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述评摘要:30 年来,学术界在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领域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学术观点。主要表现在区域划分及其研究方法、乡村自然经济解体与乡村经济生活、乡村土地占有关系、乡村农业发展等方面,相关研究注重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日益呈现出近代乡村经济演变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30 年;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5-0000-00 在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方面,20 世纪前半期学界曾做出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1949 年前的乡村经济史研究尚
2、处于起步阶段,深入系统的学术性论著还较为欠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 1980 年代以前,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进展不大,多是一些经济资料汇编,对乡村经济的深入阐述尚不多见。特别是“文革”时期,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几近空白。1980 年以来,乡村经济史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除一批区域经济资料陆续出版外,各省区通史或断代史、特别是近代史的研究著作陆续出版,一批总论性和专门性的近代经济史论著陆续面世,尤其是有关近代乡村经济史的论文大量刊发,呈群山峰起之势,不断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 一、 “区域”划分及其研究内容和方法 21980 年以来,学界对近代乡村经济的演化轨迹进行了深入考察。从事于区域经济史的研
3、究,应该怎样选择要研究的区域,各经济区域应如何划分,研究内容需涉及哪些内容?李金铮撰文对以上问题作了清晰的解答,他认为对经济区域的选择,主要受四种因索的制约:此区域要是一个内在联系紧密的社会经济综合体;此区域要体现时代特色;研究者对该区域的当代社会经济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有丰富可信的史料作保证。对于经济区域的划分,他认为从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及政治环境等因素出发,将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区域作为进行研究的经济区域。在较大的区域内,又可分出相对较小的区域。同时,要重视区域间的比较研究,不能就区域论区域。1张建民指出,社会经济史的区域研究不能停止于就区域论区域,但必须从全面、深入
4、研究某一区域出发。有别于以官方或社会精英话语为中心的传统意义上的文献的民间文献的搜集、利用,可以弥补以往“大历史” 、 “宏观叙事”类研究中普通民众声音缺失、对基层社会如何运行不甚了然等不足。民间文献与传统文献、官方文献相互补充、参证,才可能获得对社会经济史相对真实、完整的理解。2 二、近代乡村自然经济解体与 乡村经济生活对于外来资本主义经济与中国传统自然经济二者的关系,传统观点多认为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扩张,对中国传统自然经济造成了强烈冲击,中国乡村自然经济因难以抵挡外来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猛烈冲击而日益解体。 1980 年以来,学者通过对乡村经济演进的深入考察,对近代乡村3“自然经济解体说
5、”提出质疑。陈钧通过对近代湖北自然经济解体进程的考察,揭示外来资本主义对湖北自然经济影响的不平衡性,有的地区受到外来冲击较大,有的相对较小,有的地区则没有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影响,仍保持着传统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20 世纪 30 年代的湖北农村,从整体上看仍处于以农耕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经济状态。3秦晖通过对清初至民国时期关中农村经济状况的深入探究,质疑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说的普适性。他认为关中地区地权的分散化和租佃率较低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清代关中存在着自然经济化的趋势,其“商品经济”大多并非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而属于“卖炭翁”型的“商品经济”甚至“自给而不足”的“前自
6、然经济”类型,近代关中经济的演化趋势并非自然经济解体化而是相对自然经济化趋势的加深。4 近代乡村社会的经济生活状况,是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界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提出了一些颇具启示性的观点。何一民通过考察晚清四川人口与耕地的发展状况,认为由于人口增长和耕地增长比例失调,给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土地兼并使部分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而无论是继续留在土地上的农民,还是离开土地的农民,他们的生活水平都较过去下降,加之超经济的沉重剥削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晚清四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5张玮通过阐述“边缘地区”晋西北农村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家庭生活,认为革命与日本入侵使
7、传统的小农生产和生活状态发生变化,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呈下降走势,中共对整个经济资源的动员与整个社会结构的重新整合,4对“地主阶层”施加了巨大的冲击,其经济地位与生活水平被极大弱化。6小田考察了近代江南庙会与农家经济生活的关系,认为近代以来江南农民在庙市上的交易行为,是他们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时所作出的艰难抉择,庙会这种原始短期的地方市场,对农民经济生活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危害。7王加华对近代江南农民生产与乡村经济的互动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基于农事周期的考虑,近代江南农村男女劳动力呈现出一种季节性分工与协作的模式:农忙期问,大田劳作主要由男子承担,女子间或性参加;农闲期间的手工业生产则主要是女子承担
8、,男子处于一种相对次要的地位。一年之中,男女劳动力投入呈耦合态势,共同维持着家庭经济的正常运转。8 三、近代乡村土地占有关系 在论及近代乡村土地占有状况的演变时,传统观点多认为在近代中国乡村,土地愈益集中,与之相应,失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如有学者认为至 1927 年前的近代安徽乡村,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仍在继续,突出表现为土地的集中化有增无已;9有人认为鸦片战争后阶级分化和土地集中过程较战前更加激化、剧烈。10有学者认为近代乡村同时存在着土地占有的集中和分散现象,论述侧重点在于土地的集中和土地占有制度的不合理性。朱玉湘通过对近代中国土地占有状况的考察,认为中国近代土地占有关系存在着区域不平衡性,南方
9、水耕地区比北方旱作区土地占有更集中,在一些地区土地集中的同时,另一些地区土地趋于分散化。他侧重指出近代中国土地占有的不合理性,认为土地的集中并不是自由买卖的结果,而是土地占有者以借债和租地为诱饵,乘人之危压价收买、5讹诈骗取、依仗权势等强取豪夺的结果。11 近年来,学者逐渐重视运用地方档案和实地调研方法,考察中国近代乡村土地占有状况,更多描述和阐释了土地占有分散化现象。史志宏通过分析民国时期河北省清苑县 4 个村庄的统计资料,指出华北平原的土地在各阶层之间相对分散化,地、富土地占有比重的下降幅度与中农占有土地的上升幅度大致相当,呈现乡村社会土地占有“两头下降,中间上升”的现象。12张佩国考察了
10、清代至民国初年山东农村土地占有权分配的演变,指出此一时期山东农村的土地占有格局基本上呈现了由集中到分散的总体趋势。13罗衍军分析了民国时期华北乡村的土地占有状况,认为与以前相较并没有明显的集中化趋势,而是趋于相对分散,乡村土地资源的主要拥有者为处于中间阶层的中农,并从灾荒对乡村上层土地扩张的制约、乡村上层的分家析产、匪乱对富裕者的冲击、传统伦理道德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对之进行阐释。14 还有一些学者将近代中国的土地占有关系置于具体的时空中进行比较分析,阐述近代乡村土地占有集中化与分散化的互动关系,以实现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结合。许涤新、吴承明对近代中国土地占有状况进行了分时段、跨区域的系统考
11、察。15夏明方将近代中国的自然灾害与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动相联系,阐明与灾荒时期的土地集中化趋势同时并存的是土地占有的分散化趋势。16 学界在阐述中国近代乡村土地占有状况时,之所以认识明显相异。大致可归于以下几点:其一,有学者主要从革命领袖的论断和革命史观出发而非从历史实际出发来分析乡村社会的土地占有关系,并简单认为6土地占有状况愈集中,民众所受压迫越重。其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明显的大国,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人口、经济和政治状况不同,其土地占有状况也因之迥然有别。学者由于研究区域有别,描述和阐释自然也各有千秋。其三,即使研究同一区域的土地占有状况,因不同学者在研究时选取史料的不同,
12、其结论也会不同。其四,即使运用同一史料,由于不同学者主观认识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大相径庭。因之,学界一方面应注重对不同时空的乡村社会进行比较研究,注意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另一方面必须综合运用各种相关资料并重视进行实地调研以更全面客观反映其时乡村社会的土地占有状况。 四、近代乡村市场、赋税与借贷 自鸦片战争开始,伴随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而来的是其资金、技术等物质要素,进而对市场这个中国传统经济领域的重要元素产生影响。在市场化成为潮流所趋的近代世界中,近代中国乡村的市场发展处于何种程度,西方外来资本、货物等对区域市场的影响应如何认识?学人对上述问题各抒己见,形成了热烈的争鸣局面
13、。 一些学者对近代中国乡村市场的发育程度给予了相当积极的评价。慈鸿飞通过对大量文献数据的分析,指出在近代中国集镇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而大力发展集镇经济,正是在近代中国农村进行经济转型,实现现代化的主要途径。17在另一篇论文中,他通过对 20 世纪前半期华北地区(晋、冀、鲁)农村商品的长距离贸易、地方市场贸易、农村集镇和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的阐述,揭示 20 世纪前期华北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7原因,在于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形成和农民私有产权的建立。18龚关运用地方志资料,论证了近代华北集市的发展,华北集市的发展表现为集市数量的大幅度增加,集市网络层级结构更加分明和集市功能的重大变化。19 另一些学者则
14、对此不表认同。王庆成对近代集市数增加与农民自主决策权相关联的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晚清集市数的增加更多表明的是在人均耕地减少、贫困度增加的状况下,农民为维生更多地利用剩余人力以发展低成本的各色家庭工副业所导致的结果,并非自由市场制度和农民的自由选择所造成。 20夏明方通过对近代农村市场发育性质的分析,与王庆成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认为近代华北农村市场,既非“发展论者”所断言的自由资本主义市场,亦非纯而又纯的自然经济,而是一个由无数的几乎是千人一面的贫穷农民所组成的自由的高度竞争的市场,这种市场之所以呈现出类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形式,恰恰是在人口压力的驱动下劳动力奔向同一市场造成的结果。近代华北的农村
15、市场,固然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垄断,却也阻断了绝大多数交易主体走向富裕与发展的道路。21 近代乡村赋税和乡村借贷是乡村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学者对此多有论及。张佩国通过对近代山东征税体制与村落权力结构关系的分析指出,为通过征税系统实行国家权力对村落社区的统治,晚清和民国政府不惜任用土豪劣绅、盗匪恶霸充当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此种征税体制使得对乡村的掠夺远远超过建设,基于征税、摊款所产生的官民政治冲突,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22针对学界近代中国乡村借贷8属于高利贷盘剥的传统观点,温锐对 20 世纪初期苏区革命前赣闽边农村民间传统借贷的状况、运作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考察,认为当地的农村
16、民间借贷关系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性,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边区兴起的乡村社会革命, 对农村民间借贷取一概废除和严厉打击的政策, 结果农村告贷断绝,农民不但无法得到解放, 反而有进一步遭受市场竞争中实际存在的“不等价交换”规律的挤压之苦或有加速破产的可能, 整个社会的发展亦受到影响。23李金铮将中共革命政策对民间借贷关系影响的考察置于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认为中共革命策略的实施减轻乃至废除了长期压在农民身上的债务负担, 但同时造成了农民的借贷困难,体现了革命策略与承继传统的内在矛盾和困难选择。24 五、近代商人、钱会与乡村经济变迁 商人无疑是近代中国参与
17、经济活动最积极的一个群体,对近代商人与乡村经济变迁的关系进行研究,显然有其必要性。张静以山东潍县帮商人为例,分析了近代乡村商人阶层的崛起及其社会经济影响,近代潍县新式商人已不同于传统的基于血缘性宗族关系认同的旧式商人,他们已开始了向以地缘、行业为联系纽带的潍县帮商人群体的转化,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商人资本在地域上的拓展、行业上的渗透、区域内外商人群体的联合以及商人的兼业现象等。25刘强、刘正刚分析了清代粤商在山东的经济活动,对其给予了充分肯定。26陈炜独辟蹊径,对以往学界甚少涉及的近代商人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家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认为近代广西民族地区小农经济的变迁离不开活跃的商人和民间自由贸9易
18、。商人利用资金和技术产业的双重优势,深入民族地区开发当地经济,引发了少数民族家庭经济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演变,少数民族地区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27对商人在近代中国乡村的作用,学界多持肯定的观点。 钱庄、钱会在近代乡村经济中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近年来学人撰文对此进行了一定阐述。刘克祥认为鸦片战争前,农村钱庄依稀出现,鸦片战争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农村钱庄业全面形成,迅速壮大,1921-1931 年间达于高峰。20 世纪 30 年代,由于东北沦陷、银行势力不断向农村扩张和币制改革全面推行并最终完成,农村钱庄失去生存空间,急剧衰落。28胡中生根据会书资料探讨了徽州钱会的类型与基础、生存状况以及对徽州社
19、会的影响,认为钱会是乡村社会中一种集体性的互助行为;钱会也是事业经营者常用的融资手段,通过钱会的融资,可以扩大事业经营,扩大家族经济;宗族建设尤其是需要大额资金的祠堂建设往往也利用钱会来融资。29单强、昝金生撰文对传统金融组织“合会”在近代江南农村的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合会在近代江南农村发挥了积极作用:合会把农民手中分散、零星的资金会聚起来,供急需者集中使用,充当了农民的“公共基金” ;合会成为部分农民进行简单再生产的融资渠道;合会成为农村基层社会重要的经济互助组织。30 六、近代乡村农业、手工业发展 郭松义通过对清代山东、河南、直隶、山西、陕西、吉林、黑龙江等地农作物种植和生产情况的分析,并
20、与江南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与南方稻作区相比,北方旱作区的粮食亩产较低。31刘克祥分析了 1927101937 年各区域的农业生产与收成、产量,认为在此期间全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呈继续恶化态势,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收成不稳,土地产量起伏波动,但均低于“常年”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在下降,农业生产并没有重大发展。32传统粮食作物之外的其他作物的种植与生产也构成为近代乡村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严学熙对蚕桑生产与无锡近代农村经济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蚕桑生产是无锡近代社会经济演变过程中影响特别深远的产业部门之一,它增加了无锡农民的经济收入,活跃了农村经济,促进了粮食作物的稳定发展。33小田对竹笋、枇杷、
21、苜蓿等特种产品在近代江南的种植、生产、销售等进行了分析,指出在近代江南乡村,特种产品扩大了农民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34 近代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对周边地区的作物种植产生一定影响。成淑君考察了近代天津城市发展对周边地区经济作物种植的影响,并将其与整个河北以至华北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距离天津较近地区的经济作物占总播种而积的比例方面总体而言并不如整个河北地区的结论,认为这些地区陷入了发展机遇与农业生产条件相对恶劣制约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无奈境地。35王宝卿对明清以来美洲作物在山东的引种推广情况进行了考察,认为美洲作物的引种改变了北方的饮食结构,改善了食物短缺的压力,粮食产量得到提高,耕地面积增加,美洲作物的销售使中下层农民的生活处境得以改善,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占有的分散化。36 在近代乡村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固守传统种植品种和种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