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幼儿园集中教育活动质量提升的几种方法案例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绘本大卫,不可以 ,幼儿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大卫”自我介绍下被深深地吸引进这本绘本中。观察、模仿、讲述有节奏地进行着,孩子们跟着教师的步伐有条不紊地“走着” 。接着,教师拿出了一个图谱,图上画了一只手,手上打了个叉,教师有意用图谱来引导幼儿说出绘本上的妈妈说的话“大卫,不可以” 。 教师:“你们看,这时候妈妈说什么了?” 幼儿:“大卫,禁止” 教师(惊讶):“你们看,这画的是什么?上面画的这个叉表示(教师摇手) ,你们说大卫的妈妈会说什么?” 幼儿:“禁止” (本班幼儿认识了大量安全标志,包括禁止标志)教师继续引导幼儿观察图示,边摇
2、手表示,可幼儿始终没有点到“不可以”上。教师花了很多时间,最后自己说出绘本文本:“大卫,不可以” 。在接下来的几幅图中,教师还是呈现了这张图谱,引导幼儿讲述时,幼儿都出现了“禁止”的说法,教师表情严肃,个别幼儿开始与同伴谈话、东张西望。 看到结尾处,大卫认错了,要拥胞妈妈,教师出示了大卫举手要拥抱妈妈的图片:“你们看,大卫这是要干吗?” 2幼儿:“投降。 ”(全体哄笑) 教师回放图片,再次引导:“你们看,大卫做错了,被妈妈批评了,他认错了,现在妈妈已经原谅他了,他现在要干吗?” 幼儿:“投降。 ”(再次哄笑,做出投降的样子) 教师拍手整顿示意全体坐好 课后教师反思时指出幼儿受前一阵子的安全教育
3、活动影响太大,一看到“叉”就想到禁止标志,所以很难引导。教师本想挑选一些活跃的孩子来回答,让课堂气氛不会太沉闷,没想到太过活跃那几个捣蛋鬼还整出“投降”这一茬,搞得好好的课堂变得乱哄哄的。 笔者认为,想要组织好一次成功的集中教育活动,并且从活动中积累有益经验,首先要备好课,其次是养成有效反思的习惯,将备课、实施、反思作为不可分割整体认真对待,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1.“备”好幼儿 现时,已经较少有新教师会尝试亲自根据自已班上幼儿的特点去设计活动教案了,往往都是直接获取优秀教案备课。备课时往往只顾备好教案文本,很少备及幼儿。这种片面的、主观的、一厢情愿的备课是不合理的。尤其
4、是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教案来自天南地北,往往一篇看似完美的教案在自己这里却实施不下去,原因就是地域、城乡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幼儿群体文化差异。因此,备幼儿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班的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是什么?欠缺什么知识经验?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以调整活动设计至最适合本班幼儿,必要时进行相3关的知识准备。例如本次活动,幼儿认识大量的禁止标志是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此为基础,教师呈现这么一个极似禁止标志的图谱引起幼儿的歧意是必然的结果。 (在场的听课教师也一致认为这个图示的确与禁止标志相似)如果教师备好幼儿,使用另一种图示(如摇头或在手的图示上画摆动的线条) ,就避免了所有的尴尬。 2.
5、把握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 任何一次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都是因为它有着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而存在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关注到这点,尤其是上公开课时,新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课堂的形式是否新颖,教学具是否新奇等一些形式上的东西,而较少思考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即幼儿参与活动会获得哪些有益经验等价值取向性问题,这就容易导致教学过程偏离本质轨道。 通观本次绘本大卫,不可以教学,教师为其定位的核心价值有两点:首先,通过引导幼儿连续观察画面并启发幼儿前后联系,联想事件的前因后果,而后将自己的所看所想表达出来,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其次,通过讲述、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妈妈另一面的爱。价值定位是比较合理
6、的,但教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对核心价值的把握却不到位。就本次活动而言我们是否要理清这个问题:看这种文字非常少的绘本一定要按文本内容阅读吗?整本书反复只出现了五个字“大卫,不可以” ,按文本的阅读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吗?答案是否定的,绘本中的文本只是对绘本的阅读提供提示,幼儿在充分理解绘本故事的基础上能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就算达成目标,教师甚至可以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同一个意思,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的个性化表达。那么4解决问题就简单了,顺着幼儿的意思,启发幼儿用完整的语句表达清楚,哪怕是“大卫,禁止” ,如果说一定要尊重原著,教师可以在幼儿讲述后说:“你们说得真好,我们来听听大卫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大卫,
7、不可以 。 不可以就是禁止的意思” 。 3.把握目标,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活动中通常固守教案文本循规蹈矩的实施,欠缺应变能力。要突破这一点,需要教师在熟悉教案文本与幼儿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目标意识。俗语说:条条大道通罗马。教师不必囿于原定计划,而应该根据活动实施过程中幼儿的反应灵活变通地运用教育策略,做到心中有目标,随机能应变。例如本次活动中, “投降”事件出现的时候,教师就乱了阵脚。因为教师的计划不是这么设定的,也没有想过幼儿会给出这个令人“头疼”的答案,于是教师把前面的画面再次进行梳理以期幼儿能够说出大卫这是要投向妈妈的怀抱,但由于本班孩子平时绘本阅读较少,
8、前后联系、推理的能力还不足以将这个结果推理出来,这时候教师应该变化教学策略,先肯定孩子的回答,再引导。如教师可以就势反问:“投降?哦,这个动作的确有点像投降,大卫为什么要投降?是不是大卫做错事向妈妈认错投降了?妈妈原谅大卫了说:亲爱的宝贝,来,到妈妈这里来。 所以大卫很开心举着手跑过去要抱抱妈妈。大卫会对妈妈说什么?” 4.归因反思,有效提高教学能力 这里所指的归因特指教育活动实施过程的成败的原因,取决于教师自身教育策略的运用即为内部归因,取决幼儿群体的素质为外部归因。 5看过应彩云老师的课,她无论在哪里上课,面对着陌生的幼儿群体都能在课堂中游刃有余,孩子们都像着了魔似的跟着应老师的脚步走。外
9、部归因者会认为应老师碰到的孩子都是乖孩子。内部归因者则会认为应老师设计的活动策略符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并且擅长在课堂中根据幼儿的反应适时地调整教育策略。 虽然当前学前教育提倡以幼儿为主体,但从宏观角度来看,教师是客观上的主体,教师如何设置活动策略决定了幼儿能否成为真正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教学策略不仅是教师备课的重点也是教师课后反思的重点。教师应善于根据幼儿在课堂中的反应反思教学策略的适宜性,总结教学策略的使用原则,以提高自身教学策略的应用能力。例如本次活动中,幼儿认识大量的安全标志本是一件好事,但教师却认为这一点影响了教师对文本阅读的引导,并且将“失败”归因于前期的安全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太大”了。这种片面的外部归因是不利于教师自我反思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技能的。如果教师能从自身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我出示的这个图谱为什么引发了幼儿的歧意?是不是我提供的图不合适?下一环节我是否该替换这个图或者顺应幼儿的歧意进行引导?以后的教学中我该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出现?那么不仅这次问题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还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福建省屏南县实验幼儿园 35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