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辜译本的副文本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8827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辜译本的副文本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语》辜译本的副文本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语》辜译本的副文本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语》辜译本的副文本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语》辜译本的副文本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语辜译本的副文本研究摘 要 正文本和副文本共同建构译本的意义内涵。在翻译研究中,译本副文本是呈现译本、译者和当时社会语境的重要载体。 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信息尚未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即使涉及译者评论、序言等,也没有明确提及副文本概念。挖掘论语英译本副文本的历史价值、文本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形成系统的副文本理论,有助于论语英译研究的深化。辜鸿铭论语译本的副文本既能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能折射当时历史语境下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以及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心路历程等。因此,考察副文本可使副文本与译本、译者、文化语境、翻译规范等之间的张力得以显现。这种张力有助于获知译本生成的历史细节与译本接受的

2、传播语境,也是论述译本的元话语的方法论,为深化译者、译本研究带来契机。 关键词 副文本;论语;辜鸿铭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2)04-0069-04 一、引言 20 世纪 70 年代,法国文艺理论家杰拉德热奈特(Gerard Genette)首次提出“副文本(paratext) ”概念,即“围绕在作品文本周围的元素,包括序、跋、标题、插图、图画、封面以及其他介于文本与读者之间促进文本呈现的元素”1。副文本(paratext)与正文本2(text)相对,副文本包围并延长了正文本,副文本与正文本互为补充,共同组成文本。正文本与副文本共同构成译

3、本。翻译研究中,文本指译文本身,副文本指伴随译文的描述性材料(peritext)以及直接围绕译文的阐述译文文本特征的元话语(epitext) 。伴随译文的描述性材料包括前言、导论、译跋、标题、插图等;直接围绕译文的阐述译文文本特征的元话语包括注释、评论、访谈等2。在副文本中发现的观点不但可以补充对译文的描述与分析,而且有助于对译文分析得出的一些结论作出修正3。热奈特认为:无论译者以副文本为要素作何种美学的或意识形态的投资,无论译者在副文本中如何卖弄风情或是非颠倒,副文本始终从属于“它的”文本,这一功能特征决定了副文本的诉求和存在的本质4。 副文本是译者冲出语篇为自己说话,或对读者导读,或折射当

4、时历史语境下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或反映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心路历程等,因此其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副文本是研究译者、评价译本、考察当时翻译历史语境的重要依据。译本副文本应该成为翻译文学研究的重要文本和全新角度,成为翻译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但遗憾的是,专门以现当代文学翻译作品序跋为对象的序跋集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而对翻译序跋的研究也是凤毛麟角(仅仅对林纾的译序和鲁迅译序跋有过一些探讨) ,系统的研究基本没有5。译本副文本的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地带,译者序跋、注释、出版声明、乃至封面设计等副文本要素一直没有在翻译研究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副文本更多是被视为翻译研究的参考文献,而不是单独的研究对象,显然

5、缺乏系统的研究。 论语拥有3如此众多的英译本,其副文本是译本研究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其英译本的副文本信息尚未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即使涉及译者评论、序言等,也没有明确提及副文本概念。至今没有一部以副文本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和硕博士论文。挖掘论语英译本副文本的历史价值、文本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形成系统的副文本理论,有助于论语英译研究的深化。 二、 论语辜译本的副文本 本研究以辜鸿铭 1898 年论语译本的副文本为研究对象,同时涉及论语的其他译本副文本,如理雅各 1861 年译本,林语堂 1938 年译本,庞德 1950 年译本等。 将副文本概念引入翻译研究,有必要对副文本的概念、类型和特征进行进一步的深

6、入研究。根据热奈特的说法,副文本类型可依据副文本与文本的位置以及时间关系来划分。副文本在文本之内的称之为内文本,在文本之外的称之为外文本。副文本产生于文本之前的称之为前副文本,与文本同时产生的称之为原创副文本,产生于文本之后的称之为后副文本。因此,我们认为,译本副文本可以分为两大类:内文本和外文本。内文本即原创副文本,与文本同时产生,与译文正文共同构成译本。外文本包括前副文本和后副文本,产生于译本之前或之后,指其他介于文本与读者之间促进文本呈现的元素,与译本形成互文关系。 论语辜译本副文本的内文本包括译序跋、标题与封面、注释等。外文本指和译本相关的书信、著作等,主要有辜鸿铭的著作中国人的精神

7、。 (一)译序跋 译序跋是译本中非常重要的副文本,它们出现在译本内部,与译本4同时出现,属于内本文、原创副文本。与其他副文本要素相比,序跋独立性很强,可以游离于具体作品而存在,却直接与正文本构成互文。序跋具有广阔的言说空间和指涉范围。序言可以是别人作序也可以是自己作序,内容主要包括解释书名、叙述译本成因、翻译动机、译者构思和版本源流等。这是译者翻译创作的最珍贵史料,也是研究者进行研究的重要路径。其内容不仅可以指涉作品本身,还能指涉译者思想、译本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因此译序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译本产生的外部社会环境,为深化翻译史研究提供契机。 辜鸿铭译本的译序跋主要包括:(1)对前译本的评价,

8、(2)交代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 (3)表达私交情谊等。辜鸿铭在译序中声称:“现在,哪怕是对汉语一窍不通的人,只要翻阅理雅格博士的译文,都会禁不住感到它是多么令人不满意。因为理雅各博士开始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他的文学训练还很不足,完全缺乏评判能力和文学感知力。 ”6对理雅各译本的不满是辜鸿铭译本的直接产生因素。 为让所译论语为一般英语读者所理解接受,辜氏便“努力按照受过教育的英国人表达同样思想的方式,来翻译孔子和其弟子的讲话”7。这一副文本让读者对其译本的翻译策略有所了解,对独特的译风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译序跋这一副文本要素多半都会交代翻译策略,如林语堂的论语译本清楚明白地宣布其翻译策略为释译(p

9、araphrase) 。他认为这是最佳也最令人满意的方法,因为古文用词极其精简,意义是通过句法或词序展现而不是像英文通过连接词来表达意义8。对于译本的翻译目的,辜氏也在译序中如此坦白:“我们希望有教养有头脑的英5国人,抽出时间来读一下我们的译本,借此检讨一下他们对中国人的成见,改正这些先入之见,修正对中国人和中国的态度,进而改善两国关系。 ”9 此外,辜鸿铭在序言中提到了当时的英国外交官、驻华领事阿查利爵士,两人都对理雅各的译本不满,两人互相欣赏、互相鼓励重新翻译论语 ,志同道合的情谊跃然纸上。该论语译本的出版也表达了辜氏对阿查利爵士的逝世的惋惜与哀悼之情,这让读者在辜译本中遇到阿查利爵士的译

10、文时不至于有突兀感。 (二)注释 注释也是副文本的一种,是译者介入译本的重要方式。如果说译者在译本中隐身,那么在注释中译者则显身与读者交流。在注释中,译者或对原作进行褒贬,或帮助读者跨越文化差异,了解原文。辜鸿铭论语译本的注释分为脚注和文内注,其中脚注 86 条,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1) 广泛征引西方文学、哲学名家所言,印证儒家文化与西方道德文化的共通性。短短一篇论语 ,仅在注释中就直接引用歌德 6 次,华兹华斯 3 次,卡莱尔 2 次,伏尔泰、丁尼生、席勒、爱默生等著名作家各 1 次,并间或引用(旧约中的) 诗篇 ,这还不包括间接转述他们的观点10。 (2)将原文的事物与西方的事物相类

11、比,如将颜回注释成St. John of the Confucian gospel,孔子的福音师约翰一个有单纯、英勇、纯洁的性格,孔子所宠爱的门徒。 (3)对原文的质疑。如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辜氏认为, “土”是明显的印刷错误,应为“位” ,并解释了印刷错误的原因,因而将该节翻译成 Confucius remarked, “A wise man regards the moral worth 6of a man; a fool, only his position.” (4)吸收其认为可参考的翻译,包括理雅各、阿查利爵士(Sir Chaloner Alabast

12、er)等译本,如 4.16、7.35 等篇章。 (5)对翻译进行解释,如将礼翻译成 art、颜回的英文拼音翻译、对 the boo of Ballads, Songs and Psalms 的译文等等。 (6)对原文理解的解释,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为免引起西方读者对孔子的误解,辜氏在注释中引程颢、程颐之言解释说:“孔子之所以如此说,并非他不想人民理解,而是不可能使人民理解。 ”(7)对原文表达看法,如认为“尊王攮夷”造就了当时的现代化日本。从注释这一副文本往往能窥视译本的重要特征,辜氏论语的注释是其译本特色的显著标志。 (三)标题与封面 标题与封面是译本副文本中的最简洁要素,能一

13、目了然地告知读者译本的特色。辜鸿铭论语译本的标题是“The Discourse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 A new special translation, illustrated with quotations from Goethe and other writers(引用歌德和其它西方作家的话注释的一种新的特别翻译) ”。译本封面上标有汉字“斯文在兹” ,表明辜氏对原文文采、以及对译文中文采的传达的关注。辜鸿铭瞅不上理雅各的译文,对他的英文修养大摇其头,认为其文学训练太差劲,因此在翻译论语时注重传达经文的辞气,再现原文的风格。辜氏的译文自然流畅,殊少斧凿痕迹,

14、显示出相当高的英语文学修养。林语堂曾赞扬他“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11,孙中山认为近代中国有“三个半”英语人才,其一便是辜鸿铭, “对于英文,辜鸿7铭操使起来就如同公孙大娘舞剑,呼延灼耍鞭,要多顺手就多顺手”12,足见辜鸿铭的英文造诣之高。这份造诣使其译笔流畅优美,富于文采。 同样的,理雅各译本标题“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显然向读者预告详尽评注译本的到来。庞德译本的标题是“Confucius:

15、The Great Learning, The Unwobbling Pivot, The Analects”,同时在封面上书写两个汉字:“信”和“敬” ,并附庞德的英文翻译。庞德对“信”的翻译是“man standing by his word”(人站在他的话语旁边,守住承诺) ;对“敬”的翻译是“respect for the kind of intelligence that enables grass seed to grow grass; the cherry-stone to make cherries” (尊重能让草籽长成草、樱桃核长成樱桃的能力) 。如此,我们便能预知庞德论语译

16、本中拆字法的特色翻译。安乐哲译本的标题“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折射出对论语哲学层面的关注度。 (四)外文本 外文本指其他介于文本与读者之间促进文本呈现的元素 ,如和译本相关的书信、著作等。外文本是独立性最强的副文本,完全游离于译文之外,与译文构成间接互文。辜鸿铭的作品中国人的精神是其论语译本的重要外文本。 中国人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又名春秋大义或原华 ,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曾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此书的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

17、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在中国人的8精神一书中,辜鸿铭直接引用论语原句 25 次,多次探讨论语关键词“义” 、 “礼” 、 “仁”的含义,并对这些关键词如何进行翻译进行了分析,还对其他较为难理解、难翻译的章节进行了分析,如“色难”的翻译,并对之前的翻译作出评价。书中还提及其他译者如理雅各的译本,并作出评价。其中也多次对自己的译文作出解释,如辜鸿铭将“天命”译为“the truth in religion”(宗教的真理) ,认为孔子的学说等同于宗教,并称之为儒教,儒家思想和基督教义能够相同。对于这一翻译,他在中国人的精神指出:“我此处所指的宗教并非欧洲狭义上的宗教,而是全世界范围

18、内的广义宗教。 ”13直接宣扬孔子思想也是该书的重要内容。 这一外文本对更好理解辜氏论语译本无疑是份宝贵资源。此外,西方读者只能在译本中接触论语 ,辜鸿铭将论语思想融入自己的作品展现给西方读者, 为西方读者了解论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他的译本和著作对在西方宣扬儒家思想起了重大作用。这是辜鸿铭所译论语与其他论语译本不同的重大特点之一,是所有其他译本无法取代的。 三、 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研究价值 孔慧怡认为,译序中的种种说明是文本以外干预读者反映的一种翻译现象14。Baker 认为,翻译中的译序跋、脚注、词汇表、封面设计、封底这些伴随文本(paratexts)在重新定位译者、读者和其他参与者的时

19、间和空间关系时是起作用的15。译本的副文本研究使得现代翻译思想得以印证,是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结合的现实领地。副文本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印证了读者反应论;副文本折射当时历史语境下翻译目的9功利性则体现了翻译目的论;副文本中展现的翻译规范又让多元系统理论找到了出处;副文本体现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心路历程等。 因此在翻译批评时,对译文的评判必须尊重译者的个性。阐释译者的意图和运用的策略,不是为了批评而是为了尽力理解为什么译者会运用这些策略,这些对翻译质量评估体系无疑有所启发。副文本可以为翻译批评提供依据,译本通过副文本促进了译本的再生,又似乎和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有相同之处。译文是原文的“后世” (af

20、terlife) ,副文本是否是接生婆的角色?更多的现代翻译理论可以在副文本中得以印证,副文本也将成为更多翻译理论发现之旅的必经地之一。 四、结语 文本的意义不仅仅取决于正文,还取决于正文之外的许多因素,其中一种因素是副文本。副文本是译序、注释、封面与标题、外文本等。在不同时期问世的不同译本都有副文本。这些文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能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能折射当时历史语境下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以及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心路历程等,对加深译本的理解无疑起到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序言、注释等副文本无疑使正文本意义增值,使读者对译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预先获得对译本的心理认同和审美期待。因

21、此,副文本告诉我们许多关于译者的个人思想以及所采用的翻译体系等最宝贵资料,是重构翻译规范的重要超文本资源。副文本应该作为译者诠释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副文本,可使副文本与译本、译者、翻译规范、文化语境等之间的张力得以显现。这种张力有助于获知译本生成的历史细节与译本接受的传播语境,也是论述译本10的元话语的方法论,为深化译者、译本研究带来契机。因此,有必要对副文本的概念、类型、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历史价值、文本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形成系统的副文本理论。译本副文本理应与译文本身受到相同的重视度,成为翻译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崭新领域。只有把副文本研究纳入观察的视野,才可能解答种种触及文学翻译本质

22、的微妙问题。 参考文献 123Theo Hemans. Cultural Transgressions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I: 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Issue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p44, p4549, p59. 4Genette G.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12. 5彭林祥.序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2010(3):p80. 679 Ku Hungming. The Discourse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 M. Shanghai: Kelly and Walsh, Limited, 1898. pvii, pviii, pix. 8 Lin Yutang. The Wisdom of Confucius M.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1938. p48. 10倪蓓锋.论译者身份的多重性J.太原大学学报,2010(2):p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