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8617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语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语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语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语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语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三语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研究基金项目:全国社会科学规划 2010 年度课题(10BYY30) 作者简介:原源,女,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 范庆江,男,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处助教,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教师教育研究; 原一川,男,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 摘要: 本文使用 Phinney(1992)多群体民族认同量表和 Valk & Kuar(2001)民族认同量表,以 3905 名云南跨境民族学生为对象,调查研究了跨境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研究得出结论:(1)云南跨境民族学生的国

2、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总体上都处于“比较认同”的水平;(2)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都存在性别、地州、学历差异。 关键词: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云南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6-0105-06 一、 研究的背景 2党的十七大提出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云南省还居住着 25 个少数民族。据 2011 年的人口普查显示,云南省人口 45966 万,少数民族人口 15337 万,占 3337%。云南省有 25 个边境县(市)分别与

3、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 4060公里。云南跨境民族所居住的地区资源丰富, 有扩大吸引外资的潜力,但在经济上相对落后, 在政治上极为敏感,地理区位与世界毒品主要产地“金三角”地区相毗邻。因此,在制订云南对外开放和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时, 不能不考虑跨境民族地区的安定与和平。如何利用跨境民族这一优势深化和扩大云南的对外开放,提高跨境民族的人口素质是关键,教育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三语(少数民族语、汉语、外语)教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方一种新型的特色语言教学现象,也是民族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对于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 抽样 本研究始于 2011 年 6

4、 月,样本涉及到云南省的 7 个边境州市、15 个县(区) 、25 所中小学和 2 所大学,跨境民族学生 3905 人。受试者包括了云南的 16 个跨境民族,人数排在前八位的是壮族 740 人(163%) 、傣族 588 人(130%) 、哈尼族 532 人(118%) 、佤族 456 人(101%) 、彝族302 人(67%) 、拉祜族 231 人(51%) 、苗族 217 人(48%)和瑶族199(44%) ;人数最少的是布依族 21 人(05%) 。 参加本次调查的跨境民族学生中,高中生和初中生最多,分别为31660 人和 1671 人, 所占比例 425%和 428%;小学生 249

5、人,占 64%;大学生 325 人,占 83%。男生所占比例为 384%,女生为 553%,另有 63%的被试没有填写性别信息。被试者的平均年龄为 157 岁,最小的为 10 岁,最大的为 24 岁。566%的学生家庭居住在村子里,还有 149%的居住地是乡镇所在地。可以说,绝大部分受试者来自农村。他们主要居住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539%) ,其次是只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303%) 。(二)研究工具 我们对 Jean SPhinney 设计的多群体民族认同量表 Multigroup Ethnic Identity Measure(简称 MEIM,1992)和 Aune Valk &

6、Kristel Karu(2001)关于民族认同量表进行了改编。同时也借鉴 Helms&Parham (1993)的黑人种族认同态度量表, Luhtanen &Crocker(1992)的集体自尊量表和 Klink 等(1997)研究东德人的国家认同使用的量表,同时运用李克特评分加总式量表加以改编。 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包含了 29 个项目:其中关于自身民族身份认同有 23 个项目。同时参照 Phinney 的 MEIM(1992) ,附加 6 个对其他 55 个民族区分的项目。也运用李克特量表,用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研究。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都用 SPSS170 统计数据分析系统

7、处理。主要采用的是频率(frequency) ,用于测量封闭式指标的百分比。 描述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用于检测里克特 5 级量表(5-point Likert Scale)项目的平均值(mean value)和标准差(standard 4deviation) 。 三、统计结果分析 (一) “国家认同”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 1.国家认同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 1 中各个维度得分的计分方式是采用对维度所属的所有题项得分求平均的方式(即,维度分=维度各题项的总分/维度的题项数) ,而国家认同总分是由各维度得分相加得到。 国家认同是对“本国群体身份的知悉与接纳” ,具体包含的

8、维度如下:1维度一,自我归类(self-categorisation )指个体感知自己与中国人的相似性程度,以及个体感知他人认为自己与国民相似性的程度;维度二,自我概念重要性(importance to self-concept) ,指中国人身份对自我概念的重要性;维度三,公共集体自尊,即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维度四,积极情感评价,即个体对自己是一名中国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及个体对中国人身份的接纳程度;维度五,消极情感,即个体对自己是一名中国人的消极情感反应,及个体对中国人身份的不接纳程度;维度五,互依信念(interdependency beliefs ) ,即国家和个人相互依存关系的信念。

9、为了探讨被调查者的国家认同的总体状况,参考 Karagezov 等研究儿童对本国、外国人评价时曾使用的方法,2将维度得分与 Likert 量表的中点进行单样本 T 检验(One-Sample T test) 。由于本问卷采用的是五点计分(1 为“完全不同意” ,5 为“完全同意” ) ,因此问卷每个维度得分的中点应该是 3,国家认同总分的中点是 18。 从上表的维5度均分和问卷总分可以看出,国家认同问卷的六个维度中,积极情感评价和消极情感的均值都高于 4;相依信念的均值略低与 4;公共集体自尊和自我归类的均值都高于 35;仅有自我概念重要性的均值介于 335 之间。上述六个维度的均值都高于 L

10、ikert 五点量表的中值 3,且与 3 进行对比的单样本 t 检验显著。民族认同总分的均值为 2298 也高于理论中值18,且单样本 t 检验也显著。因此,接受问卷调查的 3905 名学生的国家认同总体上处于“比较认同” ,其中涉及对国家情感的两个成分偏向于“非常认同”的水平。 2.国家认同的性别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对被试在国家认同上的性别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被试在国家认同量表的积极情感评价、互依信念、消极情感、自我归类四个维度的得分以及国家认同量表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除了自我归类和公共集体自尊之外,均为女性的平均分高于男性。这可能与传统的性别分工有关系,一般在

11、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主要是对外经营,女性一般是经营家庭。这种传统自然分工,使男性相比较于女性对国家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女性对国家的认识相比较于男性可能更感性一点,故在国家认同的六个维度中,有五个维度的均值是女性不低于男性。但同时由于性别职业分工,男性承担家庭生活的重任,因此男性的责任感更为强烈,更能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因而在自我归类维度上,男性的均值高于女性。 3.国家认同的地州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来自不同地州被试在国家6认同上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州的被试在国家认同量表的积极情感、公共集体自尊、互依信念、消极情感、自我归类和自我概念六个维度的得

12、分以及量表总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来自昆明、德宏和文山的学生,其国家认同得分最高,而来自怒江、红河和西双版纳的学生,其国家认同得分最低。不同地州间的国家认同存在差异,与多种因素有关系,比如经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家认同感就会产生差异。 4.国家认同的学历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处于不同学历阶段的被试在国家认同上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学历层次的被试在国家认同量表的积极情感评价、公共集体自尊、互依信念、消极情感、自我归类和自我概念重要性六个维度的得分以及量表总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历阶段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总

13、体上呈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的趋势。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国家的认识也由一些表象深入到本质,同时伴随学历的提升,被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逐步提高,对国家的认识也会产生不同,学历越高的被试更能深入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价值观、治国政策,对国家表现出更强烈的“归属感” 。因此,国家认同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提升。 (二) “民族认同”测试结果的统计分 1.民族认同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 5 中各个维度得分的计分方式是采用对维度所属的所有题项得分求平均的方式(即,维度分=维度各题项的总分/维度的题项数) ,民族认7同总分是由各维度分相加得到。 对本民族认同问卷的各维度的含义解释如下:认知成分

14、,即对自己民族身份的知悉,及对民族客观知识的了解;评价成分,即对民族身份积极评价,及这些民族身份对自身的重要性;情感成分,即对民族的依恋和归属感,从心理上把自己当作是该民族的一员;行为成分,包括为了维护该民族身份,及该民族的文化和利益而表现出的一些典型行为和行为倾向。 为了探讨被调查者的民族认同的总体状况,参考 Karagezov 等研究儿童对本国、外国人评价时曾使用的方法,2将维度得分与 Likert 量表的中点进行单样本 T 检验(One-Sample T test) 。由于本问卷采用的是五点计分(1 为“完全不同意” ,5 为“完全同意” ) ,因此问卷每个维度得分的中点应该是 3,民族

15、认同总分的中点是 12。 从上表的均分和问卷总分可以看出:认知、评价和行为三个维度的均分都高 Likert 五点量表的中值 3,接近 4,且与 3 进行对比的单样本t 检验显著;而情感维度的平均得分恰好等于 3,且与 3 进行对比的单样本 t 检验不显著;民族认同总分的均值为 140 也高于理论中值 12,且与12 进行对比的单样本 t 检验显著。因此,接受问卷调查的 3905 名学生的民族认同总体上处于“比较认同”的水平,但其中情感认同的均值还处于“不明确”的水平。 2.民族认同的性别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对被试在民族认同上的性别差异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被试在民族认同量

16、表的情感和行为两个维度上的得8分以及量表总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性的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和民族认同总分的均值略高于女性。这个与男女性别职业分工不同,造成男性主要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女性一般承担家庭事务,所以一般少数民族男性在民族中的地位高于女性,从情感上更容易接受这一民族,这也造成了男性在保持与传递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方面比女性更富有责任,因而行为维度上均值也高于女性。 3.民族认同的地州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来自不同地州被试在民族认同上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州的被试在民族认同量表的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四个维度得分以及量表总得分上存在

17、显著差异,其中德宏、临沧和文山学生的民族认同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民族认同最低的则是西双版纳的学生。西双版纳的学生民族认同最低可能与其发达的旅游业有关系,版纳学生在频繁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逐渐接受外来民族文化,时间久了,相比较与其他地州的少数民族民族认同感就会低一点。 4.民族认同的学历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处于不同学历阶段的被试在民族认同上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学历层次的被试在民族认同量表的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四个维度的得分以及量表总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民族认同最高的是小学生和高中生,而初中生的民族认同最低。初中生经历青春发育期,处于人生“叛逆

18、期” ,对一些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出一种抵触或者厌恶情绪,因此初中生的民族认同就低。小9学生是刚开始进入正规学习,逐渐开始系统掌握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对民族文化传统处于接受状态,高中生已经接受完义务教育,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已经开始自己的思考,深知自己是本民族中的一员,因此小学生和高中生的民族认同较高。而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与高中有很大不同,一是学习的知识越来越深,其观念、视野不断变化;二是大学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彼此间的交流很多,在交流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渐接受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行为习惯或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对本民族的认同感相比于以前就会降低。 四、结论 (一)主要发现 一是云南跨境民族

19、学生的国家认同总体上处于“比较认同” ,民族认同总体上处于“比较认同”的水平,换言之,云南跨境少数民族既有国家认同也有民族认同,形成国家认同没有导致民族认同低。 二是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存在性别、地州、学历差异。具体来说,从性别上看,其中除了自我归类和公共集体自尊之外,均为女性的平均分高于男性;从地区上分析,昆明、德宏和文山的学生,其国家认同得分最高,而来自怒江、红河和西双版纳的学生,其国家认同得分最低;从学历上说,不同学历阶段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总体上呈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的趋势。 三是云南跨境民族学生民族认同存在性别、地州、学历差异。具体情况:从性别上说,男性的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和民族认

20、同总分的均值略高于女性;从地区上看,德宏、临沧和文山学生的民族认同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民族认同最低的则是西双版纳;从学历上分析,民族认同10最高的是小学生和高中生,而初中生的民族认同最低。 (二)研究的启示和意义 云南跨境民族学生既存在国家认同,也存在民族认同,证实了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间没有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这印证了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 既然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符合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国家应该采取多样措施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振兴少数民族教育,促进云南跨境少数民族地区综合发展,最终促进国家稳定繁荣。 参考文献 1 陈晶. 11 至 20 岁青少年

21、的国家认同及其发展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Karakozov, R. Kadirova, R. & Barrett, M. The role of language of education in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thnolinguistic and religious identity of Azeri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resented at the Ecan Crence on development psychology, August, 2001. A Survey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Ethnic Identity of Cross-border Ethnic Students in Yunnan YUAN Yuan1, FAN Qing-jiang2, YUAN Yi-chuan3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unnan Norma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