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0 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策略研究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针对“90 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现况,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党建等工作全过程,加强多元育人载体建设、优化多方育人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助于取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培育实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大学生;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11-0067-05 一、 “90 后”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必要性 第一,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影响中国社
2、会的进程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长期探索汇聚几代领导集体的群体智慧取得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涵盖深远。作为“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也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原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其意旨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并积极自觉践行。其中,青年一代的认同与践行更能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建设的时代迫切性和发展前瞻性。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2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 “90 后”大学生群体的出生、成长适逢中国政治
3、、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持续变迁与转型,他们有着不同于父辈的群体特征和人生轨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由于受到多种不良因素的侵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同危机和践行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自觉追求,会对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生活方式等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作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代际力量, “90 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直接影响到中国道路的方向选择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理应引起充分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 第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纵深发展的现实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历史命题的基
4、本内涵从根本上来讲蕴含理论建设和现实践行两个维度,二者是相互联系和谐统一的。就理论建设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包括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还包括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从实践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必须要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大学生一代的深度认同和积极践行,才会展示出科学、先进理论的强大生命力,才会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90 后”大学生价值观多元、思想多元、文化多元,具有与前辈不同的群体特点。只有他们深刻认识、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勇于投身改革洪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行列,
5、才能担当起建设和保卫国家的重任,才能保证“党不变性、国不变色” ,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向纵深发展的现3实选择和关键所在。 第三, “90 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理性选择。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战略性理论问题,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自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经过 6 年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到十八大,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和建设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和战略高度,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历史方位和任务的理性把握与高度自觉。这种把握和自觉既缘于应对我国社会转型
6、主流价值观边缘化挑战的外在迫切需要,也缘于当代中国应对复杂国际竞争和西方价值观渗透的必然选择,更缘于防止与遏制民众价值观“混沌”与“真空”所导致的精神疾患的内在需要。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着社会运行的秩序。努力在全体民众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它会潜移默化地支配着人们特别是“90 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引导他们的价值发展方向和实践行动目标。没有价值体系的导向和控制,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运行则无序可言,整个社会就会沦陷于一种病态之中。基于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和谐文化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90 后”大学生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和
7、健康成才,就必须正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在全体民众特别是“90 后”大学生群体中的大众化培育。 二、 “90 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总体特征分析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关系范畴,价值观是人们心中深层的信念、判4断是非的标准和行动遵循的准则,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如何研判价值、怎样体现价值的根本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除了某些基本情感是由遗传所得之外,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是依赖于社会环境,通过社会学习形成的。 “90 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于国家地位不断上升、物质条件相对宽裕、社会氛围更加开放、信息传递益发便利的时代,社会环境的不同形成了“90 后”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
8、选择方面的代际特点。 第一。 “90 后”大学生总体上政治思想积极向上、国家认同感强,但少数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失和政治参与模糊。 “90 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状况总体上积极向上向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信任中国共产党,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和政治参与意愿,对团结进取、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有一定的了解和较大的认同,坚信改革开放能够富国强民,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持乐观态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信心,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和
9、决心。 让人忧虑的是伴随“90 后”大学生群体“主流”的“非主流”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变革、传统社会结构迅速分化重构、社会阶层不断分解再组的显隐发展中, “90 后”大学生对政治信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政治价值追求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模糊、困惑和迷茫:一些人对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存在偏差甚或怀疑马克思主义是否5还适用于今日之中国;一些人对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模糊;一些人爱国意识强烈但是囿于自身认识不足而在爱国情感表达上不够理性,部分人爱国意识不够强烈;一些人政治参与意愿强烈,但苦于制度化渠道不畅通、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组织资源不完善、自身政治
10、理论素养不高与民主政治行为能力较弱等因素而常常不能有序参与,挫伤了他们政治参与积极性甚至促成其走向困境,不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 “90 后”大学生总体上独立自主意识较强、价值观个体指向明显,但极易在价值目标选择上出现理想与现实间的冲突。整体而言,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90 后”强烈地希望彰显自我和表达个性,无限宽广的互联网、新媒体为“90 后”提供了足够的表达空间和展示平台。 “90 后”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呈现积极主动进取的态势,他们勇于挑战自我,竞争意识更显强烈,视野更加开阔,信息集成能力更强,喜欢独立观察和思考问题,对自身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丰富的个性,人生理想
11、较为张扬,价值观多以个人和个性作为追求和崇尚的目标,具有明显的个体指向,有较为理性、务实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体发展定位,评判事物标准比较多元,尊重利益多样化,渴望得到尊重和话语权平等。 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环境处于改革攻坚期和深度转型期,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冲击,新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与道德规范体系还在不断完善中,价值信念的权威与自我的博弈、价值认知的他向与我向的落差,都在一定范围内对“90 后”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和人生理想选择方面造成了不同的阻塞。部分“90 后”理想信念的缺乏,在道德6价值选择上边界模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道德底线下溃、道德危机和道德缺失,从而出现主流社会认为“失
12、格”而自身不以为然的行为。同时,部分“90 后”道德意识较强,但道德认同感与道德践履性存在矛盾,知行存在双重标准,有数据显示 91.7%的“90 后”认为诚信“非常重要”或“重要” ,但在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中,38.1%的大学生会有不诚信的行为。这些都反映出“90 后”价值目标选择与现实行为选择中存在不同的困惑与冲突。 第三, “90 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良好、家庭责任意识较强,但部分学生敬业精神缺乏、婚恋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90 后”大学生群体普遍能够认识到国家、民族利益的重要性,爱国情绪强烈,注重维护国家、民族的统一,网络政治参与比重大,调查显示:92.7%的“90 后”愿意为国家
13、收复钓鱼岛付出自己的行动。在家庭责任意识方面,超过 78.3%的“90 后”们能够正视家庭困难,珍惜父母的辛勤劳动。主动承担家庭的责任。具有感恩意识和愿意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我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原本相对单一的社会价值观逐渐多元化复杂化。一些消极因素促使社会片面强调个体权利和利益,造成部分“90后”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淡漠国家和社会利益。逃避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或者社会责任知行脱节。因为过于强调个性和自我价值,部分大学生在工作中忠诚度不高,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意识缺失,在职场中“90后”频繁跳槽和毁约现象远远高于其他代际群体。在婚恋观方面, “90 后”受“性自由”观念影响较大,敢
14、爱敢恨、相对开放和宽容,同时在考虑婚恋时物质基础是除对方人品、性格、才华等内在因素外最重要的外在7因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90 后”大学生群体中的大众化培育对策 “90 后”大学生群体展现出的价值观特征显示,他们是更加个性化、人本化、理性化和世俗化的一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一群体进行全面大众化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性和紧迫的现实性。只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用体系精髓统领大学生思想、凝聚大学生共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在大学生中的主导权,培养他们成为党、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
15、才。 1.融入“90 后”大学生接受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国民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以提高公民素质服务社会发展为目标的普适性教育。国民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头脑、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团、进宿舍,引导大学生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取向,掌握和认同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理论。树立为国为民服务奉献的远大理想,引导大学生进行清晰的价值判断、选择和评价,正视和解决内心的价值冲突、矛盾和价值取向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全面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
16、,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固化为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外形化为大学生的行为指南,促进“90 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82.融入“90 后”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全过程 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的软件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精神文明建设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工作始终都要融入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要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统领和支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在媒体宣传、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中。 “90 后”大学生在党和国家未来中的地位决定了这个群体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务必在“90
17、后”大学生群体感兴趣、起作用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博客、网络社区、QQ 群、专题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介质中实现传媒全联动、舆论全覆盖,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要着眼于在“90 后”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中融入和生动具体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对亵渎经典、低俗媚俗庸俗的精神文化产品。形成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文化生态;要深入开展“90 后”大学生志愿服务、道德实践、社区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授给大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坚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基础。 3.融入“90 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
18、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愿景理想、革命精神和执政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道德境界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在思想文化精神上的体现。要充分教育、鼓励、引导、培养“90 后”大学生积极参9与到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中,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等作为大学生工作的重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在大学生党员发展、青年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切实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全面考察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运用能力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保证大学生党员队伍和
19、青年干部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 4.融入“90 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90 后”大学生中的大众化培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宏观层面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微观层面健全与完善的制度、机制保障和现实生活的建构。宏观层面来讲,要把它植根于大学生的头脑,并渗透到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让其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维方式,形成思想认同和心理认同,内化为社会心理、处世态度、思维方式和方法,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微观层面而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落实在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具体言行中,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
20、,体现在各项规章制度、学生行为准则等的制定与执行中,使之成为“90 后”大学生日常交往、生活和行为的基本遵循。 5.加强多元载体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象化、鲜活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象化,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抽象概括的科学理论通过影视作品、人物典型、经典事迹、文学艺术作品、公益广告、人文景观、文化活动、物质环境、互联网和新媒体等10形象多元的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鲜活地转化为生动具体的生活形态,使“90 后”大学生在愉悦的生活、工作、学习实践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振, “润物细无声”地受到传播内容的感染,潜移默化式转化为其内心的情感需求、价值体验、价值
21、认同,从而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价值行为。 6.优化育人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氛围建设 育人环境是指大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它对“90 后”大学生一代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助于增强“90 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能更有效度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运用到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困惑与矛盾。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社会公德心和个人良好品性,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社会良知和公平正义意识,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成为维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纽带。在优化育人环境过程中,必须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努力建立统一的环境系统,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对“90 后”进行教育,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培育实效。 (责任编辑 田晓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