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的全局高度,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报考动机不纯、专业不对口、保障机制不健全、随意借调现象严重、 “传帮带”制度缺失等问题,必须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官”选拔对象和选拔标准,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岗中和岗前培训,加强“村官”管理部门的监督工作,规范借调和考核制度,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 ;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8001105
2、作为公开选拔到农村村级行政单位担任一定职务的大学生“村官” ,既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党政机关后备人才的重要培养对象。在有关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本课题组于 2012 年上半年,对来自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华北、东北等 6 个地区的 550 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及相关组织部门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近况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从选拔、培养、监督、考核等几个方面对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长效管理机制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2一、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近况调查 课题组采用自编的
3、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问卷 ,在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及培训时,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集体施测,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受教育程度、院校类别、工作岗位、月收入等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包括单选题和限选多选题两种题型。其中限选多选题为限选两个选项。调查问卷的内容具体涉及“报考动机” 、 “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所在工作部门的考评状况” 、 “工作意见的采纳情况” 、 “大学所学知识在村官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 “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以及“在政策方面对政府的期望”等内容。调查采用非概率配额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在
4、华东(江苏如东、江苏无锡、浙江下沙) 、华南(广东惠州、惠城) 、华北(山西运城) 、东北(吉林通化、通榆) 、西南(四川宜宾) 、华中(湖北鄂州)等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 700 份,回收问卷 632 份,严格剔除废卷后,共获有效问卷 550 份,有效回收率为 87.03%。在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男性为 288 人(52.4%) ,女性为 262 人(47.6%) ;专科学历 126 人(22.9%) ,本科及以上学历 424 人(77.1%) ;华东地区 132 人(24.0%) ,华南地区 135 人(24.5%) ,华北地区 19 人(3.5%) ,东北地区 85 人(15.5%)
5、,西南地区140 人(35.5%) ,华中地区 39 人(7.1%) 。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主要来自 5 种不同的岗位,其中,村主任助理 249 人(45.3%) ,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170 人(30.9%) ,社区工作者 24 人(4.4%) ,借调乡镇政府 70 人(12.7%) ,其他岗位 37 人(6.7%) 。为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课题组3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及相应的组织管理部门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自身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并请举例说明” 、 “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有哪些?并请举例说明” 、 “如何才能更好地
6、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等内容。 (一)报考动机调查 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 550名大学生“村官”中,有 240 名(43.6%)大学生“村官”表示当初是希望通过村官岗位这个跳板来考取公务员,有 201 人(36.5%)表示希望能够服务农村而选择了“村官”工作,另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10.9%)表示当初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或只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才去从事“村官”工作,并不是为了服务于农村,准备在农村长期发展。因此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绝大部分并不是因为想服务农村才报考大学生“村官”岗位。 (二)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调查 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究
7、竟会有多少人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发展?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 550 名大学生村官中,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村官” (54%)选择任期满后会去考公务员,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31%)的大学生“村官”表示任期满后将选择续约,愿意继续服务农村。此外,还有 15%的大学生“村官”表示期满后将选择自主创业、去企业工作或者报考研究生等。 (三)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状况调查 4大学生“村官”能否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并做到学有所用,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知识应用方面,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 30 人(5.5%)认为,大学所学的知识完全可以用到工作实践中去
8、;315 人(57.3%)认为可以用到一些;181 人(32.9%)认为很少用到,且作用不大;24 人(4.4%)认为,所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实际中完全用不到。调查结果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学知识与其工作实际存在一定脱节的现象。 (四)岗位考评状况调查 从大学生“村官”考评状况的调查结果看,有 90.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在部门采用了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评方式,可见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考评工作整体上状况良好。然而,仍有极少数(9.3%)大学生“村官”反映,所在部门采取了不闻不问或者偶尔过问的考评方式。这说明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考评的现象,这种现象虽然比例不高,但这应当引起有
9、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五)工作意见的采纳情况调查 我们还对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所提意见被采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 124 人(22.5%)表示工作中所提出的意见经常被采纳;有 261 人(47.5%)表示提出意见且偶尔被采纳;同时也有 56 人(10.2%)表示所提意见未被采纳过,109 人(19.8%)表示未提出过意见。此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在工作单位的相关领导缺乏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意见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村官”自身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在5工作中多提建议,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工作想法和利益诉求。 (六)外部
10、制约因素调查 “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有 394 人(71.6%)选择了“身份不确定” ;有 326 人(59.3%)认为是“保障机制不健全” ;另外有 156 人(28.4%)认为是“缺少相关培训和指导” ;122 人(22.2%)认为是“不受组织的重视” ;而有 100 人(18.2%)选择了“缺乏村民的认可” ;40 人(7.3%)认为曾经“受到排挤” 。调查结果表明, “身份不确定”和“保障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瓶颈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很有可能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直接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11、 (七)政策期望调查 “您期望政府在政策方面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有 492 人(89.5%)认为,政府应当给予大学生“村官”事业编制和待遇;有 238 人(43.3%)认为应当给予“当地招考公务员加分”的政策;有174 人(31.6%)认为应当“享受当地住房优惠政策” ;有 142 人(25.8%)认为应“给予较多的培训学习机会” ;有 140 人(25.5%)认为应“给予创业优惠政策” 。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最希望解决的还是自身的“身份”问题。当然,这种想法也相对比较现实。 二、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访谈资料的认真梳理和进一
12、步的统计方法检验,我们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报考动机不纯,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当初选择“村官”工作,主要是想以“村官”岗位为跳板,进一步考取公务员;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是因为毕业找不到工作,不得已所采取的一种缓兵之计。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在学历和毕业学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专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中,有 42.9%的人报考“村官”是为了服务农村,而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中,为了服务农村的人数比例只有 34%。另外,毕业于不同院校类别的大学生“村官”
13、在报考动机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别。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村官”中,有 37.7%的人选择“村官”工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而毕业于重点高校的大学生“村官”中,这一比例却只有。诚然,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各级党政机关储备优秀干部人才,但是大学毕业生如果不能从基层做起,没有为基层服务的意愿,即便以后考上公务员,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另外,报考动机不纯的毕业生,到了“村官”工作岗位上,必然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在工作中难免会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少必要的内在动力,最终必然会选择离开农村。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当初的报考动机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会
14、产生较大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当初愿意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 ,有 61.6%的人在任期满后愿意留下继续服务农村。当初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村官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 36.4%的人最终愿意继续签约。而当初选择考公务员的大学生7“村官” ,愿意续约的人则更少,只占到 15.1%。 (二)专业不对口,所学知识难以应用于实际 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所学的专业与农村工作相差甚远,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也很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比如有些艺术类、体育类和工科类专业的大学生“村官”不知道自己到农村能干什么,缺乏主观能动性,加上公务员招考时的专业又受到种种限制,最终会造成这部分
15、大学生“村官”工作热情下降,工作态度逐渐变得消极。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会对大学生“村官”知识应用情况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中有 64.6%的人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到或者用到一些,而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 ,只有 28.6%的人认为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工作实践。另外,在大学期间是否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这对个体的知识应用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中有 73.7%的人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到或者部分用,而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 ,
16、只有 53.3%的人认为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工作实践。可见,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的放矢的学习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收入较低,保障机制不健全 由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8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除了考公务员和竞聘村主任及村党支部书记之外,其他出路很少,前途缺乏应有的保障,这就造成大学生“村官”不能安心工作,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生“村官”把精力主要放在各类公务员考试上,而并
17、非农村的实际工作上,这也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也表明,保障机制(比如月收入)会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是否继续愿意留在农村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月收入在 10002000 元的大学生“村官”中,有 32.3%的人愿意服务期满后续约,而月收入在30004000 元的大学生“村官”中,则有 68.1%的人愿意服务期满后续约。可见,只有提高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才能真正留得住大学生“村官” ,才能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身份不受重视,随意借调现象严重 由于大学生“村官”目前的身份还不确定,职责还不明确,有的甚至最终沦为“打杂”的“临时工” ,而得不到村民和领导
18、的重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地方依然存在不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现象。曾有大学生“村官”向我们诉苦,称某些地方官僚主义作风比较严重,对大学生“村官”缺少足够的重视,缺乏支持性的民主氛围,大学生“村官”的意见根本没人理会,这就严重挫伤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还有些单位则对大学生“村官”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造成有些大学生“村官”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 “空挂”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乡镇部门甚至随意借调大学生“村官”帮助工作,造成部分大学生“村官”村里镇里两头忙,无法专注于农村工作。统计结果也表明,考评方式在不同9工作岗位上存在一定差异。在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 15.7%的被借调到乡镇政府
19、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在单位采取了偶尔过问或者不闻不问的考评方式,这也远高于村长助理(8.0%)和村支书助理(7.1%)等岗位。意见的采纳情况也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存在密切的联系。相对而言,村支书助理所提出的意见最多,被采纳的也最多(80.6%) ,而被借调乡镇政府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 51.4%的人承认自己提出的意见曾经被采纳过,这也远低于其他岗位的大学生“村官” 。(五)缺乏良好的“传帮带”制度 据有些大学生“村官”反映,部分当地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持有“戒备”或“抵触”心理,虽然这不是普遍现象,但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部分村干部认为这些大学生“村官”是在抢他们的“饭碗” ,
20、所以不希望这些所谓的“空降兵”过多的参与村务管理,或者对他们的工作不闻不问。这会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直接有效的指导,毕竟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门,对农村还缺乏了解,工作上还缺乏经验。只有通过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传” 、 “帮” 、 “带” ,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才能帮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明确“村官”选拔对象,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 进行大学生“村官”选拔时,在注重个人学历,政治面貌之外,应当根据当地农村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考虑选聘对象的专业适当向农学、经济管理、行政管理
21、等专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倾斜,让大学10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优势,满足“村官”的岗位要求,尽量减少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在选聘“村官”时,也应该考虑到语言,风俗习惯等问题,尽可能优先选择原籍的大学生“村官” ,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入职后能够更快地融入农村,缩短工作适应期。此外,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除了注重对知识、能力、品德的考察之外,还应加强对个人报考动机的考察,因为报考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去留问题。 (二)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和岗中培训制度 岗前培训能够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了解岗位要求、当地的实际情况及相关规章
22、制度,能够尽快投入到农村基层工作中去,实现大学生“村官”从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诚然,要有效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光凭岗前培训还是远远不够的,岗中培训才是整个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的主导部分。岗中培训需要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实际出发,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水平,实现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工作实践的“无缝”对接,使之具备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以符合农村工作的需要。岗中培训,除了采用通常的授课的方式之外,还应建立“一对一”的“传帮带”制度,为每位大学生“村官”安排一名来自村镇领导班子,具有丰富农村一线工作经验的专职“导师” ,及时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快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加强“村官”管理部门的监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