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监管层力推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在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形成支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作为生态体制改革的原则之一赫然在列。 过去支持循环经济发展,资金缺口是一大瓶颈。然而近年来,金融机构的投融资行为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出现了“绿化”的趋势。绿色金融这一概念也开始在国际上兴起。所谓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简单来说,即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收缩信贷支持,同时相应地加大对绿色产业、节能环保企业的支持力度。 今年 6 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曾公开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新要求,需要
2、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定位、政策框架和重点领域,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近日举行的 2015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十年峰会上,如何解决绿色环保项目的融资问题,金融机构在投融资决策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进而在国内发展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成为与会各方探讨的焦点。2014 年 21 家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 6 万亿元 近几年来, “绿色金融”概念越来越受到国内众多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追捧。数据显示,在银行的主导下,我国的绿色信贷项目从 2007年的 2700 个,增加到 2013 年的 1.4 万个;绿色信贷的贷款余额也从 2007年的 3400 亿元上升到 2013 年的
3、1.6 万亿元。 世界自然基金会可持续金融项目总监孙轶?F 在峰会上介绍,中国的绿色信贷已经发展到了规定行业能效指引的地步,体系较为完整,在世界上属于领先水平。 2012 年,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 ,对银行业操作绿色信贷的流程进行规范。2013 年,银监会推进绿色信贷统计制度。2014 年,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 ,超过 100 个指标对组织管理、能力建设、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虽然我国的绿色信贷发展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但与银行的总信贷资产相比,还是较少。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今年 6 月 26 日发布的2014 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
4、2014 年底,包括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和邮储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在内的 21 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 6 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 9.33%。 孙轶?F 认为,绿色信贷占比较少,而绿色信贷对于循环经济的支持更少。在 2013 年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情况表中,虽然绿色信贷的总体规模已有大幅度提升,但是支持资源循环利用的项目余额仅占绿色信贷总余额的 2%。 孙轶?F 表示,银行承担的限制和压力较多,包括存贷比、不良率和金融产品的限制。此外,若要充分体验绿色信贷的作用还需要财税、法律和环境评价机构的全方位配套,仅靠银行一方是不够的。 央行欲推“绿色金融体系” “银行单兵作战挺累的,扶持
5、绿色金融还需要多兵种 。 ”孙轶?F说。 孙轶?F 认为,根据国际经验,绿色金融一般由三种主体来推动,第一种是公共部门,由国家制定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采购政策来推动,或者由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践绿色投资;第二种由商业性金融机构实践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第三种由公司配合,实践绿色证券、绿色指数、绿色基金等等。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表示,企业治理污染难度很大,实践绿色发展还需进一步的顶层设计。他介绍说,以钢铁行业为例,生产一吨钢材的利润在 40 元左右,而处理一吨钢材产生的污染却需要120150 元。 “把全部的利润拿出来做环保都不够,可想而知有多困难。”他说。 同时,在实体经济融资难的大环境
6、下,环境友好型企业融资也成问题。孙轶?F 表示,做循环经济项目的多为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很多并不符合银行的绿色信贷标准。 骆建华呼吁国家成立环保基金,给企业一定额度;同时,可以提供给环境友好型企业贷款贴息的政策,并为该类企业做担保。 孙轶?F 认为,在公共部门提供政策支持之外,发展绿色金融还需要增加产品,例如绿色债券、绿色指数等等。 近年来我国也曾发行过绿色债券。2014 年 5 月,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发行国内第一笔碳收益 5 年期中期票据;2015 年 1 月,兴业银行发行专项金融债券 300 亿元,资金由环境金融事业部用于节能环保项目并定期报告披露。 2015 年 9 月 21 日,在国
7、务院副总理马凯和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共同主持的第七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中提到, “双方支持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发行以外币和人民币计价的绿色债券” 。9 月 28 日,农行在官网上公布了绿色债券管理层声明,表明该笔债券资金投向将用于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可持续废物管理、绿色土地开发、清洁运输、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等。有媒体报道该债券发行规模约 10 亿美元。 相比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在中国还是起步阶段,目前还仅限于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并没有覆盖公司债。孙轶?F 认为,虽然仅覆盖金融债,但是从一定程度上给银行做绿色金融拓展了空间,银行有了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两种产品,对于绿色项目的资产证券化也是非常有利的,
8、是 1+12 的结果。 同时,绿色债券正在得到监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今年 4 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属机构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成立,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出任这一委员会主任。马骏建议在中国建立一个“绿色金融体系” ,以激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绿色行业,例如开发绿色指数,推动机构投资者开展绿色指数的投资应用,鼓励资产管理机构开发多样化的绿色投资产品,包括公募基金、ETF、集合理财、专户理财等。 今年 6 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就公开表示,目前央行正在起草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的指导意见,不久就会向全社会公布。 孙轶?F 介绍说,央行起草的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发行的指导意见已经进入“走流程
9、”的阶段,该意见是否会给绿色债券提供审批上的便利或者其他优惠,都值得期待。 今年 9 月初,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宣布,将于 10 月正式发布上证 180 碳效率指数,这一指数最大的特点是直接聚焦上市公司的碳排放。低碳排放的公司将获得更高的权重配置,这有利于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绿色产业发展中来。 绿色金融的投资回报如何 尽管有监管层推动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这些金融产品的投资人又是什么态度呢? 比如,国际金融公司(IFC)2014 年在伦敦发行了以人民币计价的绿色债券,收益率 2%这也是欧洲市场绿色债券的平均收益水平。接近存款的收益率能否吸引社会资本呢? 宜信公司副总裁徐秀玲介绍说,绿色金融的投资回报是长期和稳健的,在他们制作的一份 10 年期资产市场表中,绿色金融的收益尚处于中间水平,不会像股市一样忽高忽低。 “我们会和机构投资人沟通,在他们的资产配置中增加绿色金融,在利润和稳健中获得平衡。 ”徐秀玲说。 除此之外,徐秀玲介绍说宜信引入第三方对环保效能进行统计,从而证明投资人对生态文明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其实会有很多人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前提是他的收益稳定,他的贡献是可以评估的。 ”徐秀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