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热带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方法的探索摘要从事植物病理学教学多年,总结出一些教学方法:不照本宣科,广泛收集课外材料;科研工作成果用于教学;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深受学生好评。 关键词植物病理学教学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86-02 一、不照本宣科,广泛收集课外材料 照本宣科地讲课,学生会感觉乏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讲授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分类时,及时补充了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国际上分类的新进展。老版本教科书(一些新版本教科书) ,仍然将原核生物分为 4 个门,7 个纲,35 个组群。与植物病害有关的
2、原核生物分属于薄壁菌门、厚壁菌门、软壁菌门,而疵壁菌门是一类与植物病害没有关系的古生菌、古菌或古细菌。原核生物国际上最新的分类是:原核生物分成 2 个域(古生菌域和细菌域) ,古生菌域又分为泉古生菌门和广古生菌门,共 2 个门,217 个种,没有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菌;细菌域又分为变形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产液菌门、衣原体门等 23 个门,5007 个种。讲授菌物分类时,也补充了菌物国际上分类的新进展:长期以来,人们将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认为菌物是失去叶绿素的植物,因此放在植物界内。 2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生物分界也不断发生变化。1969 年,威特克(Whittaker)根据生
3、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获取营养的方式,提出了生物的五界分类系统,即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 、原生生物界(Protista) 、植物界(Plantae) 、菌物界(Fungi)和动物界(Animalia)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电子显微镜、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生物分类系统和理论的更新。1981 年,卡佛利史密斯(Cavalier-Smith)首次提出细胞生物八界分类系统,即真菌界(Fungi) 、动物界(Animalia) 、胆藻界(Biliphyta) 、绿色植物界(Viridiplantae) 、眼虫动物界(Euglenozoa) 、原生动物界(Pro
4、tozoa) 、藻物界或假菌界(Chromista)及原核生物界(Monera) 。菌物词典 (第八版,1995)和(第九版,2001)已接受并采纳了生物八界分类系统。不论是五界分类系统,还是八界分类系统,都主张将菌物(真菌)独立成为一个界,称为菌物(真菌)界。但是,根据生物八界分类系统,卵菌和丝壶菌被放入藻物界或假菌界,而黏菌、根肿菌被放入原生动物界中。因此,现在将过去那个混杂的生物类群称为菌物,菌物包括真菌、卵菌、根肿菌和黏菌。现代概念中的真菌界只包括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以及它们的无性型。这些新进展使学生个个耳目一新。我在近几年的审稿中,发现多数科研院所的学者(包括研究员)
5、并未了解到这些新进展。当我讲授到十字花科蔬菜病害时,介绍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已故中国农业大学袭维蕃教授的一篇学术论文“农民经验及中医理论对植病防治研究的启示” ,介绍了袭维蕃教授几十年来研究植物病害的心得体会,深入细致地总结了白菜三大病害的3诊断历程,介绍了我国著名的植物病毒诱抗剂 NS83 的研制经历。文中的很多思想和方法都是学生未曾知晓的。如植病的防治要树立动态的观念,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植病防治措施等等。论文在介绍过程中,学生个个都聚精会神,全神贯注,达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课后学生反映以论文的方式作为授课内容,张老师是第一人,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方式。此外, 植物病理学报 、 植物保护
6、、 植物保护学报 、 中国南方果树 、 热带作物学报等刊物我每期必读,及时了解热带园艺植物病理新进展。 二、科研工作成果用于教学 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小学的教学工作,就是因为大学教师都在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工作,科研工作促进教师对一些概念、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和加深,使教师在讲授时会更加生动而具体。如我们的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材中,在介绍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时,就要介绍植物病原物侵染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当然植物病害的发生是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并不是接触期后一定就是侵入期,侵入期后一定就是潜育期,在这些过程中都有夭折的可能而不能完成这四个阶段。又如普通植物病理学 、 园艺植物病
7、理学等教材会介绍某品种是抗病品种,某品种为感病品种,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简单。某品种在甲地是抗病品种而在乙地却是感病品种。像这样与教材不完全一致的事例很多很多,学生听完就觉得耳目一新。这些绝不是看教材能看出来的,而需要大学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还可直接用于教学。这几年我也做了一些科研4工作,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热带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范围之内的东西。如我发表于 1998 年热带作物学报的论文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症状描述和病原菌的鉴定就是葫芦科蔬菜病害之一。在实验课上我介绍了这篇论文,介绍如何诊断这一新病害,介绍其与西瓜炭疽病的区别,病原菌的鉴定程序。另外,又介绍了这篇论文的学术价值,该
8、病害为我国的首次报道,全国各地研究者在发表西瓜、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时,都引用了我的定名(即细菌性果斑病) ,其病原也都是我在国内首次报道的病原(Acidovorax,食酸菌属) 。发表于 2008 年广东农业科学的论文金边龙舌兰一种新病害病原菌鉴定 ,对海南省金边龙舌兰(Agave americana L. var.marginata Hort)的一种新病害进行了症状描述和病原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第一病原是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 和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Fr.)Sacc. ,第二病原是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s
9、p.) ,可增强茄腐镰刀菌对金边龙舌兰的致病性。这是国内近年发现的一种病害由两种病原引起的又一实例。空气潮湿时,病部产生明显的菌脓,教材上说产生明显菌脓的病害是细菌病害,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又与教材不一致了(产生明显菌脓的病害主要病原不是细菌,不能称之为细菌病害)!这一研究结果丰富了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涵。发表于 2009 年植物保护的论文马拉巴栗茎基腐烂病病原菌鉴定 ,马拉巴栗茎基腐烂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海南省马拉巴栗生产的病害。通过对病原菌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观察,分离株被鉴定为华丽腐霉(Pythium splendens Braun),是海南省马拉巴栗茎基腐烂病的致病菌。其病原亦是国内首次报道,病原
10、物的显微照5片刊登在当期的封面上。发表于 2004 年热带作物学报的论文一种一品红细菌性疫病病原菌的鉴定 ,采用一系列指标对一种一品红细菌性疫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研究。描述了近年来海南省儋州市某花圃一品红植株上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疫病的症状,测定了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寄主范围,将病原菌鉴定为野油菜黄单胞菌一品红致病变种Xanthomonascampestris pv. poinsettiicola (Patel Bhatt etKulkarni 1951) Dye1978 。猩猩草(Euphora heterophylla) 、铁海棠(Euphor biamillii)
11、和木薯(Manihote sculenta)为国内新报道的接种寄主,橡胶(Hevea brasiliensis)和蓖麻(Ricinus communis)为国内外新报道的接种寄主。从 2001 年开始,我主持海南省基金项目“香蕉冠腐病的生物防治” ,经过 10 年的研究,获得了防治香蕉冠腐病的微生物菌剂,其防效优于当前生产上使用的化学防腐剂“施保功” 。研究成果获 2011 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奖。我把这些事件作为一些典型事例来鼓励学生,只要你自强不息,努力钻研,终会有一些成绩。 三、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我们经常碰到的热带园艺植物病害大概分为五类,即菌物类病害、细菌类病害、病毒类病害、线虫类病害
12、及生理性病害。这五大类病害就是本课程的重点。热带园艺植物病害共有上千种,每种病害一一讲解既无可能,也没有必要。课堂上以上述五类病害为重点,每类病害又以一种典型病害为代表来讲课,讲透,这样类似的病害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热带园艺植物病毒类病害就以瓜类病毒病为代表,不仅介6绍了常规的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而且还介绍了近些年来病毒病国内外防治的新进展。如病毒病防治弱毒制剂S52、N14 的研发和利用,病毒诱抗剂 NS83 的研发和推广,以及近些年来一些抗病毒基因的克隆,如 CPgene、replicasegene、antisense RNA gene、movement
13、protein gene 等等。 四、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热带园艺植物病害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既要求学生有理论的武装,又要求学生要有诊断病害的经验。在整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带学生下地讲解、讲授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论文、讲授自己的研究工作成果以及播放蔬菜病害 VCD 来强化讲解内容等方式来讲解病害。每种方式各有侧重点,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如带学生下地着重讲解蔬菜病害的症状特点,各种蔬菜病害的诊断特点,同时讲解一些海南特色的植物病害。如莴苣病害在各种教材、教科书中都把莴苣霜霉病列为首要病害,而下地看到的却不是莴苣霜霉病,严重流行的是莴苣褐斑病,而莴苣褐斑病在一些教材,教科书中却没有记录,因而我把它称为海南特色的病害,类似的蔬菜病害还有辣椒褐斑病等。蔬菜病害 VCD 图片丰富、讲解详细,可以强化其它途径、其它方式的教学,同时也丰富了蔬菜病害的种类。 参考文献 1谢联辉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2 张荣意主编.热带园艺植物病理学 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碧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