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数形结合给学生一个立体的“数学”摘 要: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 ”要帮助孩子们解决学生思维与能力之间差异这一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数学课中,想办法让孩子们体验到数形结合的思想,由数及形,因形寻数,找到攀登的脚手架,数学在他们的眼中也会随之变得简洁而丰富。 关键词:数形结合;见数思形;见形想数;以形助数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93-2 “数”与“形”是一对矛盾,宇宙间万物无不是“数”和“形”的矛盾的统一。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量的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
2、 。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在数学教学的每一个领域,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见数思形、见形想数、以形助数、以数辅形。 一、见数思形 匈牙利著名数学家路莎?彼得的一句话:“数学家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不断地将它变形,甚至把它转化为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 ” 片段赏析 2计算 12+14+18+116= 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前一个分数是后一个分数的 2倍。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把 12 转化为 816,把 14 转化为 416,把 18 转化为 216 师:这是用通分的方法转化,有没有更
3、简洁的方法呢? 课件分步演示,出示右图: 师: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个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生:12+14+18+116=1-116=1516 师:再出示下面的算式,让学生尝试解决。 13+16+112+124= 学生自然通过画图分析:13+16+112+124=132-124=1524 通过上面的画图分析,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加法转化成减法的思维过程,看起来一目了然,这不正是数形结合的优越性吗!经常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播下了形与数有密切联系的种子,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逐渐体会到数学中形与数之间的无限魅力。二、见形想数 数的产生源于对具体物体的计数。我们不难发现从数
4、的概念的建立到数的运算,处处蕴涵着数形结合的思想。生动形象的图形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趣味化、直观化,让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反而能够使学生从中获得有趣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把握概念本3质。 片段赏析 师:知道“0.4 元”是多少钱吗? 生:0.4 元就是 4 角。 (板书:4 角=0.4 元) 师:4 角钱有没有 1 元多? 生:没有,少得多。 师:看来,和 1 元相比,0.4 元只能算是一个“零头”了。如果我们用这样的一个长方形表示 1 元(出示一个空白的长方形) ,你能想办法将0.4 元表示出来吗? (学生拿出练习纸折折、画画、涂涂,将自己的设想表示出来) 师:告诉老师,你
5、们想折出什么结果? 生:把它折成 10 等份。 师:为什么要折成 10 等份呢? 生:因为 1 元等于 10 角,折成 10 等份后 1 份就是 1 角,4 份就是 4角。 (再展示几张学生动手折、画、涂的纸片,归纳共性:画的长方形平均分成 10 份,其中的 4 份涂色) 师:通过大家的创造,可以看出, “0.4 元”就是将 1 元平均分成 10份,表示出其中的 4 份。 (屏幕逐步显示 1 元平均分成 10 份,1 份是“1角” ,然后再涂 4 份的过程) 师:这样的图示,大家并不陌生吧。它让你想起什么了吗? 4生 1:以前咱们学分数时,也是这样子平均分一分、涂一涂。 生 2:我想到了元。把
6、 1 元平均分成 10 份,其中的 4 份就是 410 元。师:哦,原来 0.4 元和我们熟悉的 410 元的意义一样啊。 以上是许卫兵老师执教的认识小数片段。这部分教学,跟一般的教法相比,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师让比分数还抽象的小数拥有了自己对应的直观画面。真正做到了数形结合!同时,师生共同对图示的几个十分之一,逐一计数追问,手法朴素、本真,简约地突出对小数单位(0.1)工具、标准的意义理解,促进小数数型模型的生成性建构。通过以上的数形结合,小数的意义化抽象为直观,显得有血有肉,非常丰满。三、以形助数 对于数学而言,思维是内在的,本质的,而语言是外在的。数学信息的出示可以是文字语言,也可以是符号
7、语言,还可以是图像语言。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学会读懂这些信息,而且要学会信息之间的转换;而对于老师而言,更要注意不同语言形式在不同环境下的合理使用,使你的课堂更加精彩。 片段赏析 (将涂一涂中的图放大印给学生,其中圆片制成三种不同大小,正方形改成长方形) 师: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动手折一折,再分别涂出它们的 12。 5(学生独立活动,教师巡视) 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各自说说怎样得出 12 的。 师:(将学生的作品分三个层次展示)结合展示追问: (1)图形的种类不一样,为什么都可用 12 表示? (2)同一张长方形纸,涂色部分的形状不一样,为什么也都用 12表示? (3)同一种形状,涂色部分的大小不一样,为什么还都用 12 表示?片段中,让学生在自主涂色、分层展示和互动交流中,多次形象感知 12 的三要素平均分、分成 2 份和表示其中的 1 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虽然图形的种类(形状不同) 、具体的分法(积同形异) 、图形的大小(形同积异)不同,但他们都具有把图形平均分成 2 份、表示其中的 1 份的特质。从而,让学生逐步从原型中舍去 12 的非本质属性,建立具有一般意义的 12 的本质表象,抽象出分数 12 的本质属性。这一创造性的处理,无疑会使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步步深入,有效提升从形象到抽象认识 12 本质特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