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努帝穆德咒”刍议提 要:苏美尔史诗恩美卡与阿腊塔王的第 134155 行是乌鲁克王恩美卡让使者“说”给阿腊塔王的“努帝穆德咒” (nam-?ub dnu-dm-mud-da) 。其中讲到几个“那时” ,如“那时普天之下,人民康而乐。对恩里勒神都把一种语言说。 ”这个“咒”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几个“那时”讲述的是一个时代,还是几个不同时代?史诗作者为什么把“咒”穿插在作品中?它在“心理战”中起什么作用?对这些问题,学者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本文意在归纳各家的不同说法,分析其中的得失,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苏美尔史诗;黄金时代;“努帝穆德咒” 恩美卡与阿腊塔王是一部用苏美尔语书写的史诗,叙述
2、乌鲁克王恩美卡(Enmerkar)和远处伊朗山区的阿腊塔国的国王,如何通过乌鲁克使者传言递物而进行斗言、斗智及斗技的过程。胜者为尊,役使属国;败者称臣,被人役使。史诗结尾虽然残缺,乌鲁克王最后胜出,却十分明显。 这部史诗的第 134155 行被史诗作者称为“努帝穆德咒” (nam-?ub dnu-dm-mud-da) ,1 是乌鲁克王恩美卡第一次派遣使者时,让使者传递给阿腊塔王的威吓之辞的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 40 年代以来,这个所谓的“咒”就备受关注,许多学者对此发表过专文,其中包括克莱默(S. N. Kramer) 、2 雅各布森(Th. Jacobsen) 、3 凡戴克(van Dijk
3、)4 等著2名学者。为方便讨论,先抄录原典(恩美卡与阿腊塔王第 134155行)如下: 类文学区别甚大,实不能归于咒类。1 但史诗将之称为“努帝穆德咒”,现代学者也只好云古人之所云,但对于古人称之为咒的原因,并不能解释。 克莱默认为,此“咒”反映了苏美尔人的“黄金时代”观。也就是说,苏美尔人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一个“无恐惧、无对手、无战争、无匮乏”2 的理想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讲同一种语言,尊同一个神灵,语言扩散是后来发生的事情。 旧约圣经创世纪 (XI.1-9)里讲的人类曾经讲同一种语言,后来耶和华变乱语言,与此“咒”中反映的苏美尔人的观点同出一辙。3 克莱默后来又进一步解释道:人类讲
4、同一种语言指“人类一心” ,都承认恩里勒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4 变乱人类语言的神是苏美尔智慧神恩基,他之所这样做,是出于对恩里勒神的嫉妒。5 为什么在史诗中出现“努帝穆德咒” ,这个问题克莱默不能解释。但由于此“咒”是乌鲁克王恩美卡威吓阿腊塔王的组成部分,所以他认为此“咒”具有威慑功能。6 至于什么地方具有威慑功能却“很难说” 。7 阿斯特(B. Alster)不赞同克莱默的观点,说“我看不出”所谓的黄金时代“具体指哪个时代。 ”他认为苏美尔文学中从来没有天堂主题(paradise motif) ,被称为“努帝穆德咒”的诗段讲的不是过去,而是将来,他认为恩美卡像先知一样在构建将来的理想状态。8
5、 这个理想状态是:在恩基的帮助下,所有国家都将承认恩里勒神的最高地位,都将讲苏美尔语。既然所有国家都屈服苏美尔,都讲苏美尔语,那么,阿腊塔3也不能例外。9 因此,阿斯特认为,恩基的行为是把很多语言变成一种语言,而不是把一种语言变成很多种。101983 年,阿斯特承认“努帝穆德咒”描述的情况最接近天堂,甚至认为苏美尔人心里有一个“黄金时代” ,同时承认苏美尔语里的“ud-ba”指过去,而“ud-ne”指未来,但仍坚持 10 年前提出的观点,即认为咒中描述的“黄金时代”是一种未来的理想状态。11 雅各布森既不赞同克莱默的观点,也不赞同阿斯特的观点。1987 年,他在曾经的竖琴一书中对“努帝穆德咒”
6、发表评论,认为在史诗中插入“努帝穆德咒”是毫无道理的,认为它与史诗的情节毫无关联,乌鲁克使者也没有向阿腊塔王转述这段话,所以说它在情节发展中没有任何作用。这个“咒”很可能是某神话中的内容,被传抄史诗的书吏插入史诗,这个书吏可能认为将其穿插在这里比较合适。12 在 1992 年的一篇文章中,雅各布森对“黄金时代”做了新的阐释,认为这个“人类没有对手”的年代不是理想年代,相反,其中包含着明显和迫在眉睫的危险。危险何在?他认为危险在于猛兽与人类和平共处,人类无天敌,数量会因此而膨胀,而人类数量的激增会导致灭顶之灾。雅各布森下这样的论断,根据就是阿特腊哈西斯中讲到的洪水故事。在洪水故事中,人类繁殖迅速
7、,人口越来越多,吵得恩里勒神夜不能寐,于是,他决定用洪水消灭人类。雅各布森认为,人类无对手,能与猛兽共处,这意味着人类将迅速繁殖,将引起恩里勒神的不满,到那时,恩里勒神势必再度采 取措施来消灭人类。为了防止这样的悲剧发生,人类缔造者恩基便4采取了未雨绸缪的措施,变乱人类语言,让天下的君王们相互为敌,相互攻伐,以降低人口数量。恩基用这种方式避免了人类再次遭到来自神界的灭顶之灾。因此,乌鲁克伐阿腊塔是“恩基的意愿” 。1 凡斯提福特(H. L. J. Vanstiphout)反对克莱默的天堂论,也不赞同雅各布森的危险论,而是支持阿斯特的观点,认为没有理由把苏美尔语的“ud-ba” (“那时” )一
8、定理解为过去的某段时间。2 “努帝穆德咒”的意图是让人类讲一种语言,即苏美尔语,阿腊塔王必须接受这一点,3 因为苏美尔语有益于人类, “这就是此咒的真意。 ”4 可见,对“努帝穆德咒”学者们见仁见智,各执一词,有的观点甚至针锋相对。归纳起来,学者们争论和探讨的问题不下十余个,其中三个是大家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也是本文关注和试图回答的问题:一、苏美尔人是否有天堂的概念?二、如何解释君王们相互争斗与语言的变乱和统一?三、此咒与史诗的故事情节有无关联? 一、苏美尔人是否有天堂的概念?是否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有过“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是克莱默提出来的。很显然,他认为整个“努帝穆德咒”只反映了一个内容
9、,即苏美尔人的黄金时代观。在克莱默眼里,这个黄金时代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和平;二是统一,即天下共操一语,共尊一神。后来发表专文探讨“努帝穆德咒”的几位学者都没有接受克莱默的观点。阿斯特反克莱默之道而行之,认为“咒”中反映的不是过去的理想状态,而是未来的理想状态。雅各布森的观点恰恰与克莱默的5观点相反,认为“咒”中反映的非但不是“黄金时代” ,而是人类面临的一种迫在眉睫的危险。无论怎样解释,学者们都是针对这个“咒”概而言之得出的结论,都没考虑到此“咒”所表达的内容可能不止一个。凡斯提福特虽然把此“咒”分为 A、B、C 三个部分,5 但他的划分是针对形式而言的,认为“咒”中的三个“ud-ba” (
10、“那时” )引导了此“咒”中的三个部分,而他在解释三部分表达的内容时却套用了一般咒文的模式,认为 A 是一般前提,B 是具体事件,C 是具体行为及行为的原因和后果。6 从形式上看,正如凡斯提福特所言,此“咒”可以分为三段,每段以“ud-ba”为标志。但仔细考察内容便知,并非每段都仅仅表达一层意思,诗段之间更不存在因果关系。仅从字面层面看,第一段(136140 行)言人类无天敌,不受野兽危害,人类因此无争无恐;第二段(141146 行)言人类虽然已经开始兴邦建国,但相互之间和平相处,共尊一神,共操一语;第三段(147155 行)言及二层意思,一言人类开始相互攻伐,而且语言发生“变乱” ,开始讲不
11、同语言;二言这种天下大乱的局面终于结束,人类又开始讲同一种语言。按照史诗的叙述顺序进行历史考察就不难发现,这三个诗段先后描述了苏美尔阿卡德历史上的几个发展时期,或者说,这三个诗段高度概括了苏美尔阿卡德历史上几个发展时期的特点。第一段高度概括了史前时期的特点,第二段高度概括了乌鲁克时期(Uruk V-III)的特点,第三段既高度概括了早王朝时期和阿卡德时期的特点,7 同时也高度概括了乌尔 第三王朝时期的特点。这里讲到的人类自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全人类,而是指以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为主的、居住在“四方” (苏美尔语:6an-ub-da-lmmu-ba)1 之内的居民。在苏美尔人眼里, “四方”大致相当
12、于北自亚美尼亚高原、南至波斯湾、西起地中海、东及伊朗高原这一地区。这就是苏美尔人心中的宇宙。 我们知道,从公元前 3500 年起(大致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乌鲁克 V) ,苏美尔人就以乌鲁克为中心建立了国家,后来创造了文字,把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固定在人类的记忆中。总体说来,乌鲁克时期是个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盛世,出现三个著名国王,恩美卡、卢伽勒班达(Lugalbanda)和吉勒伽美什(Gilgame?) ,他们都成为后世君王的典范。这个时代大有孔子说的“大道之行” 、 “三代之英” 、 “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的味道。依我拙见,孔子讲的大同与小康并不是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而是社会的两种
13、状态,一个是理想状态,一个是严酷现实。乌鲁克时期兼具大同与小康的特点。这个时期出现了建筑规模相当大的神庙,说明已经出现高度统一的宗教意识,也说明人们重视仪式(礼仪)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艺术品,几乎都属于宗教题材或农耕、畜牧题材,说明这个时期是相对和平的时期;属于这个时期的“人表”罗列了百余种职业,说明社会分工详细,社会形态发达,人民各有所司,各有所养;属于该时期的“容器表” ,罗列了 120 余种不同容器,说明人们的物资生活极其丰富。总之,无论考察考古材料,还是阅读文献材料,似乎都可以看到,这个时期是个“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时代,是国泰民安的理想时代。不仅如此,当时的乌鲁克是人
14、类文明的中心,对周边世界产生了极大影响,推动了周边世界的文明进程。本文讨论的“努帝穆德咒”和包含此“咒”的史诗是苏美尔人的作品,其中7反映的国泰民安、太平盛世都是苏美尔人的心理反射。毋庸置疑,苏美尔人创造这样的史诗不仅仅是为苏美尔历史上类似“禹、汤、文、武、成王、周公”这样的君王歌功颂德,更是为了彰显苏美尔文化的优越性。了解了乌鲁克时期的特点,也就了解了本文认为“努帝穆德咒”第二段高度概括了乌鲁克时期主要特点的理由。 恩美卡与阿腊塔王成文于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约公元前 2100前 2000 年) 。舒布尔国、哈马兹国、苏美尔、阿卡德和阿摩利特代表了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地理上的“四方” (即宇宙)概念
15、,普天之下莫大于此。 “普天之下,人民康而乐。对恩里勒神,都把一种语言说” ,盛世盛况一言蔽之。诚然,史诗并未交代这种天下太平的盛世出现在何时。本文认为此盛世非乌鲁克时期莫属,一是由于乌鲁克时期堪称苏美尔历史上第一个盛世;二是由于“努帝穆德咒”中描述的“主相争,君相争,王相争”的时代符合早王朝时期的特点,而早王朝时期是乌鲁克时期之后的天下大乱的时期。2 那么,在乌鲁克时期之前,就是那个“既无蛇,亦无蝎无恐惧,无惊慌,人类无对手方”的时代了。乍看起来,谁都会觉得这里描绘的是一个没有猛兽危害人类、人们过着无恐无惧生活的远古美好时代,用克莱默等学者的话说就是苏美尔人心中的天堂,是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
16、代” 。但从苏美尔语的一连串否定句中可以看出,这里描绘的是一个除了人类(当然还有创造人类的神)什么都不存在的时代。依我拙见,从神话角度看,这个时代相当于巴比伦创世神话中描述的、人类刚刚诞生的时代。那时虽然没有疾病和饥荒,但人类必须为众神劳作,苦不堪言。83 因此,这个时代算不上人类的“黄金时代” 。从历史角度看,这个无恐无争的时代,充其量是个“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韩非子:五蠹 )的时代,也算不得人类的天堂。所以,可以肯定,苏美尔人所言的全无时代不是天堂,不是“黄金时代” ,而是一个无从考稽的、因此也说不清楚的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人说的“上古之世” ,用现代史学名称言之即“史前” 。 类
17、似上述关于全无时代的描述,在苏美尔文学作品中还可见到。这些段落亦常被学者们视为苏美尔人天堂主题的代表。 “恩基与宁胡尔桑”(Enki and Ninhursa?a)的第 11 行至 28 行这样写道: 音译 汉译 11. dilmunki-a ugamu?en g-g nu-mu-ni-b 11. 在迪勒蒙,渡鸦不鸣, 12. darmu?en-e g darmu?en-re nu-mu-ni-ib-b 12. 鹧鸪不叫, 13. ur-gu-la sa? ?i? nu-ub-ra-ra 13. 狮子不食人, 14. ur-bar-ra-ke4 sila4 nu-ub-kar-re 14. 野
18、狼不食羊。 15. ur-gir15 ma?2 gam-gam nu-ub-zu 15. 狗不会吓瘫羊羔, 16. ? ?e gu7-gu7-e nu-ub-zu 16. 猪不会吞噬谷粮。 17. nu-mu-un-su2 munu4 r-ra brag-ga-ba 17. 在房顶,寡妇若把麦芽晒, 18. mu?en-e an-na munu4-bi na-an-gu7-e 18. 飞禽不会来吃麦。 19. tum12mu?en-e sa? nu-mu-un-da-RU-e 19. 鸽子不会把头低下来。1 920. igi-gig-e igi-gig-me-en nu-mu-ni-b 20.
19、 眼疾患者不说:“我得了眼病。 ” 21. sa?-gig-e sa?-gig-me-en nu-mu-ni-b 21. 头痛患者不说:“我的头痛。 ” 22. um-ma-bi um-ma-me-en nu-mu-ni-b 22. 老妪不说:“吾乃老妪。 ” 23. ab-ba-bi ab-ba-me-en nu-mu-ni-b 23. 老叟不言:“吾乃老叟。 ” 24. ki-sikil a nu-tu5-a-ni iri-a nu-mu-ni-ib-sig10-ge 24. 姑娘不洗浴,不到城里去。 25. l d-da bal-e ?i6-d nu-mu-ni-b 25. 船夫不会言:
20、“已是夜过半。 ” 26. ni?ir-e zag-ga-na nu-um-n?in-n?in 26. 传令官不在边界兜圈圈。 27. nar-e e-lu-lam nu-mu-ni-b 27. 歌伎不唱伊鲁兰(elulam) 28. zag iri-ka i-lu nu-mu-ni-b 28. 哀歌在城外听不见。 克莱默将其释为苏美尔人的“天堂神话” ,2 阿斯特认为,这绝不是天堂,而“是一个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水都没的未知世界。 ”3 在我看来,这里描述的情景与“既无蛇,亦无蝎”异曲同工,一连串否定不是言好,而是言无,所以这里描述的也是个全无时代,一个无从考稽的、因此也说不清楚的“上古之世”
21、 。 在所谓的“埃瑞都创世记” (The Eridu Genesis)中有这样的描述:10音译 汉译 3. ud-ba dnu-dun-ne 3. 那时,河流【未开通】 , 4. e-pa5-re ?u-luh nu-ak-ke4 4. 沟渠【未清理】 , 5. gi?apin uru13 un-s-ga hi-a nu-gar4 5. 【百姓】种地【尚未用】耕犁, 6. kur-kur-re ab-sn-na nu-gub-bu 6. 没有一个国家【有耕地】。 7. nam-l-lu ud-ri-a-ke4-ne 7. 那时的人类, 8. d?akan bar-rim4-ma la-ba-r
22、a-m 8. (因为)沙坎未下凡,9. tg-sag ?u-tag-dug4-ga nu-mu-un-zu-u? 9. 不知用好布【做衣穿】 , 10. nam-l-lu su-bi mu-du-du 10. 人类【裸体】行(世间) 。 11. ud-ba mu? nu-gl-m gr nu-gl-m 11. 那时,既无蛇,【亦无蝎】 , 12. ur-mah nu-gl-m kiri4 nu-gl-m 12. 无狮子, 【无髭狗】 ,13. ur-gi7 ur-bar-ra nu-gl-m 13. 既无狗, 【亦无狼】 , 14. nam-l-lu gaba ?u-gar nu-tuku 14. 人类【无对手】 , 15. n-te-g su-zi-zi-i nu-gl 15. 亦无恐惧【与惊慌】 。 雅各布森认为这里描述了两种对立的情景,前半段(310 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