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话语体系研究摘要文章提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所在,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话语系统的信息传递,从“教育者树立平等观念” “话语内容富有时代性” “话语主体共享话语权”三个方面诠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新”话语体系的诉求,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话语体系的构建,并给出“充分运用学术话语,厘清话语内容” “注重贴近生活实际,满足学生需求” “坚持主体平等权利,消解话语霸权”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话语体系 构建 作者简介王影(1979- )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吉林 长春 1
2、30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2 年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20125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16-0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日益高度重视,但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据调查显示,已有近 90%的学生不愿意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上,他们有的看课外书,有的背外语单词,有的为了其他科的考试忙于复习,有的觉得无聊而睡2觉打呼噜,有的则发短信交流笑料,甚至打情骂俏, “思政课必逃”也已成为少数大学生心照不宣的
3、潜规则。这种尴尬状况必然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唤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心与兴趣,使“入耳,入脑,入心”成为现实?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旧”的话语体系,构建“新”的话语体系。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话语系统的信息传递分析 话语是作为社会交往方式的语言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形式,一套话语体系往往由多种要素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包括教育者(发话者) 、受教育者(受话者) 、知识(信息或文本) 、语境、目的、欲望等要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教育目的要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愿望和意志;另一方面还要考
4、虑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方式表达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因为受教育者也是话语体系中的主体,也有自己的意志和愿望,面对教育者所表达的文本,他既可以选择接纳,也可以选择拒绝,同时也可以不表明态度。具体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某种形式的文本向受教育者进行信息(知识)的传递,受教者则会产生三种反应,即接受状态、无所谓状态和拒绝状态。在接受状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着积极的协调与互动,他们话语意愿基本一致,信息(知识)能够成功地进行传递,进而较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效果;在无所谓状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知识)传递不会出现矛盾,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进行,但是教学效果一般
5、;然而在拒绝状态, 教育者与受教3育者之间的意愿相互抵触、产生矛盾,导致整个教学过程难以进行,教学效果很差甚至没有效果。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基本上属于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根据美国学者 Schiffrin 的研究,话语系统具有封闭性和开放性双重特征。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往话语系统中,必然会存在话语重叠面,只有两者话语系统具有较高的重叠率,才会取得良好的话语交往效果。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者的话语系统由于其特点的不同和意向的差异,不能够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话语重叠系统,最终导致教学过程的不协调、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必须消除教育者和受教
6、者话语系统信息传递和交汇的阻力,使它们能够相互融合,而改变传统的模式般的“旧”话语体系、创建“新”的话语体系则是促进二者话语体系融合的有效路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新”话语体系的诉求 诉求是一种追求,一种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对 “新”话语体系的诉求体现了“旧”话语体系的不足,但是整个诉求过程并不是对 “旧”话语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对“旧”话语体系进行扬弃的过程。 “新”话语体系不仅要补充“旧”体系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要对“旧”话语体系进行改造和利用,使“新”话语体系发挥积极的功能。 (一)教育者树立平等观念 人们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话语反映出来的。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现代大学
7、生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他们拥有强烈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自我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的关系有一4定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这使得他们并不甘于处在从属地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他们希望能够以平等的地位与教育者分享知识、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而不是教育者独霸的“一言堂” 。因此,在“新”话语体系中,教育者应树立起平等的观念,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学生平等的主体,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交流思想,传递知识,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满足他们平等参与、互相交流的心理。只有这样,教育者与大学生才能消除身份、地位的差异,敞开心扉进行真诚的交流,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话语内容富有时代性 现代社会是开放性
8、的信息社会,这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开放性,他们乐于接受的是丰富的、具有时代气息、符合社会环境及自己实际的思想,排斥的是那种单一的、传统的、虚无缥缈的理论说教。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内容不能再固守、封闭而要不断地更新、调适,使其富有时代性。首先,话语应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除了原有的政治理论、政策方针等内容之外,还应该纳入科技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道德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等一切人文方面以及每一个新生领域的内容,力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更加深化、更具新意、更富时代气息。其次,教育者要走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不断地根据需要充实教学内容、丰富
9、教学语言,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因贴近生活而吸引学生。最后,教育者要掌握网络语言,因为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教育者只有有效地利用这一新的沟通媒介,才能消除与大学5生之间的话语差异,真正地与大学生展开思想上的交流。 (三)话语主体共享话语权 在语言交往活动中,每个主体都具有话语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教育目的的必要手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主体相互制约、相互设定。教育者应在具有正确的主体意识和较强的主体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激活
10、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变主客关系为主主关系,这种话语权的共享才能促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真诚交流,进而教育过程就构成了一幅生动活泼的教育图景。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话语体系的构建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他们的自主独立意识较强,非常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个性张扬、叛逆,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比较注重实际或实用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他们希望教育者能够给让他们放开思想、敞开心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意愿,同时也希望所讲授的内容富有感染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能够联系和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最好是能够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疑惑和问题。目前,思
11、想政治理论课“旧”话语体系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这些需求,构建“新”的话语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充分运用学术话语,厘清话语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功能,这决定了它的语言必须6具有“战斗性” ,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体现的都是意识形态话语,比如说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但这些话语的表述方式往往是结论性的,缺乏必要的论证。这就需要我们将这些结论性的语言转换成学术语言:一方面,厘清这些结论的历史意义,也就是要弄清楚这些结论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提供这些结论的逻辑思路。换句话说,在思
12、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中要将意识形态话语转换成学术话语,加强学术话语的功能。学术话语作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类型,体现时代性和前瞻性,本质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话语范畴。因此,加强学术话语的功能绝不意味着彻底丢弃意识形态话语,而是要用学术话语厘清意识形态话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功能。 (二)注重贴近生活实际,满足学生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因此,它既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性话语,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性的话语。这种实践性的话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它是教育者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说服教育进而提高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但是现实情况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拥有一套完整
13、的理论性话语而导致其话语体系的空洞、唯理。教育者在课堂上重点讲授的多是玄而又玄、不切实际的深奥哲理,注重的是规范传授、知识的掌握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他们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毫无生气、枯燥乏味,甚至觉得与自身无关,达到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境界,这种情况很难取得教学效果。因此,教育者应该由理论话语向7实践话语转变,在把握正确的政治教育方向的同时,注重提取符合大学生实际和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新话语,如校园话语、网络话语等,以此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三)坚持主体平等权利,消解话语霸权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典型的话语霸权现
14、象。话语霸权是对语言的一种专制,教育者凭借其对知识的优先占有而掌握了课堂教学的主导权,在师生的话语体系中处于绝对的主宰和支配地位,牢牢地操纵和控制着学生的话语和思维,使学生失去了自由表达的机会和权利,这就是一种直接性的、强迫性的话语霸权。话语霸权的存在,使学生变成了对知识的纯粹接收者,丧失了作为话语体系中重要的独立主体地位,成为教育者的附属物,学生的语言行为以及其中蕴涵的探索与质疑精神也随之流失。在“新”话语体系中,教育者要改变观念,把大学生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给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倾听、欣赏他们的思想,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总之, “新”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学生为
15、本的原则,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以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为目的,提高课堂吸引力;以教师、学校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主要依靠力量,共同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董世军,孙玉华,周立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困境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7(1). 2孙玉良.转换话语体系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J.8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3周家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话语体系构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1). 4孙维鹏.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改革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6). 5杨琳.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J.理论观察,2009(8). 6胡绪明.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范式的转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