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议如何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 要】 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本文从教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入手,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重要问题提出了实施意见。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思路、 教学方式、 课程内容、 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实践证明,目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十分理想,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前辈们的研究成果,谈几点粗浅认识,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提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效率的高低由考试分数决定,提高课堂效率就
2、是提高学生的分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英语课堂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具体实现方式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达成特定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使高中学生外语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培养当代中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高中英语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内涵是要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突出教师在有效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21.1 教学设计环节方面,有效的课堂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 诸如各个教学环节应该生动流畅,贴近学生日常生
3、活实际,适应不学生生的性格差异;情节设计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不仅如此,教学设计环节还不能脱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关注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等,只有这样,设计出的教学组织环节才能不学生生的兴趣与学习能力,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奠定基础。 1.2 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要体现多样化特点 如:导入新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本课或者本单元的知识网络,为学生更快、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奠定一定的基础。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尽量挖掘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影视、名著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也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因此,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不仅限于形式方面,也可以在内容方面进行探索。力争教学资源的利用体现多样化的特点。 1.3 作业布置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笔者认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作业布置难易要适当,以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原则,尽量减少或者避免难题、怪题的出现。其次,注意把握作业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训练效果。最后,作业布置不一定非要布置书面作业为主,一些趣味性强,形式灵活的作业形式也可采用,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这些作业的同时,以一种非常愉快的心情巩固学过的知识,3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 课堂教学中发挥
5、学生主体作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最重要的因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2.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首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只要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培养高超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并以一种肯定的态度看待学生的这一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对这门学科浓厚的兴趣,从而形成兴趣促进能力、能力引导兴趣的良性发展。 2.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必须学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 高中学生生在各个方面的发育都已经接近成熟,因而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例如对于相对简单的学习任务像背单词,教师完全可以通过
6、比赛的形式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采取比赛的形式肯定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样会给那些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这种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放慢节奏,通过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继续保持学习兴趣。 3. 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还需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情感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消极的情感会阻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学生喜欢的氛围,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的主动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总之,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实施取决于很多,对于教师来讲,在把握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同时,了解新课程改革关于课堂教学的要求,充分发掘各种教学资源,用心设计教学环节,科学合理布置家庭作业,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刘娟. 高中英语有效性课堂教学初探 J. 教育探索, 2010(06). 2 吴萍萍.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调查 J. 基础英语教育,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