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述要.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8933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述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述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述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述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述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述要摘要: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是一部记录越南北部民族生活史的拓片总集,它的原始材料均为散落在庙宇、村社、神祠等附近的碑铭。它以碑为载体,用汉喃这种越南特殊的文字书写越南北部民族的生活风情,时间跨度从明末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从道德、制度、风俗、宗教等四个方面对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中的汉文化影响进行了释例,爬梳出越南河内以北的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 ;碑铭;汉喃;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6?0269?05 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 (以下简称总集 )由越南河内出版社出版,先拓印后影印

2、,然后进行编年编排,凝聚了汉喃文化研究所学者的艰辛劳动,更体现了学者严谨之风。 总集可谓集大成者,它系统地记载了越南北部古越民族的生活文化状况,时间跨度为明末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总集共 15 册,15 000 条,15 300 页,时间跨度和地区跨度较大,为研究古越民族文化提供了详细、具体、全面、原始的史料。 一、 总集的编撰意义 总集首先采用了拓片之法将散落各地的碑刻给予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再现,对于那些濒临毁坏的碑刻,拓片传世能让后人感受到原碑刻的内容和风采。正如复旦大学葛兆光先生在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2的序言中所述:“这些文献恰好能够让我们跳出中国,又反观中国 ,了解中国的真正的历史和文化特性

3、。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拥有基本文献,没有文献的论述只是纸上谈兵。 ”1(3)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总集 。其次,对于研究越南北部的经济史、社会史、民间民俗、历史地理等具有研究价值,补充了诸如大南实录等正史之不足,也是对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的有益补充。 越南汉喃铭文汇编共有两集,分别摘录了越南北属时期至李朝、陈朝的一些铭文,但是篇数不多。仅就总集的时间跨度来看,它在原始资料上的价值可见一般,因为越南民众最普通的生活状态通过碑刻凸显出来。对于中国来说,它是包含了汉字文化、文学史的丰富史料;对越南来说,则是其文学史、艺术史等研究领域的原始材料。 “铭”的原意是记载兼镂刻,仅是一种在石头等器物上书写文字的方式。原

4、意不仅点明了铭文的载体,而且必须是书写文字,光有花纹和图案不能称为“铭” 。 首先,最初的铭一般刻在鼎上,随之扩展到镜、盘、衣、笔、壶、杯等物,常常以小见大,采用体制短小精悍且押韵的铭文寄托作者思想。秦始皇时期,李斯撰写了秦始皇巡游各地的事迹,大力称颂皇帝功德,告诫四方臣民的“山川铭” ;东汉作家崔缓开创了用以自我警戒的“座右铭”先河;为死者立墓刻碑来记述死者生平,褒扬逝者功德的,称为“墓志铭” 。汉铭以刻在碑上居多,隶属于碑文,具有应用文文体的性质。而碑的原形经历了由石头代木头,并扩展到石桩、石柱,以经久耐腐、流传久远为目的。因为碑上刻的大多数是铭辞,故又称“碑铭” 。 总集3收录的均是碑铭

5、,但是铭文涵盖的内容却极大地扩展了。 其次,文字形式不同。 总集并不单纯是汉字,它使用了具有越南民族特点的“喃字” ,又称“汉喃” 。 汉铭拓片都是从越南北部经过实地考察、拍照拓印出来,具有绝对的历史真实性,自然也还原了喃字。在越南为中国之藩属时,汉字是传播儒学的基本工具,出现了指南玉音解义 三千字解音 大南国语等普及汉字的工具书,而“喃字”是在汉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郑怀德嘉定城通志曾作过精辟的 论述:“国人皆学中国经籍,间有国音乡语,亦取书中文字声音相近者,随类而旁加之。如金类则旁加金,木则加木,言语则加口之类,仿六书法,或假借、或会意、谐声,以相认识。原无本国别样文字。 ”2(283)

6、可见,喃字是汉文字在越南传播过程中,糅合了越南俗语乡音的结果,它具有组合繁复、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特点。 再次,就铭文发展过程来说,四言断句、韵语的使用是铭文的文体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诔碑篇中称:“其序则传,其文则铭” ,典型的“铭曰”成为铭文的常用开头,而此前为“序文”部分。 总集收录的拓片出现了一些变化,如序文部分是散文,无韵无句读,句式参差错落;铭文部分则是四言韵语,整齐划一,具有陆机文赋中所提倡的“博约而温润”的特点。 越南属热带多雨的气候,铭文比起书籍更能长久保存,使用在汉字基础上改造而来的“汉喃”书写,不拘于铭文的文体特点。总之,汉喃铭文是以碑为载体,用汉喃这种特殊的文字书写越南

7、民族生活风情史的碑铭。 4二、 总集的主要内容 总集的出版形式是拓片的原始影印。碑刻文献一般为竖直排列,最右侧标明何处之碑。如北宁省嘉林县临途社月光寺内一碑二面之二梭,即显示了碑所在的省份、县份、社、寺内、碑有两面、此面分两次拓印这些信息。正上方居中一般有三种情形:一是表明此碑的性质,如兴功会主碑、寄忌碑、新造功德立记等;二是直接概括碑记内容,如重修白马庙碑记、正照塔记、粤东会馆碑记;三是空白,具体内容需阅读后方知。若先有序文,后附铭文,则以“铭曰”起头,另起一行书写铭文,铭文四字为断,整齐竖排。若只有铭文,则以上述铭文格式从右至左排列。拓片最左侧一般标明撰文之人及碑刻日期。 铭文的主要功能大

8、致可分为:表德、记功、志赏、垂训、记载、诉讼、交易、勘界等,其中有交叉的成分,即一铭文有可能达到了若干种目的。就总集而言,其主要内容有: (一) 规约类 规约的目的在于分工合作,避免纠纷,维持村社自治。越南与古中国一样,是以农业立国,基层社会最主要的单元是村社,村社与村社之间各自独立,各自村社需要制定基本的规约,立于村社宗祠附近。既有买卖田地的契约型碑文,也有土地诉讼案之类的裁决;既有具体的分配处理方案,也有各种祭祀仪式的具体规定,目的是便于集体协作和维护共同的信仰。如: 一使钱一千贯五社平分,每社使钱贰佰贯,领会本社上下公用; 一肥田五十四亩,五社承认内置,祀田斋田财田学田随事应办,再加路5

9、包村; 一祀田三十五亩,在五社地分,每社七亩,各据本地分轮流耕地,并整办礼物; 一斋田三亩每日整办斋仪献贡三宝与本祠; 一财田一亩递年春礼,整办朝衣冠带衣; 一学田十五亩以春祀后考肄士人,优者以田一亩量赏; 皇朝景兴万万年之三十岁在巳丑仲秋朔旦 (1 册 00013 条 13 页) 这条规约对于五社的集体行动,分工明确,将田地划分为祀田、斋田、财田、学田等,每种田地的用处十分具体,祭祀、斋仪、节日礼祭、奖励科举人才,均立有规约,具体明确,分工而又协作,有利于增强集体意识。 (二) 寄忌类 寄托对已逝先人的哀悼与哀思,并希望先人能保佑万事兴盛,然后将寄托生人之名写出。寄忌关系并不仅存在于父子之间

10、,也存在夫妻、叔侄、姑侄之间,寡妇或者无子嗣者寄忌的也不少见。 总集里正上方为“后佛碑记”的铭文内容基本都是寄忌类,基本行文格式为“某人出古钱若干田地若干为某某寄忌” 。寄忌碑铭并不等于墓志铭。 “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唯贤者能之。 ”3(1285)这点明了寄忌类铭文与墓志铭为逝者生平作传不同,而是以宣扬孝行为最终目的。 (三) 颂德类 6德行和功业的铺排似乎是此类铭文的应有之义。例如,子孙为父祖作碑追溯功记,寺庙为捐赠者立碑,纪念造桥立塔集资者,制科进士所获奖励等。值得注意的是, 总集里虽然也有记载大臣的功绩,但是主人公大部分还是平民百姓,与以往只有贵族和官宦才有权财刻碑不

11、同,他们的一些小小的善举也散见于总集中。一般先对碑主事迹简述,然后以“刻碑以寿其传”作结,点明记功之目的。 (四) 事功类 总集中宫室、庙宇、宗祠、立塔、造桥、建亭等建筑碑铭写得最具风采。一般都要记载立碑的缘起、经过、规模、主事者、捐献钱款等情况。如红云祠址碑记: 址何以红云名?盖因山而名也。是山也,平阳杰出,秀丽清奇,恰若青天中红云一朵,古人以是命名,意以其地灵人杰将必钟间世名贤,荫庇一方,为众人之所仰望者。崇祀先哲则为修寅宇,爱好儒学则为留赏田环邑之中,老者亲而少者怀,富者安而贪者济厚德深恩茫茫然如沧海之大,矗矗然如泰山之高,无阶可酬答者,再三陈请,幸得许诺余闻赏之址,闾耄耋旧乐趋陪于朱轮

12、青伞之下,千万岁后即此为香火之所。使子子孙孙仰斯山者知功德之无穷。事完毕,具实勒于石,以寿其传。 (1 册 00012 条 12 页) 此碑铭的序文语言纯熟,与我国古代的滕王阁序等优秀篇章足以媲美,先有地理优势的山川胜景,后为人杰地灵之宝地,上感神灵之恩赐,下附有韵之铭文颂赞。抒情与叙事交融,骈体与散文相间。可以7说,由建筑类碑铭生动盎然、文笔清新,可见越南民众对汉文化的熟稔与喜爱。 (五) 诗歌类 以诗代铭的现象与专门诗歌研究是总集研究的新亮点。铭文不限于四字韵语的传统样式,继而发展成“先序文,后铭文”的散韵兼有的样式。 总集中有所突破的是出现了“先序文,后诗歌”和“纯诗歌”两个样式。试看:

13、 崎岖险路不辞难,老我犹存铁石肝。义气扫空千嶂雾,壮心夷尽万重山。边防好为筹方略,社稷应须计久安。虚道危难三百曲,如今只作顺流看。 诗歌里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恨,表达了不畏艰险、做好进兵准备的雄心。这在小序里得到了证明:“予征吉罕回,过此作诗一章以示后世驭戎之道,忙礼诸蛮人面兽心,如有梗化随即剿绝,勿惮其险阻瘴疠,当以天下生灵为今而其出征方略则洮沱二镇水路进兵为优。 ”现代学者将汉喃铭文划分为三个时期, 总集所收录的铭文横跨后两个发展时期,文体意识的多样化由此显现。学者刘玉?的越南使臣与中越文化交流一文着重分析了越南使臣与中国文士的文化交流活动,包括赠答唱和、请序题词、鉴赏评点等,认为越南古代文学

14、和传统汉文学之间存在整体的内在联系。正是因为这些频繁的交流活动,导致碑铭的范围逐渐被扩大,出现了摩崖诗歌混入碑铭行列的现象。 (六) 其他 街坊碑、村中债务碑、唱筹碑、族谱、遗嘱、纪念高僧为佛法献身、8会馆建立的碑铭(其中粤东会馆、福建会馆的碑铭实属上乘之作) ,一般起着记录、纪念、规约、劝善的作用。从这些内容能感觉到古代中国与越南处于彼此对视之中,既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也可以了解古代越南对中国的认识历程,更可以看到中国和越南的社会生活与风俗民情史。 三、 总集的汉文化影响 以往的研究表明,古骆越族与传统的汉文化尽管属于不同的民族系统,但彼此关系紧密。古西瓯、骆越民族是一个地理概

15、念,不仅包括岭南广大地区,还包括今天越南河内以北的地区。另外,汉民族文化对古西瓯、骆越民族的影响不仅包括今天的广西地区,同时也包括了河内以北分散于西南广大地区的西瓯、骆越民族。 总集里记载了河内以北的越民族文化生活历史,通过整理这部文献总集,可以清楚地看到越南北部从古西瓯、骆越民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越民族文化受汉民族文化影响的历史轨迹。 (一) 道德文化 在总集中,许多的街坊碑、村中债务碑、寺庙佛道碑、功德碑上都刻有如“忠节孝行” “积善世家必有余庆” “厚德必有厚报” “顺天应人” “有德于民” “惠及子孙”等文字,常被引用于铭文开头。这些属于因果报应的道德文化屡见于易大传 论语 左传 公羊

16、春秋等儒家经典,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祸殃” ,则在易经爻辞及解释周易的系辞中反复提到。另外,对感恩图报之心的教化宣扬比比皆是。如“尝闻之,以德报德,求仁得仁,天地尝经古今通9谊,故木桃之诗有曰:投之以木桃,报以琼瑶;投之以木李,报以琼琚。在物且尔,况功德之及人焉?得不以义起敬以重其报哉? ”(15 册015203 条 522 页) 。而以“孝”为核心的教化宣扬,在寄忌类碑铭中体现最明显。 “恒产恒心” “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德归厚” “尝闻市以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本是王政、信能行此则天下之民仰之”等儒家经典被反复强调,说明古越南北方的道德文化与汉文化的源流。通过表现这种源流

17、关系,用以确立立碑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们得益于官方推行的儒学教育,加之战乱中迁徙至越南的民众、越南使臣带回国内的汉籍等有利因素,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对忠、信、义、礼、孝、仁等儒家君子风范的追求,深深影响河内以北的北宁、兴安、河南、建安等十几个省县的民族道德的建构,并具体反映在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 制度文化 在总集中,汉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如官名、谥号、科举取士、各级行政制度等都在铭文中有充分体现。如“春秋享祀” “蒸尝” “弱冠”“显考” “里长” “村长” “乡长” “太子少保” “少保” “少傅” “赐同进士出身” “三元及第”等,行政制度也分中央、省、县、乡、村、里六级,这些都是传

18、统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蒸尝”是起于春秋战国乃至汉以后都遵循的“春祠、夏?、秋尝、冬蒸” ;“幼名” “冠字”均在礼记中被提及, 礼记?檀弓有云:“幼名、冠字、死谥,周礼也” 。至于政权的各级机构、科举,更是汉、唐以后汉民族重要的政治文化。如“赐进士出身”是从唐开始实行的, “三元及第”是科举三级都高中的称谓:乡试解元、礼试会元、殿试状元。所谓“长”是春秋时期仅次于诸10侯国君的显职,如“长大夫” 。汉文化至西周以来,将西周礼制与其他政治制度结合后形成了完备的礼仪制度,主要保存在周礼 仪礼和礼记等史料中。越南的文化精英由科举制度产生,科举制度的实质是为了推行儒家文化,很显然,儒家文化的礼制

19、不仅保证了越南各种体制的建立,也是汉文化向越南深入传播的重要载体。这从总集多数出自儒生之笔也可以体现。 (三) 风俗文化 风俗最初的来源是与民间的日常行为有关,经长期演变成礼仪等制度文化。正如章太炎所言:“礼从俗起。 ”这些风俗史料在汉喃铭文中也有充分体现,亦深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这在越南汉喃古籍的文献学研究有过描述:“越南古代社会制度的建立来源于对中国各种典制的模仿,其中也包括祭祀、婚、冠、葬等各种仪礼。这些仪礼经过长时间的推行、沿袭,自然而然地演变为了一种习俗。 ”2(239) 一是立碑以寿其传。在越南北部,有立碑纪念先祖、记载历史名人以供后代学习的风俗习惯,如“学宗孔孟祖羲轩” (15 册 14814 条 942 页), “辟雍之设碑” (6 册 05957 条 156 页) , “立孔子祠” (1 册 00987 条 686页)等。 二是规约立碑。这些规约体现了各村社社民之间的集体活动和交往,涵盖了村社经济状况、自治机构、组织体系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三是清明祭祖、端午节祭的祭祀用品、祭祀流程都有具体的规定,和汉民族文化很相似。如祭祀用品通常有:米、古钱、猪、鸡、酒、金银、香灯,其中只有芙?出于越南本土,具有越南特色。祭祀流程:仪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