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且对其研究越来越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断地获得了理论成果,如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至今没有停止不前的原因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呢?本文主要从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角度,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就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即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最根本的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根本动力 【中图分类号】A8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那些能够使中
2、国顺利发展的正确理论。自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地取得理论成果,且没有停止,其根本动力来自什么呢?许多学者基本上都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就要来自三个主要因素或是这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第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理论动力) ,第二是中国人民群众的选择(价值动力) ,第三才是中国实际情况的需要(实践动力) 。本文认为,如果把这三个因素全部看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或者不突出马克思中国化的根本动力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会越来越偏离实际,只会从理论走向理2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最终不能对现实情况进行指导,失
3、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标解决中国社会进程中的各种问题。一、 理论动力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与时俱进、开放性的理论,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却又不是一种能给各种问题提供直接具体答案的理论,它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具有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开放性、发展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国运用时必须结合各国的具体情况、具体现实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这是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但是,这是这个理论本质并不是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所在。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是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那么,它这种要求与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理论本
4、质也是导致马克思主义俄国化、马克思主义朝鲜化、马克思主义美国化等等的根本动力了。很明显,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其一,无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是怎么样的,它都无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自动地运用于具体情况,强加于各国去利用这种理论,它必须基于各国实际情况的需要(如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会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其二,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根本动力的话,为什么世界还很多国家没有现实马克思主义化呢?因此,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产生了列宁义,是俄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
5、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3观,是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价值动力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客观历史范畴,人民群众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于它能够对中国革命、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所在。但这不是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革命、建设的指导思想并不只是因为它具有理论价值,更重要的是,中国实际情况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是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中国无数爱国人士向西方很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寻求救国理论,但都以失败告终。失败原因并不在于西方这
6、些发达国家的治国理论本身不具有理论价值,这些理论在西方国家的运用是十分成功的,而在于这些西方国家的理论不是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所需要的,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符合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况,但它并不一定是也符合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情况,让马克思化在西方各个国家获得像在中国一样的成果,这种情况下,绝不能说马克思理论的价值就没有了,而只能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暂时不能适应西方各国的情况,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是基于各国的具体实践的。因此,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够成功地实现中国化是因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不仅是由于它具有理论价值,而是
7、由于这种理论的价值是当时中国实际情况的需要的,人民群众是根据实际情况、中国社会的发展来选择的;如果不是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会一种4有价值的理论,如果不以实践为基础,即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结合所产生的理论成果) ,也不会具有使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作用,或者说,这种理论成果的实效不大。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动力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三、实践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动力就是中国具体的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8、并形成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来源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需要。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飞跃,每一个理论成果,不难发现都是产生于实践的需要。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就是因为中国社会当时处于革命时期,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正确理论,在经过向西方寻求救国理论失败情况下,在经过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作斗争后,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飞跃,产生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别是基于中国社会不
9、同发展阶段的需要。邓小平理论就是中国社会改革实践的需要,是社会改革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改革时的国情相结合,是中国改革实际需要促使人们群众再一次结合自己的国情,再一次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改革,解决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也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5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为解决党的建设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它是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需要,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深层次、更细致地运用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是实践即中国社会的发展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此外,如果中国社会发展程
10、中,注重实践的问题需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如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甚至可以是某种职业的实际问题)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将更具实用性,更加普及化。从现在开始,把社会发展过程的实践需要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就可能变为马克思主义生活化、马克思主义职业化了。 四、理论动力、价值动力和实践动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动力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这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动力、价值动力和实践动力三者是辩证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动力决定了理论动力和价值动力能否实现,即中国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11、,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能否实现,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实现的一个舞台。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动力、价值动力又是实践动力的前提和基础,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功能,且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理论价值,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时,能够提供正确的方法和指导。相反,如果理论本身不具有与6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功能,或是理论本身没有价值,或是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或者存在错误,那么,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不会使中国社会进步,而是对其发展形成阻碍。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
12、的认识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却阻碍社会的发展,甚至会导致社会发展倒退。由此可知,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决定力量,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和价值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力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取得重大理论成果今天,我们在重视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职业化、生活化的同时,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探究以什么最佳方式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还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上探索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以便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完美结合,解决更多具体实际的问题,让中国社
13、会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变得又快又好。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它的动力因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不是就只有以上所说的三种动力因素呢?当然不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历史并产生两大理论成果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包括根本动力在内的三种动力因素之外,还存在两种不种不容忽视动力因素无数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主体的努力、尤其是众多马克思主主义者的努力促进了马克思中国化的过程。我们回顾历史,在中国革7命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有不少像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价值、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中国化的
14、开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还有不少像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这些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不仅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而认真研究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具体情况,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对其进行发展,因此,他们也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因素之一。此外,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落角点,中国传统文化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落角点越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越大,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性也就越大。如中国古代哲学中,矛盾思想可成为马克思哲学中矛盾论在中国的落角点,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相似性,都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对于中
15、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中国社会发展是其根本动力,同时,也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它动力因素,因为只有通过全面把握,突出重点,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阻力更少,理论成果更多,最终让中国社会发展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丁春福,单义松.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动力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2罗建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动力构成探论J.时代文学:8下半月,2008(5) 3王浩斌.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机制研究述评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杨生博.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内化短缺的历史原因分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 5王红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进程、原因和展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