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民”与教化.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8590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民”与教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亲民”与教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亲民”与教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民”与教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亲民”与教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亲民”与教化(摘要就主要经历和整个学说体系的内容来看,教化可以说是王阳明一生的使命。相较于朱子通过新本大学中“新民”所呈现的教化思想,阳明的教化体现为古本大学中的“亲民”特色。依阳明之见, “亲民”才是儒家教化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教化必须以“亲民”为根本宗旨才能得到全面而合理的理解。阳明通过“亲民”所彰显出来的教化思想,表现为他对教者与教化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化方式的特别理解,更体现为他对教化对象的真诚恻隐的悲情与关爱。王阳明以“亲民”为宗旨的教化思想对于今天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 新民 亲民 教化 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E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

2、3)06-0039-07 教化一直是儒家传统的核心。从王阳明的主要经历及其学说体系的内容来看,教化可以说是阳明一生的使命,也可以说是其全部学说的根本宗旨。但是,与朱子通过对新本大学 “新民”阐释的教化思想所强调的“去其旧染之污” 、 “革旧”转“新”的教化思想和立场不同,阳明的教化思想体现的是古本大学中的“亲民”特色。依阳明的理解,儒家的教化必须以亲民为宗旨,亲民才是儒家教化的真正意义所在。阳明以“亲民”为根本的教化思想所展现出来的是他对生民之困苦荼毒感同身受的仁者悲情,体现的是他对教化对象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与真诚恻2怛的爱心,彰显的是阳明人道主义的精神。阳明教化思想的这一特色与底蕴反映在经文上

3、,就可以视为他坚持古本大学中“亲民”的内在思想原因。本文首先从阳明与朱子关于大学 “亲民”与“新民”的争论出发,进而通过对阳明主要学说的梳理,凸显阳明哲学的教化本质,再结合阳明的教化实践及相关思想揭示其教化思想的“亲民”特色,最后再结合当下的社会问题分析阳明这一思想的时代意义。 一 众所周知,朱子在大学章句中根据伊川小程子的观点,将古本大学中的“在亲民”改为“在新民”: 程子曰:“亲,当作新。 ”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四书章句集注 ) 朱子如此直接改动经文,当然有其充分的理由,所以当门人以“程子之改亲为新也,何所据?子之从之,又何所考而

4、必其然耶?且以己意轻改经文,恐非传疑之义,奈何?”提出疑问时,朱子就作出了如下的回答:“若无所考而辄改之,则诚若吾子之讥矣。今亲民云者,以文义推之则无理,新民云者,以传文考之则有据,程子于此,其所以处之者亦已审矣。 ”(朱子全书大学或问 )朱子改动的理由就是若直接读为“在亲民” ,则“以文义推之而无理” ,而读为“在新民” ,则“以传文考之则有据” 。朱子所谓“传文考之则有据”主要在于大学文本巾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盘铭 ) , “作新民” (尚书周书康诰 )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 )三句话。以经典作为改动的理据,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不过就哲学的立场而言,3朱子显

5、然更加注重文义上的依据,即“以文义推之”不可为“亲民” ,而应为“新民” 。所谓“文义”无疑就是朱子自己的哲学见解,而其中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朱子对“明德”以及“明明德”与“在新民”关系的诠释。朱子有云:“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四书章句集注 )显然,朱子这样的诠释是以其关于人性的思想作为理论支撑的。就朱子看来, “明德”就是人的本体,应该是全善的。但就现实的存在来说,则存在“气禀之拘

6、”和“人欲之蔽”的问题,故本体明德存在“有时而昏”的情况,进而需要作“明”之功以“复其初” ,这就是所谓“明明德” 。但“学者”完成“明明德”之后,却又需要“推以及人” ,这就从“明明德”转向了“在新民” ,使普通民众也在学者的教化下去完成德性的复归,复其本性之初的“明德”状态。朱子在这里诠释的关键就是由“旧”转向“新” ,或者说是回归“新”的问题,所谓“旧” ,就是指“气禀之拘”和“人欲之蔽”那种“染之污”的不合理状态,而“新”自然是指在学者“推以及人”的教化下民众同样也回归到本然的“明德”之初。 总之,从朱子对“新民”的诠释来看,其意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朱子特别突出“教化”之意,即“

7、学者”对民众的教化,这直接反映在朱子对“明明德”与“在新民”之间关系的诠释上;其二就是教化的目的在于使民众“去其旧染之污” , “革其旧” ,由“旧”转“新” 。朱4子这两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就是学者对民众的“教训而变化之” (惠士奇,大学说 , 续修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 ) 。朱子这种思想所蕴含的教化立场及其特点是鲜明的。 阳明主古本大学 ,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朱子“新民”的改动。当然,阳明对朱子的改动和诠释是持反对态度的,所以在传习录中第一条就是阳明与徐爱关于此问题的讨论: 爱问:“在亲民 ,朱子谓当作新民 。后 章作新民之文亦似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 ,亦有所据否?”先生日:作新民之新是

8、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如保赤子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 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俊德 ,便是明明德 。 以亲九族至平章 、 协和 ,便是亲民 ,便是明明德于天下 。有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 , 修己便是明明德 , 安百姓便是亲民 。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 ) 就徐爱所问来看,首先涉及的就是经文依据的问题。徐爱认为朱子改为“新民

9、”与后章“作新民”是一致的,借以说明朱子的改动是可以成立的。但阳明认为这个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在阳明看来,所谓“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 ,与“在新民”之“新”是不同的,5所以不能用来作为改动的理据。仔细体会阳明的意思,他主要是认为“作”与“在”是有区别的, “作新民”之“作”是自作之意,所以“作新民”是自己去作新民之意。但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知道,朱子的“在新民”是被动的,是在“学者”教化下完成的,这就与自己去“作新民”不同了,因此就不能用来作为“在新民”的论据。而且依阳明的理解,“在”显然是“赋予”或“实施”之意,有一个由内而外,由“己”而“民”的对象化过程,这在阳明后面对“明明德”与“

10、在亲民”关系的理解上就充分显示出来,而这是“作新民”所不具备的。阳明也引用大学中的原文来作为自己坚持“在亲民”的支撑。阳明认为大学中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如保赤子” 、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皆是发明“亲”字的内涵,这说明即使就大学本身来说, “亲民”也是可以成立的。同时,阳明还引用孟子 、 尧典和论语中的相关说法来作为自己“亲民”的理由。阳明直接把孟子中的“亲亲仁民”之“仁民”等同于“亲民” ,认为“亲”和“仁”是相同的。而在后面引用尧典和论语的话语中,阳明则把“明明德”与“在亲民”关联起来进行论证,说明从“明明德”到“在亲民”是一个完整的

11、体系,意义是完备的,而无须改“亲”为“新” 。阳明这里的论证是否符合大学本身的意涵可置而不论,但就精神脉络来说,显然是符合孔孟儒学传统的。 阳明反对朱子改动为“新民”而持古本之“亲民” ,除了上述的理由外,最重要的就是阳明在最后的总结性话语,即“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所谓“偏” ,自然是指朱子偏重于“教”的6一面,而忽视“养”之一面,而说“亲民” ,就包含了“教” “养”两个方面。换过来说, “教” “养”都统一于“亲民”中。对于阳明来说,只要说“亲民” ,就已经包含朱子“新民”之“教”民了,同时还包含着“养”民。这里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阳明虽然也主张“教” ,但这种“教”显然

12、不能脱离“亲民”这一根本目的, “亲民”才是“教”民的宗旨。如果像朱子那样把“亲民”直接改成“新民” ,那么就可能使本来是作为手段的“教”具有了目的的意义,自然是一种“偏”见,或者可以说是“偏”离了儒家教化的根本意义。总之,就教化而言,阳明认为只有“亲民”才能完整体现儒家教化的宗旨。这可以说是阳明坚持古本大学之“亲民”的思想原因。 二 毫无疑问,儒家历来就有注重教化的传统。阳明作为儒家的信徒,自也不能例外。阳明对教化的重视直接体现在他对讲学的态度上。据阳明弟子邹守益的记录:“当时有称先师者日:古之名世,或以文章,或以政事,或以气节,或以勋力,而公克兼之。独除却讲学一节,即全人矣。 先师笑日:某

13、愿从事讲学一节,尽除却思者,亦无愧全人。 ”(王阳明全集阳明先生文录序&邹守益 )由此可以看出阳明对讲学的重视,讲学可以说是阳明一生的志业。显然,讲学并不纯是讲学问,更重要的或者说更根本的目的就是教化。阳明每每要人明白自己的“立言宗旨” ,就在于要求人们不仅仅清楚自己的学说,更应该清楚学说所体现出来的目的,而这目的无疑就是学说背后的教化意识。 在对大学中的“至善”的诠释上,阳明反对朱子把至善解释为7“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认为“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 ,而他则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 ) 。阳明这样诠释至善的理由或目的在下面的对话中得到了

14、详尽的体现: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情,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 ) 从这里的讨论中,我们充分看到了阳叫为何要在至善的诠释上与朱子针锋相对了。这种埘立并不纯属是在学术上要争高低乃至对错,

15、更不是意气之争。从根本上来说,阳明提出这一观点是针对社会中那些如“扮戏子”等不合理的现象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阳明在这里所指出的是,如果把至善解释为外在的仪礼是当,就可能出现如“扮戏子”等不合理的现象,外表做得很好,符合“仪节求得是当”的要求,而心却是不善或恶的,这对于道德要求来说显然是不合理的。阳明要把至善转换到心体上来说(包括“心即理”说) ,把至善界定为“此心之纯乎天理之极” ,其目的就在于要使人们明白道德行为的根本在于主体内心的纯正,只有从自我的心体上做到无一毫人欲私念,那些诸如温清之节等礼8仪规范才能真正有价值和意义。对于以理想道德人格的培养为宗旨的儒家来说,阳叫对至善的诠释所彰显

16、出来的教化意识是明确而强烈的。 再从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来看。阳明之所以要提出这一学说,严格来说是针对知行为二的观点以及由此带来的弊端所提出来的,用阳明自己的话米说,就是“对病的药” 。阳明指出,人们“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理方去做行的工夫,股遂终身不行,亦随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 ) 。显然,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那种由知行为二、知行分裂所导致的人们“终身不行” 、 “终身不知”的不合理现象。 在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中,值得注意的还有他对“行”的界定,从中更能

17、直接感受阳明哲学的教化取向。阳明有云:“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 ,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下 )阳明这里把“行”界定为“一念发动处” ,主要是从“恶”的角度来把握的。阳明这里所提出的现象是指人们往往有一些恶的念头或动机,但由于自己并没有付诸实施,没有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也就没有造成具体的消极后果,便不去禁止。但这对道德的修养来说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阳明才要求人们知晓,即使仅仅是一念之发动,也是行了,进而要求人

18、们在意念上去做克己的工夫,达成去恶向善的目的。同时,阳明还对“行”有另一角度的界定。9阳明有云:“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 ”(王阳明全集之卷六文录三答友人问 )阳明在这里对“行”的界定似乎与上面的“一念之发动”不同或对立。其实主要在于这二者所面对的问题是不同的。就一念之发动来说,主要处理的是“去恶”的问题,所以必然要求人们从意念的发动上去做克念工夫。但就为善来说,就不可能说只要我一念向善就可以了,而应该把这样的善念头实实在在地付诸具体的实践,所以必然强调“著实去做这件事”才是“行” 。总体来看,阳明在这里看似对立的诠释,其内在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都在于要求人们为善去恶,二者统一于阳明

19、的教化。 如果说在朱子的哲学体系中诸如理气宇宙论等思想似乎与一般的教化还有一定的距离的话,那么阳明几乎所有的哲学思想都直接与教化相关。无论是“知行合一”说、 “心即理”说、“诚意”说、 “致良知”说,还是诸如“成色分两” 、 “拔本塞源”以及“万物一体”等著名论断,乃至晚年的“四句教” ,无不处处体现阳明强烈的教化意图与宗旨,教化是阳明一生的精神所托。可以说,阳明整个哲学体系的“立言宗旨”就是教化,阳明哲学是教化的哲学。 三 仅仅通过对“至善”和“知行合一”的简单梳理,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阳明的教化意识,也可以体会到,阳明那种对于教化的担当忧切之心一点也不弱于历史上的其他任何儒者。但如果仔细

20、去体会阳明的这些蕴含教化的思想学说,我们却似乎读不出朱子那种“去其旧染之污” ,进而要求生民通过“学者”的教化“革其旧”而“新”的体会来。总的来说,如果说朱子的教化特色是“新民” ,那么阳明教化的特色就是“亲10民” , “新民”是归属于“亲民”的。阳明以“亲民”为特点的教化思想首先表现为他对教者与教化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化方式的特别理解。在阳明的文集中,有一篇阳明与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的著名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阳明教化思想的“亲民”特质: 你口不能言是非,你耳不能听是非,你心还能知是非否?答日:“知是非。 ”如此,你口虽不如人,你耳虽不如人,你心还是与人一般。茂时首肯拱谢。大凡人只是此

21、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口虽不能言,耳虽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心若不存天理,是个禽兽的心;口虽能言,耳虽能听,也是个能言能听的禽兽。茂时扣胸指天。你如今于父母,但尽你心的孝;于兄长,但尽你心的敬;于乡党邻里、宗族亲戚,但尽你心底谦和恭顺。见人怠慢,不要嗔怪;见人财利,不要贪图,但在里面行你那是的心,莫行你那非的心,纵使外面人说你是,也不须听;说你不是,也不须听。茂时首肯拜谢。你口不能言是非,省略多少闲是非;你耳不能听是非,省略多少闲是非。凡说是非,便生是非,生烦恼;听是非,便添是非,添烦恼。你口不能说,你耳不能听,省了多少闲是非,省略多少闲烦恼,你比别人快活自在了许多。茂时扣胸指天躄地。我如今教你但终日行你的心,不消口里说;但终日听你的心,不消耳里听。 (王阳明全集之卷二十四外集六说谕泰和杨茂 ) 就这一对话的中心思想来说,阳明主要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不是诸如耳、口等感觉器官,而是在于心,所以道德行为的培养就只需从自我的心上做足就可以了,其教化的意识与意义都是清楚的。但读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