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追寻“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点初中科学是一门注重理性思维的科学,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依赖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美国著名学者博伊曾指出:“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科学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 ”人文精神更多的是直接关注人的发展目的、价值与意义,关爱生命和人类命运,这一点与教育的目的是如此的贴合。如果说科学是教人求真,人文则是教人求善。教育要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无疑是一个最佳突破口,这也是现代成功教育的必经之路。 然而,我们的科学教学是这样做的吗? 一、无奈的缺失“人文
2、”与“科学”越离越远 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是心理和生理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也是思想逐步趋于成熟定型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人文思想与情怀的培养与熏陶对学生日后的人生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目前绝大部分的初中学校,教育教学都是围绕着中考来组织进行的,重心绝大部分是押在知识结构与应试技巧的灌输层面上,或者过分追求科学知识的实用性,而忽视科学知识的人文性,很少有人会在意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影响。也由于人文思想与情怀的培养难以找到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也就不可能纳入教育教学的考核体系与范畴。很少2有人把对学生人文思想与情怀的培养当做一种教育教学理念鲜明地提出来,这应该算是教师教育
3、教学上的一个缺失。正是这种缺失与疏忽,导致了我们科学教育教学的内涵越来越单薄,离以人为本的教育动机越来越远。 (一)过度追求实用,忽视“人文”培养 在急功近利的今天,在追求实用的日下。在科学课堂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文”培养。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的人格培养与道德发展当做附属。课堂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教材,析题、练题、实验。教师在乎的是你掌握了教材的内容了吗?你做对了题吗?你会实验了吗?你理解了吗?却很少结合教材,在课堂中讲述科学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其实,在科学史中不仅包含着科学家的天才智慧,更为感人的是科学家们严格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是培养学生的情感、
4、意志和态度的很好典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科学家,课外阅读科学家小传,或者说说这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和科学家们的名言警句等等。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我国的墨翟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的小孔成像实验,并记录在墨经一书中,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记载;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 400 多年等等。而过于注重实用的科学课堂,这些内容往往被忽略了,而这样的课堂是缺少魅力的课堂,缺少生机的课堂,有的只是程式化的知识,机械式的实验,沉闷的讲解、枯燥的演练。 3(二)疲于应付考试,舍弃“人文”养成 在以片面追
5、求升学率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沉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疲于奔命,机械的灌输和训练把他们变成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教师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在教学方式上,追求统一性、规范性,更有甚者,规定在解题上加以统一、规范。如果不按步骤来,就不给分,忽视了学生谋求个性解放与创新精神培养。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充满理性之美的科学,成了做不完的题目和按方抓药式的实验。这种严重脱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舍弃了“人文”养成教育,其结果只能造成学生对功利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冷漠,最终将导致人性的失落。他们虽然熟练地掌握了科学的知
6、识和技能急应试能力,却未必真正地“理解”科学,甚至对科学以外的东西,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这种人是片面发展的人,是单方面的“工具人” “半边人” 。这显然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漫长的科学活动中形成的被人格化的精神和人格力量,是激励人们探索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灵魂和动力,是整个人类文明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而科学是一门极具人文性的综合学科,但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却舍弃了人文教育,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二、理性的重构追寻“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把人文精神渗透于科学教育内容之中,深入挖掘教材内涵的社会功能、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等,通过
7、具体4的教育内容融化人文精神,为学生营造人文氛围。科学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要关注人文精神的渗透。时代呼唤人文精神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回归,以理性和道德引导现代科学的应用、发展与教育,时代需要培养具有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人。 (一)以情景为点,让“科学”多一点生活情趣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生性好动,始终洋溢着生机和活力。科学教育要构建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励和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倾情投入,使科学探究活动焕发生命活力。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单调乏味、机械僵化的教育模式,使科学教学妙趣横生,充满活力。学生置身于探究领域,思维活跃,心理亢奋,情绪激昂,并能大胆质疑,开拓创新。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
8、学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动性的发挥,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弘扬人文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要竭尽所能激活学生生命,盘活学生兴奋点,让学生以高亢的激情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让整个探究过程成为生命的滋生和延续,让学生在个性彰显的科学探究中,实现科学品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 (二)以探究为点,让“科学”多一点奇思妙想 心理学表明: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人人生而有之。而学习兴趣源于好奇心,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材料有内在的兴趣。 ”因此对学生好奇心的关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对青少年心理的一种关怀。科学课提倡和鼓励学生拓
9、展发散思维的空间,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探索与求知。在科学探究的环节不要蒙上过多的理性色彩和专业色彩,应从学生的心理特5点和发展实际出发,铸就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科学素质,以探究为手段,通过丰富的情感理念和经验积累,让求知活动充满动力。 (三)以活动为点,让“科学”多一点时代特色 作为教育者应以崭新的教育理念和超前的挑战意识时时把握时代的脉搏,做生活的求知者、社会的参与者,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营养,并赋予教育教学内容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人文精神,善于把学生引入社会,引向生活,与生活相通,与时代相随。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教师要依据实际,灵活把握教材,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以教材为参考,不迷信教材,
10、不停留在教材上,以时代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为依托,自觉主动地开发教材,选择教材,修正教材,注意吸纳时代生活的课程开发资源,为教学注入生命的源泉,让教育教学活动洋溢着青春和时代精神。开放学习时空,让我们的教学活动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区,走向学生可以求知的每一个角落,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如科学教材中的常见植物 、 空气污染与保护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校园,了解植物知识,走出校园观察家乡所在地的环境情况,调查农村蔬菜大棚的功能和发展状况,调查家庭能源使用情况及节能措施。让学生写成调查报告形式,既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又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九年级课本“内能”一节教材之后有一篇阅读材料“地球的
11、温室效应” ,笔者从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探讨:从科学角度分析地表受热后,向外辐射热量,大气中二氧化碳阻碍这种辐射(科学问题) ,怎样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煤炭和石油的燃烧(技术问题) ,从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使人与社会、人与6自然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纳米、记忆金属等新材料,新兴的克隆技术、基因工程及高度发达的通讯技术、航天技术,引入科学教学之中,让学生时时触摸时代,感受生活。善待资源,保护自然。善用科技,造福人类等内容自然是新时期学生应该了解的。我们应自觉将其融入到科学教育教学之中,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发展为志趣,转化为科
12、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关怀及有志于将科学造福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而这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四)以练习为点,让“科学”多一点人文链接 在科学学科中,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教师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其次,教师要积极挖掘课程的人文资源,精编习题。例如,在“物态变化”一课中笔者这样讲道:“深冬,一夜之间,小城变成了冰清玉洁的银色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树枝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在阳光下,耀人眼目。树上的枝条在风中摇曳,不
13、时飘下点点冰晶,宛如晨雾漫卷自然界中这样奇特的现象举不胜举,真可谓千姿百态。那么你知道物质存在哪几种状态?这些状态之间如何转化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吧。 ”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清新流畅,使人充满遐想,体现了科学和文学的融合。 新教材的人文性要求我们改变传统习题的编写模式,笔者尝试编写7了以下习题: (1)鲁迅的著名小说故乡中有一句话说:“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 ”鲁迅的这句话对运动的描述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2)唐代李白写下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习了本节内容后,请你思考:黄河的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黄河的水奔流到海之后是
14、不是“不复回”了? (3)诗人杜甫在其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中“风怒号” “卷”的科学含义是什么?这两句诗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 (4)请发挥你丰富的想象,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的科普作文。 这些习题一改传统习题训练思维的方式,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及科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将科学与文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课程的人文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五)以生命为点,让“科学”多一点人性关怀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主体的地位如何体现,必须把学生当做“人” ,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工人生产的产品。尊重学生的天性,尊
15、重学生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真正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既为了培养学生,也为了塑造人。只有教师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时时处处想着学生,为着学生,才能构建和谐的统一体。 8“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老先生这句至理名言明确诠释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已经长期分裂而造成隔阂的两种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校园里重新加以弥合,让那些沉睡于字里行间的科学人文思想、科学人文精神通过我们教育者的努力植入学生的心扉,只有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融为一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中学得生机勃勃,有滋有味,才能真正学到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追寻“科学”与“人文”的有效结合,必能让科学教育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大溪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