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李自成农民军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摘 要:崇祯十三年(1640)底,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进入河南。河南贫苦农民纷纷从军,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地主知识分子相继投靠了李自成。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领导集团,总结了长期以来的斗争经验,不失时机地制定出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其中包括农业政策、工商业政策、赈济政策和组织军队屯田等。其经济政策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关键词:李自成;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179-01 一、李自成农民军的主要经济政策 1.农业政策。从崇祯十四年(1641)开始,李自成就在农民军辖区制定
2、了多种政策,具体来说,农民军的农业政策包括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两个方面。 (1)土地政策。李自成农民军的土地政策,是在明末的历史条件下孕育成熟并提出来的,它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平均社会财富的心理,是农民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解决土地问题的探索。它一经提出,就为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在这一思想武器的鼓动下,在农民辖区,农民夺地、占地斗争有着明显的发展,土地占有关系有着显著的变化,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民军势力的发展。 2(2)赋税政策。在赋税政策方面具体表现为“免粮” ,所谓“免粮” ,就是取消封建的赋税剥削,把农民从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免粮”是李自成在赋税问题上的基
3、本主张,是崇祯十三年(1640)提出的。2.工商业政策。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出现。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李自成从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出发,制定了若干保护和发展工商业的政策。 3.赈济政策。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在赈济平民百姓这方面作了努力。他们赈济的对象主要是饥民和贫苦百姓。赈济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开仓济贫,将地主豪绅的财产、粮食发放给贫苦百姓;第二,由农民军的地方政府进行社会救济。 4.组织军队屯田。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农民军领导集团更加重视军队的生产建设,组织农民屯田。进入山西大同之后,农民军占据了明宗室在大同的房
4、屋和土地,进行耕种、生产。另外,还组织士兵从事手工业生产,按照战争需要和士兵技能特长,成立了各种手工业专业队,这些有一技之长的士兵为农民军生产了大量的船只、火炮、绵甲、帐篷等各种类别的军用物资,从而保证了军队的给养。 二、李自成农民军主要经济政策的影响 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历史事件。李自成农民军的经济政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 1.积极影响。李自成农民军实行的土地政策有力地制止了明末土地3兼并的恶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军占领区的土地占有关系;实行的赋税政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百姓的税收,保护了百姓的利益。明王朝统治者赋税繁重,加重了农工商业的衰落,李自成不失时机
5、地提出“免粮”的口号赢得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纷纷响应,这也是农民军在战争前期胜利进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自成农民军的工商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工商业者支持农民军的信心,也调动了他们从事生产的积极性,保护和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李自成农民军实行的赈济政策,拯救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生产技术的劳动力。明朝末年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自然灾害连绵不断,广大农工商界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饿死于道路的不计其数,甚至出现了人食人的悲剧。李自成以“恤民” 、 “济贫”为己任,采用“割富”的手段,大力赈济饥民,并将赈贫与恢复生产在结合,引导、鼓励被迫脱离生产的劳动人民复业。这样,使得农民军所到地区许多处在饥饿死亡线上
6、的饥民得以赈济,从而拯救了一批具有生产技术的劳动力,为生产的恢复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消极影响。李自成农民实行的经济政策是以农民朴素的平等、平均思想为基础的。他提出的“均田免粮”和“割富济贫”之说,集中了当时农民群众的追求,表现了他们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深恶痛绝,也表现了他们为谋求解放、谋求人身自由所做的努力。但由于历史的限制,农民军将领们却不能把这种理想变为现实。农民军的一系列经济政策适应了广大农民生产者对土地的要求,也注意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但他4们采取的基本措施仍然是在不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前提下,对政策作些适当的调整,如轻徭薄赋、奖励垦荒、招抚流亡、沟通商贾等,这些措施虽然有利于生产的恢
7、复和发展,但没有把发展工商业、发展科学技术以国家政策的形式确定下来。此外,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民军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政策进行保护。明末农民战争的规模大,时间跨度长,战争得以维持和继续又不得不从广大群众身上取得极大的人力支持和物力支持。因而,广大人民群众仍然负担着相当数量的赋税和徭役。 “均田免粮” 、 “三年免征”等具有平均主义和理想色彩的农业政策,在战争早期确实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动员作用,但这类性质的政策并非长久之策。崇祯十七年(1644) ,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北京,标志着大顺政权开始取代明朝,确立起对全中国的统治。此时,农业政策的转变和调整已迫在眉睫。然而遗憾的是,占领北京时期,李自成既没有对“不纳粮”和“三年免征”政策作任何调整,又为解决军饷和行政开支,错误地采取了向前明官员追赃助饷的政策,想以此作为维持国家机构运转的经济来源,但靠追赃助饷得来的财物对于大顺国家机构的运转来说确实是杯水车薪。其结果,农业生产没有得到及时恢复,广大贫困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而追赃助饷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使得李自成农民军失去了民心。这也是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北京城后大顺政权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