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荀子引书辨析关键词:荀子;儒家经典;尚书 ;先秦引用学 摘要:近现代以来的尚书研究者在分析荀子引书时存在不同的看法。荀子引书共 22 次,引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引用书中文句,共 17 次,其中重复引用者两次;二是化用书中文句,共 5 次。 荀子引书涉及书篇范围广,集中引用周书内容,引议结合,往往断章取义。辨析荀子引书问题有助于我们探究书学在先秦的流传、荀子与书学的传授关系以及先秦引用学等一系列问题。 中图分类号:B222.6; 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3)06-0074-05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对儒家典籍的传授有重要的贡献。
2、汉刘向孙卿书书录说:“孙卿善为诗 、 礼 、 易 、春秋 。 ”1实际上,荀子不仅擅习诗 、 礼 、 易 、 春秋 ,而且深谙于书 , 荀子三十二篇中存在大量引书 、论书的情况即为明证。而辨析荀子引书问题正是考论荀子习书 、论书和传书的基础。 近现代以来的尚书研究者在论述尚书学史时,往往都会分析荀子引书的情况。由于尚书有今古文之分,所以学者在荀子引书的次数等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看法。陈梦家尚书通论2通计荀子引书共十五条2 ,并将之分为三类:一是引“书曰”类,共十一条;二是引“篇名”类,共三条;三是引书称传类,一条。而天论篇引“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陈氏没有统计,此条与修
3、身篇引书的内容基本一致,属于重复引书例。 蒋善国尚书综述认为荀子引书共计十四条3 。 富国篇“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 ”和君道篇引“书曰:先时者杀无赦,不逮时者杀无赦”二条,蒋氏没有统计在内。后一条现存于古文尚书?胤征篇,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认为:“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此出荀子?君道篇所引书曰:先时者杀无赦,不逮时者杀无赦 ,是整乃见于荀子也。 ”4并在“书曰”下注明“韩诗外传作周制曰 ”,以此证明此两句并非是尚书的内容。蒋氏可能出于对今古文的不同认识而有意没有将其统计在内。 刘起尚书学史对荀子引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5 ,他将荀子引书分为三种情况,共约 22 例:(1) 荀子引今
4、文尚书16 例;(2) 荀子引“书序百篇”篇名;(3) 荀子引先秦文集中没有篇名的逸书4 例。刘氏统计的荀子引书例不仅包括荀子直接引书中的文句,还包括荀子与书相关或相近的内容。 前人分析荀子引书的立足点是考辨尚书学史,因而更注重荀子直接引书的内容,而对荀子与书相关联的信3息分析极少。本文试就荀子引书情况作进一步辨析,以便深入探究荀子与先秦书学的关系。 一、 荀子引书的次数与方式 今本荀子共三十二篇,据学者研究,其中一些篇章并非荀子所作,在此我们暂不考虑荀子某些篇章的伪作问题。 书有今古文之分,在此我们亦撇开今古文尚书的畛域,以今传本尚书为依据来分析荀子引书的情况。 荀子引书的方式主要有直接引用
5、和化用两种: (一)直接引用书中文句 这种情形共 17 条,引用方式又可分为四种: 1.以“书曰”的形式引书篇内容,共 12 次。即: (1) 修身:“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引文见于周书?洪范篇。 (2) 王制:“书曰:维齐非齐。 ”引文见于周书?吕刑篇。 (3) 富国:“书曰:乃大明服,惟民其力懋,和若有疾。”引文见于周书?康诰篇。 (4) 君道:“书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怿。 ”引文见于周书?康诰篇。 (5) 君道:“书曰:先时者杀无赦,不逮时者杀无赦。 ”引文见于夏书?胤征篇。 (6) 臣道:“书曰:从命而不拂,微谏而不倦,为上则4明,为下则逊。 ”引文见于尚
6、书?伊训篇。 (7) 致士:“书曰: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惟曰未有顺事。 ”引文见于周书?康诰篇。 (8) 天论:“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引文见于周书?洪范篇。 (9) 正论:“书曰:克明明德。 ”引文在虞书?尧典中作“克明俊德” 。 (10) 正论:“书曰:刑罚世轻世重。 ”引文见于周书?吕刑篇。 (11) 君子:“书曰:凡人自得罪。 ”引文见于周书?康诰篇。 (12) 宥坐:“书曰:义刑义杀,勿庸以即,予维曰未有顺事。 ”引文见于周书?康诰篇。 其中, 修身与天论篇所引书句相同,属于重复引书 。而致士与宥坐篇引书句略有不同,但均出康诰篇,可能是荀子引用的版本不同
7、所致,也属于重复引书 。 2.直举书篇名引其内容,共 3 例,即: (1) 富国:“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 ” (2) 议兵:“泰誓曰:独夫纣。 ” (3) 尧问:“其在中?之言也,曰:诸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已若者亡。 ”中?,唐杨?注:“中?与仲虺同,汤相也。 ”此句现见于古文尚书?仲虺之诰中。 53.以“传曰”形式引书中内容,此种情况仅有一例,即君子篇:“传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杨?注:“尚书?甫刑之辞。 ”甫刑即今本尚书?吕刑篇。 4.既不标明是“书曰”或书中某篇曰,也不标明是“传曰” ,但其语句实乃书之内容。如大略:“舜曰维予从欲而治” ,此句实
8、出自大禹谟 “帝曰:俾予从欲以治” ,杨?注:“虞书舜美皋陶之辞,言皋陶明五刑,故舜得从欲而治。引之以喻礼能成圣,亦犹舜赖皋陶也。 ”阎若璩等多数学者认为大禹谟等今传古文尚书25 篇为东晋梅赜所伪造,因而学者均未将此条统计在荀子引书中。 (二)化用书中语句 荀子熟稔书学,诸篇章中多有化用书中语句者: (1) 臣道 “若养赤子” 。 康诰有“若保赤子” , “养”与“保”意近,刘起?认为此句是将康诰 “若保赤子”句稍变而来。 (2) 成相 “明德慎罚” 。 康诰与多方均有“明德慎罚” ,刘起?认为此句乃是袭自书语。 (3) 王制 “元恶不待教而诛” 。此句所言的“元恶”实化用康诰 “元恶大憝,矧
9、惟不孝不友”而来。 (4) 君子 “以族论罪,以世举贤” 。 泰誓上有“罪人以族,官人以世” ,两者之间明显存在密切联系。 (5) 王制 “故周公南征而北国怨,曰:何独不来也?东征而西国怨,曰:何独后我也? ”而仲虺之诰记载汤“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 ”王制此段内容明6显袭自仲虺之诰 ,只不过荀子将此事系于周公,未免失当。 综上所述,荀子引书次数共为 22 次,引用方式主要有二种:第一是直接引用书中文句,共 17 次,其中重复引用者两次;第二是化用书中文句,共 5 次。 二、 荀子引书的特点 以上我们对荀子引书的方式和次数进行了详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荀子引书具有如
10、下几个特点: (一) 荀子引书数量较多,涉及范围广 如上所述, 荀子引书共 22 次,次数较为频繁。 荀子共三十二篇,涉及引书的篇章有修身 、 王制 、 富国 、 君道 、臣道 、 致士 、 天论 、 正论 、 议兵 、 君子 、 成相 、 大略 、宥坐和尧问等十四篇,几近荀子篇章的半数。而涉及的相关书篇则有尧典 、 大禹谟 、 胤征 、 仲虺之诰 、 伊训 、泰誓 、 洪范 、 康诰和吕刑等九篇,既有今文尚书的内容,又有古文尚书的内容。 (二) 荀子引书比较集中 荀子直接引书17 次,其中今文尚书的尧典1 次、洪范3 次、 康诰7 次、 吕刑3 次,古文尚书的大禹谟1次、 胤征1 次、 伊训
11、1 次、 仲虺之诰1 次、 泰誓1 次;荀子化用书中语句共 5 次,其中今文尚书的康诰3 次,古文尚书的仲虺之诰1 次, 泰誓1 次。可见,荀子征引今文尚书的次数远远高于古文尚书 。又, 尚书有虞书 、 夏书 、7商书和周书 ,而荀子引周书的次数远远高于他书,这是由荀子法后王的思想造成的。 (三) 荀子引书大多证论结合 作为儒家传世经典之一, 尚书不仅是记载上古政事之书,而且蕴含了儒家所主张的微言大义,成为儒家思想的渊源以及衡量事理的标准。荀子引书在继承春秋时代以来逐渐定型的“此之谓也”的固定方式时,进一步将引证与议论结合起来。 荀子在引书时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先引后议,二是先议后引。先引后
12、议是先引书篇章内容,然后阐述书之大义以申明事理,即引书论事,如: 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修身 ) 书曰:“义刑义杀,勿庸以即,女惟曰未有顺事。 ”言先教也。(致士 ) 书曰:“克明明德。 ”诗曰:“明明在下。 ”故先王明之,岂特玄之耳哉!(正论 ) 可见, 荀子引书之后的议论往往是对书原句意的引申与发挥,与书原句的本义无甚相关。 而先议后引则是在议论的基础上引书为证,即引书证事,这种方式一般通过“此之谓也”句式来完成。如: 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 书曰:“维齐非齐。 ”此之谓也。 (王制 )
13、 8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它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 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 (富国 ) 三德者诚乎上,则下应之如景向,虽欲无明达,得乎哉!书曰:“乃大明服,惟民其力懋和,而有疾。 ”此之谓也。 (富国 ) 荀子直接引书17 次,其中仅“此之谓也”式的引用就有 10次之多,可见荀子已将书视为儒家的经典,论证时把书中内容作为强有力的论据。 (四) 荀子引书往往断章取义 书在特定的语境下有其自身特有的意义。随着书学儒家经典地位的确立,其内容便成为儒家思想的载体,蕴含了儒家的微言大义。荀子引书的目的正是将书作为衡量事理的标准,因而阐释书学时
14、往往随意发挥,这就造成对书的理解脱离原意,甚至是断章取义。如修身引“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此句引自洪范 ,本意是箕子劝谏周武王不要私心偏好、为非作歹,要遵循王者治国之道。荀子引用时将“作好”与“作恶”看做是人之私欲, “王道”则是“公义”,由此衍生出“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 荀子引书之后的议论实际是对书原句意的改造,与书的本义无甚相关。这种对书的断章取义的理解与作为论说的儒家所强调的礼义教化、政治伦理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正是在这种教化、伦理化的阐释过程中, 书学逐渐丧失独立的记载“政事”之书的史学功能,9而被赋予了儒
15、家的微言大义。 三、 荀子引书的研究价值 研究荀子引书问题,在经学、文献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概而言之,其研究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一)从书学方面看, 荀子引书对我们了解先秦书学的原貌和先秦书学的传流,以及考辨古文尚书的真伪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儒家原始经典的传授中, 书的命运最为多舛,秦始皇焚书坑儒,致使先秦书传几尽焚毁。汉代之书启于伏生壁藏,但伏生所藏壁书仅存二十九篇,即今文尚书二十九篇。而“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 、 论语 、 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6 ,此即为古文
16、尚书 ,流传到东汉时期逐渐亡佚。东晋梅赜献尚书五十八篇,号称是西汉孔安国所传,其中有三十三篇与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二十九篇的内容相同,但在篇数的分合上存在差异,其余二十五篇不见于晋以前的史传记载,因而引起后世学者的质疑。 荀子一书中既引有今文尚书的内容,又引有古文尚书的内容。 荀子所引的今文书的文句与今传本今文尚书基本一致,从中可见今传本今文尚书在先秦时期已经基本定型。而荀子所引逸书的文句与今传古文尚书文句有着显著差别,但文意基本相同,这为后世考量古文尚书的真伪提供了可信的材料。 另外,通过荀子引书 ,我们还可以了解先秦书的名称。10对于书在何时始称为尚书 ,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一些学者依据传统文献
17、认为尚书之名最早见于史记 ,如史记中五帝本纪 、儒林传 、 大宛列传等均称尚书 。那么尚书之名何人始称之?尚书大序说:“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 ”7西汉刘歆七略说:“尚书 ,直言也,欧阳氏先名之。 ”东汉郑玄书赞说:“孔子乃尊而命之,曰尚书 。 ”唐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批驳郑玄之说,认为郑玄是“溺于书纬之说” , “以书是本名, 尚是伏生所加,故诸引书直云书曰 ”8 。而当代有些学者根据马王堆帛书要篇中对尚书既称书 ,又称尚书的记载,以为“就迄今所发现的文献而言, 尚书之称始于孔子。保守一点,它也不会晚于战国。说它起于西汉,是完全错误的” 9 。实际上, 尚书之称, 要篇中仅此一条,属于孤证,不能排除是汉人抄书时以当时流行的尚书之称取代了先秦的书名。通过荀子以及先秦诸子引书的大量实例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尚书一律称书 , 尚书之名称没有出现,孔子时就有尚书之名的说法缺乏有力证据,孔颖达的观点较为合理。(二)从荀学方面来看, 荀子引书是我们研究荀子传经等问题的基础 书在先秦的传授谱系没有系统的记载。汉刘向孙卿书书录以及应劭风俗通义?穷通均言“孙卿善为诗 、 礼 、 易 、 春秋”10 ,而没有提及荀子与书的关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