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心理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三种职业心理,即“功利化心理” 、 “职业保守化心理”和“哲学化心理” 。这三种不同的职业心理反映到课堂教学上必然带来三种不同的师生关系。就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存在的职业心理现状及对策给予理性分析。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心理;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203-02教师是一门特殊的职业,一直被社会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而高校思政课教师更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因为它担负着向学生传播党执政治国理念的特殊使命。基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的特
2、殊性,不仅政府高度重视并全力扶持,社会也是给予极大关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它不光表现在学识、年龄、经验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职业心理方面。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为方便广大思政课教师更好地进行自我思想解剖,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本文根据客观综合比较以及自身教学体验,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旨在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心理现状作出理性分析并给出对策,使之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可鉴性教育途径。2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心理现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分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在职业心理上越来越呈现出一定
3、的差异性,凸显出“境界大小”的问题。概括地说,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内部存在三种职业心理:“功利化心理” 、 “职业保守化心理”和“哲学化心理” 。第一种职业心理:“功利化心理” 。教师把教书作为谋取生计的手段,只为养家糊口,只为在社会上能有立锥之地。只要能消除贫困,不让自己沦落为“一介寒士”就行了。其在教学工作中表现为不学无术、拼命搞职称、力图保住饭碗。这类教师虽然“身”入了门,但“心”未入门,所以其身心始终处于游离和飘浮的状态,没有飞机着陆时候的那种心理安全感。第二种职业心理:“职业保守化心理” 。教师把教书视为一种人生职业,一事当前,就尽量把它做好,不让领导和同事找出毛病和岔子,只为能对
4、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一种典型的职业保守化心理。这类教师在职业生涯里永远找不到精神寄托,没有工作干劲,没有生命激情。他们自以为是“君子” ,就像菜根谭里所说的“君子事来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却永远达不到留声机和湖中影的那种境界。第三种职业心理:“哲学化心理” 。教师以哲学思维和哲学心境来看待教师职业。他们已经超脱了世俗的职业化心态,把教书育人视为一种崇高的人生事业来信守。不但“身” 、 “心”都入了门,而且达到了身心合一、百分之百地投入。他们将自己的灵魂与教学事业紧紧地融为一体,3彼此不可分。他们在教学事业中,不光是为了图生存、谋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完成弘扬“天地大道”的哲学使命。他们在其中
5、可以发现自己的人生信仰,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所以,他们的生活永远充满着生命激情,心情永远是酣畅淋漓的。这三种不同的职业心理,反映到课堂教学中必然带来三种不同的师生关系。第一种是“答疑解惑”型。这类教师给学生上课,只限于“答疑解惑” ,就学生不解或存在疑惑的问题给予专业方面的解答,而且是点到为止,仅仅是完成了知识传递的任务,师生之间只是一种“授”与“受”的关系。第二种是“传道授业”型。教师给学生授课,是为了“传道授业” 。他们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愿意把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全部倾倒出来,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后继有人,将来某一天学生能继承自己的“衣钵” 。这类教师的境界比前者要高些,但也仅是完成
6、了一次“师传” ,师生之间是一种“师传”关系。第三种是“施道沐道”型。教师的眼光不局限于当前,而是把自己的位置放在历史时空的坐标系中,把自己的事业看成是链接“古人”与“后人”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因而具有一种宏大的历史使命感。所以,这类教师给学生授课就不仅仅是为了“答疑解惑” 、 “传道授业” ,完成一次“师传” ,而是要在师生之间铸造一种人间正气,凝练出一种人文精神,向社会辐射出圣人般的光芒。这类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的感觉是个个都是“司马迁”式的人物。他们与学生之间是“施道”与“沐道”的关系,4学生始终沐浴在师“道”的光环下。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心理现状是:大多数教师在职业心理上表现为第一和
7、第二种心理层次,鲜有人能达到第三种心理层次。也就是说大多数教师在职业心理上缺乏历史使命感,存在一定的世俗性和功利性,以致给师生关系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心理现状的成因一些思政课教师之所以会产生不良职业心理,是因为他们对本学科的授课前景持悲观态度、对社会客观发展形势缺乏理智分析。简而论之,就是他们对自身的职业特殊性和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思政课教师作为一项特殊的职业,它在教育功能与教学职责方面与一般的专业课教师存在很大的差异,表现出一定的职业特殊性。表面看起来,似乎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职业差异,主要体现在所教授课程性质的差异,但实质上是各自所承担的教育功能与教学职责的差异。
8、虽然专业课教师也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任务,但其教学职责主要是传授学生立世的生存技能。思政课教师则不同,其教学职责是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框架、增强其思维的可延展性、拓宽其思维的多维空间,以利于学生在掌握好生存技能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竞争性社会。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分析,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功效不是直接外化为各种可见性的硬性指标,而是潜移默化地内化成学生有效的思维能力。一些教师因没有看到自身的职业特殊性,毫无根据地响应社会上所谓的“思政无用论” ,对本学科的授课前景持悲观态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职业情绪,产生了不良的职业心理。5从社会客观发展趋势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地位不是在减
9、弱,而是在不断加强。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空间的畅通为大学生及时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学生了解信息不再成为困难。但同时信息的泛滥又会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困惑,如何在思维中剔除不良信息、保持思维清醒成为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学生缺的不是信息,缺的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思政课恰好就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可以说它是“适时代之所需,应学生之所求” 。另外,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各种各样的变化层出不穷,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受到极大挑战,他们急需在内心建立忠诚的信仰和搭建判别形势的意识体系,而在这方面思政课又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教育资源。正如一种观点所表达的那样:“一个社会按部就班,
10、人的不惑便可建立在对规范的认知上;一个社会日新月异,人的不惑则需要在内心深处扎下粗实的根” 。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内需心理及思政课的时下重要性。从供需平衡的角度来分析,既然“需方”呈不断增强态势,那么作为“供方”的教师,其地位就不可能缺失。一些教师在社会客观发展趋势面前失去了思维分寸,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职业重要性,从而松懈了自己的职业信仰,产生了不良的职业心理。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改善自我职业心理的对策(一)要做到“身陷世俗而心不为世俗所限”高校思政课教师也是世俗中人,不可能挣脱世俗的羁绊,在生活和工作中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思政课教师基于职业生活的特殊性必须处理好生活与工作的关
11、系、身与心的关系,尽量做到不把生活中的恩怨情6结带到工作中来。庄子在逍遥游中有句话说得很好,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意思是说不要因外界的干扰而打乱了我们生活的分寸,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让自己的心做主。中国近代著名理学大师曾国藩在这方面给我们广大的思政课教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例子,他在生活中无论是遇到高兴事还是不高兴的事,总能泰然处之,而且可以做到不移情于政务,曾国藩以他自己的言行实现了虽“身陷世俗而心不为世俗所限”的至高境界。以曾国藩为榜样,我们思政课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思想境界。(二)通过人格修炼增强心理成熟度大多数思
12、政课教师的职业心理主要处于第一和第二种层次,即“功利化心理”和“职业保守化心理” ,鲜有人达到第三种层次即“哲学化心理” ,这跟教师自身的心理成熟度有关。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仿佛孔子在实现自己人格成长的过程中刻意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时间表。孔子力图在人格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增长自己的智慧,锤炼自己的心理成熟度。他不断地这样要求自己,并付诸行动,因而在治学与治教上能达到这种至高的境界。作为普通人,思政课教师也有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也有一个由盛到衰的生命涨消过程。要想让自己的教学生涯散发理性的光芒,让自己的智慧和思想境界得到
13、提升,就必须加强人格修炼,增强自己的心理成熟度。(三)打破思维局限,着眼于长远,培养开阔的胸襟7打破思维局限,树立长远大局意识对思政课教师来说特别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会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社会的进程,树立长远全局意识,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着眼而不被现象所惑。我们广大的思政课教师是研究并教授这门学科的,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都不同程度地养成了这样一种哲学思维习惯,只要在生活中不断磨炼自己,就一定能克服思维局限的障碍,使眼光变得长远、心胸变得开阔。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改善或转变自我职业心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达到,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一方面,我们既要从中国古圣先贤的经典语录中挖掘出智慧,又要从自己教学的点滴感悟中汲取思想精华。唯有内外兼修,方能到达人生理想的彼岸。参考文献:1杜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心理问题及其克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 (4).2邹国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与干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 (4).3邓怡舟.以方永刚的事迹和精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J.传承,2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