次,学生应在原有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实践特点和学习方法,设计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最能吸引自己兴趣的文化作为计划实施的切入点,循序渐进。最后,因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后,还应对计划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在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对计划进行不断地修正。 (二)学校方面 1.培养一批受学生敬仰,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高素质、亲和力的专业教师 从学生选修课程可以看出,学生很大程度上看中的
10、不是内容,而是哪位教师上这门课程。一般来说,他们更青睐于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风趣幽默、讲究教学艺术、学识渊博、工作尽责的教师。因此、此类教师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一批受学生敬仰,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高素质、亲和力的专业教师,巧妙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求知兴趣。 2.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要体现综合性、选择性 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要体现教育内容的综合性,既要突出主流文化,也要有适当的民间文化,让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既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又要开设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修身。6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理应尊重学生兴趣的选择。传统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大,所以教
11、育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必要时应按照学生基础知识、兴趣、性格、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班教学。例如,性别差异对学习文化的选择性影响很大,女生比较热衷于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诗词曲赋以及思想道德观念等感性文化,男生则对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兵法、历史等方面比较感兴趣。 (三)高校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学 “传统文化”这一课程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还只是作为选修课供部分学生学习,尚未成为专业课。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也不同,这导致了“只学专业知识”的学科本位。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设置针对普及所有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课,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做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云南大学思想战线,2004(2). 2丁鼎.礼记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张琪.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2(1):93. 责任编辑:陈明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