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趣和理趣相融.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5623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情趣和理趣相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让情趣和理趣相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让情趣和理趣相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让情趣和理趣相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让情趣和理趣相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让情趣和理趣相融儿童与成人看寓言的角度不同,他们首先是在看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看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与色彩,并在这个过程中,似懂非懂地领悟着寓理。那么,用儿童立场观照寓言教学,我们就要注重情趣与理趣的融合,要让儿童在具有虚拟与现实两重性的世界里快乐体验,自由感受,进而获得心理的关怀和智慧的启迪。 融合于矛盾冲突的故事 儿童喜欢寓言,因为它短小精悍,虚构的故事,夸张的情节往往具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比如鹬蚌相争中“啄”与“夹”形成的“争” ,“放”与“不放”形成的“斗” ;自相矛盾中“锐利”与“牢固”形成的“矛盾” ;狐狸和葡萄中“想吃”与“吃不到”形成的“酸”这样的矛盾冲突极具

2、夸张地呈现于儿童面前,就会形成一个强烈的磁场,吸引儿童走进故事中,让他们在哈哈大笑中获得故事的情趣体验。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儿童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和故事角色进行比照,进行评判,从而获得寓言的理趣感染。 教学鹬蚌相争 ,我抓住“争”这个矛盾冲突诱导儿童进入故事:1.用“谁与谁争,怎么争”引导儿童初步感知故事内容;2.以“它们凭什么争?争得怎么样?”来感受鹬和蚌紧抓住对方弱点却无视自身不足而产生的相持;3.以“如果你是鹬或者蚌,你们还会怎么争”进行想象说话,充分感受鹬和蚌各自的角色性格,体会鹬和蚌各自的心理活动;4.以2“争的结果怎样” “你们还会再争吗”来引导儿童对结果进行深入思考,学会自我的内省

3、。 在这个过程中,我采用“角色扮演”还原故事情境,让儿童进入一个真实的故事场域,通过层次丰富的分角色朗读、表演、想象说话等方式生成故事的矛盾,并让这种冲突愈演愈烈,最后,让所有儿童都形成一种破解矛盾的期待。这样,在矛盾的生成和破解中,儿童不仅感受这故事的情趣,也在感受故事的理趣。 融合于张力十足的语言 儿童喜欢寓言,还因为它的语言十分生活化,形象化,张力十足。 “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这是鹬蚌相争中鹬蚌的那番对话,这样一比较,我们马上会发现,

4、鹬和蚌都是说话的高手,都很会抓住对方的弱点来威胁来逼迫,能够让我们一读就感受到鹬和蚌都是那样的气势汹汹,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架势。于是,两个失去理智,又几近无赖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这段对话又是那样生活化,我们似曾相识于儿童间的口角,读来富有趣味,令人莞尔。 再比如螳螂捕蝉中那段描写: 蝉方奋翼悲鸣,欲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也,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螳螂方欲食蝉,而不只黄雀在后,举起颈,欲啄而食之也。 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把原文进行了重新排列,我们马上能找到一个极富形象感的词语“欲” 。一切贪婪而不顾后患的行为皆因“欲”而生,贪“欲”会导致人生的失败乃

5、至生命的结束。一个“欲”不仅让我们想象出生动的故事情节,感受到鲜活的人物形象,还让我们读懂了作者鲜明的立场。 所以,在寓言教学中,我们要关注那些张力十足的语言,引导儿童在诵读、想象、仿写的过程中,细细品味,感受其中的幽默、讽刺,就会生出许多的情趣来。抓住螳螂捕蝉中的这个“欲” ,我们可以这样展开教学:1.理解“欲”的意思,给“欲”组组词;2.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少年的“欲”分别是什么?读一读,并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人物,你心里在想什么?3.“欲”给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带来什么?4.作为一个旁观者,你要怎么提醒故事中的人物? “欲”字极富想象力:蝉、螳螂、黄雀看到“

6、清露” “蝉” “螳螂”时那种贪婪的神情、动作、心理都在儿童的想象中不断立体化,不断丰满;“欲”字也极富感情色彩:儿童在描述、想象说话、作为旁观者提醒的铺陈中不断强化关于“欲”的情感判断贪前之利,就会隐伏后患。教学中抓住了这个“欲”就能使得儿童的学习情趣盎然,理趣天成。融合于简单和婉的哲理 儿童喜欢寓言,还因为寓言给他们留下了足够的想象和思辨空间,4可以满足儿童自由探索的天性。 区别于说理文,寓言故事中的理简单而不直白,和婉而不艰涩;寓言故事中的理蕴含在人物形象的鲜明特点中、矛盾冲突的生成和破解中。守株待兔的理蕴含在坚持等待却一无所获的遗憾中, 揠苗助长的理蕴含在辛苦劳作却适得其反的困惑中,

7、掩耳盗铃的理蕴含在掩住耳朵却掩不住声音的可笑中这种和婉的说理方式就给我们的教学留下了广阔的操作空间,我们可以引导儿童对人物、对情节的辩一辩、议一议、说一说,获得对寓理的感受和深入思考,从而让情趣理趣有机相融,让儿童在一种欢乐的体验后获得启迪。 滥竽充数的寓理教学,我是这样展开的:1.以“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为题让儿童续编故事,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儿童说说故事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或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或固态复萌,继续招摇撞骗2.追问:你认为哪一种可能更合理?你认为南郭先生会不会继续“滥竽充数” ,能不能再成功地“滥竽充数”?3.如果你遇到南郭先生,你会怎样劝诫他? 因为给予了儿童一个多元开放的想

8、象空间,所以,儿童一定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创编,来辨析。南郭先生的这个人物形象愈加丰满,“滥竽充数”的情节愈加生活化,儿童的思考也就愈加深入“滥竽充数”是一种偶然, “不能充数”是一种必然。然后从故事本身走向生活,再走向普遍的哲理,儿童在会心一笑中领悟这个寓言故事的本质,从而获得更为积极愉悦的阅读体验。 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中强调:儿童在本质5上是一种可能性。所以,以此观照寓言教学,我们就不能用现成的理阻碍儿童在成长过程的试探、辨析,甚至是走一段弯路。我们要引导儿童饶有兴味地进入到故事中,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通过自己的心灵去思辨,在情趣和理趣的相融中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对自我的塑造。 【作者单位:海门市三阳小学 江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