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传媒视阈下中国文学史的解构与重构摘要:传媒视阈下的中国文学史面临被解构的理论与现实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新媒介环境中文学属性的多样化和文学价值的多元化。面对这种现实,文学研究需要引入传媒视野,借鉴传播学中的媒介形态理论重构中国文学史的写作。我们既要关注微观领域的具体文学传播现象,也要宏观概括文学活动中文学与媒介的整体互动规律,从互为主体的间性立场上辩证地解析文学与媒介的关系。文学发生史与媒介演变史是两条交错在一起的主线,一方面是媒介作为传播环境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另一方面是文学艺术传播反过来影响着媒介的形态和演变。当我们在这种互动的主线指引下观照文学活动时,需要重新归类、分析、
2、编排和阐释文学史上的作品、作者、读者、事件、资料、数据等,重新审视和评估各种文学传播现象、传播案例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及其在文学传播历史与理论研究框架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关键词:传播;媒介;中国文学史;解构;重构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6015907 作者简介:陈晓洁,女,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文学与艺术传播学博士(济南 250022) 。 文学发生史与媒介演变史是两条交错在一起的主线,从大的轮廓上看,一方面是媒介作为文学活动得以实现的载体和环境,深刻影响着文2学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另一方面是文学艺术的传播反过来影响着媒介的形态和演变。当
3、我们在这种交错的主线指引下观照文学活动时,文学史上的作品、作者、读者、事件、资料、数据等都将被重新归类、分析、编排和阐释。各种文学传播现象、传播案例的历史和学术价值也将被重新审视和评估,并确认其在文学传播历史与理论研究框架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将传媒视野引入文学史研究,有助于重新解读文学与社会、文化及思维的互动关系。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定历史阶段的传播技术和媒介形态构成文学活动的具体媒介环境,媒介环境的演变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这些改变也必然影响到文学活动。把中国文学史研究放在具体媒介环境中去分析,站在客观科学的立场看待文学与媒介的互动共生,坚守构建和谐健康的文学
4、传播环境的理想,对促进新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解构与重构的理论出发点 正如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当代史是人类自我认识在历史进程中的再现,而要把这种再现归结为历史本身,需要对当下的视点有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在传播媒介的视阈下重新审视文学发展史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我们立足于什么样的时代语境和视点,从什么样的立足点去看待文学的历史,或者说我们解构和重构的理论出发点是什么。 从文学的当下现实出发,我们的立足点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文学属性多样化 3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当下媒介环境中,文学属性的具体内涵已经发生变化,文学作为精英艺术的那些特征逐渐淡化,而作为文
5、化商品的那些特征正在逐渐彰显。我们要从多样化的属性特征去看待文学的历史。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去考察就能归纳出事物的不同属性。这说明事物是复杂的、生动的,正是这种复杂性才使世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之所以事物的不同属性在人类实践的价值尺度上被分别置于本体的地位,是因为事物本身的演化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我们考察事物属性的语境和前提。不论是事物自身发生变化,还是外部关系发生变化,都会导致事物的不同属性之间的更替和凸显。当前的媒介环境重构了文学的外部关系,赋予文学艺术新的文化身份,同时也迫使我们去思考文学本体发生的变化。 媒介的演变使文学的单一性特征转变为多样性特征,使“单调”的文学变成
6、“复调”的文学。长期以来,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中国的文学合乎逻辑地呼应着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需求,始终显现着意识形态属性。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精英艺术的一种,文学扮演着突破政治重围和历史重负的先锋角色,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不断探索新的文化身份。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学也逐步走向了市场化,原先的意识形态本位和精英艺术本位逐渐发生动摇,在市场无形之手的推动下,文学滑入文化产业的怀抱。 把文学视为一种文化产业,并非否定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精英艺术属性,而是调整了文学属性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变迁,文学的商品属4性从过去的边缘地位逐渐走上了前台,成为强势属性,而意识形态属性和精英艺术属性逐渐退居到后台
7、,这不是说它们消失了,相反,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在商业大潮的掩护下,在不同阶层、民族、国家和地域间扩散,如同无色无味的空气渗透到各种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的缝隙中,以一种更加消遁于无形的战术,成为某些文化和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扩张的武器。 把文学置于文化产业的本位上,是中国文学的自我调适,也是世界范围内文学变化的显在的方式,文学一旦进入产业化运作,必然导致创作、管理、发行、阅读等诸多传播环节的调整和改变,并进而把影响扩大至全社会。文学的产业化意味着文学成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过程,通过消费实现利润。资本和市场是产业的两大要素,文学产业化也就是文学成为资本,被市场化,文学资本通过文学
8、生产、流通、消费获得经济收益。文学的资本化不只是意味着经济资本的投入,还包含着文学资本的发掘、积累和运作。文学资本一般以文化资源的形式潜在着。 “一个国家越是拥有稀缺性的文化资源,便越能拥有更为强大的文化能力,并在产业化运作中转换为文化资本的相对优势。 ”文学一旦被历史车轮裹挟着进入市场,就必然要依循市场化运作的规律。于是,如何扩大文学的传播范围,推动市场和消费,以争取更大经济效益就成为文学产业化的预期目标。文学作为传统精英文化的光环褪去了,带着商业指环的文学放低了身段,在不同的媒介和场合下做着专职或兼职工作,以便在越来越汹涌的商业大潮冲击中争得立足之地。 文学属性的内涵所发生的变化提醒我们不
9、要以固化的一成不变的眼5光看待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要从多个角度,结合具体语境动态地、客观地看待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来的具体特性。 (二)文学价值多元化 其次需要明确的是,当下媒介环境中的文学价值出现多元化。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审美,都不再是文学主要的或者唯一的评判标准。因此,立足于当下传播环境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也要采取多元化的价值标准。 进入大众媒介时代以后,文学的市场形态得到前所未有的发育,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问题。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越来越取决于市场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虽然这并不是说文学的艺术价值标准丧失了,但是至少在评判文学作品价值时,市场价值成为重要评判标准之一。 文学作为精英文化的一个象征
10、就是文学史编写的“名著”传统,我们的文学史其实是名家、名著史,这种传统把文学的审美价值作为评判标准和目的,因而贬低了历史分析中的语境关系,减少了对文学演变过程中其他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考察。把审美特性与文学其他特性分离开的做法阻碍了对文学的非美学考察,而这些非美学因素尤其是传播媒介的变化有可能是形成或影响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 从当下的语境出发反思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我们更能感受到那种孤立的艺术或审美角度的局限性。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艺术审美是文学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和特性,但并非全部,除此之外,文学还是一种信息,一种商品,一种文化媒介,这些不同层
11、次的要素和特性共同构成文学这种社会现象的性质和形式,通过在不同的视角和框架中6建构起这些性质和形式因素的相互关系,文学的本质属性得到了不同层次的表述和展示。 文学理论并不是僵化的理论,文学理论的领域和视野经历过多次变化和扩展。 “当代西方文论在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研究作家转移到研究作品本身,第二次又从文本转移到研究读者和接受。 ”这两次转移体现了文学研究的关注点呈现出“作家文本读者”的逻辑顺序和历史轨迹。这个顺序和轨迹也构成了文学传播发展的基本历程,对应着文学传播活动中的几个要素:“传者信息受者” 。文学理论研究的路线从最初研究信息的发出者开始,然后转向信息本身,认
12、识到文学信息的文本是最重要的,之后又认识到文学接受者对信息传播效果的制约和影响。这个逻辑历程与传播学研究发展的逻辑顺序正好契合,而且也符合信息传播的基本范式和规律。 当我们站在文学与媒介双向互动的立场,依据多元化文学价值标准,在媒介环境演变的视野下观照文学史的时候,传统的文学史研究将面临被解构的压力。许多习以为常的结论,或者曾被忽视的见解和史实在新视野下显示出新的价值和意义。也许恰恰是这些曾经被忽视的线索和痕迹以某种方式构成了今天的文学,并且还会继续影响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扩展 从最近几年关于文学传播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中,我们能看出如下几个转变趋势:一是向传播学靠拢;二是
13、向媒介形态靠拢;三是向主体间性靠拢。向传播学靠拢表现在分析文学与媒介的视角和方法从传统的7政治经济学、文艺学、美学等向传播学理论,尤其是媒介研究理论转变。麦克卢汉等传播学者的媒介理论成为许多学者分析文学传播现象和规律的重要理论工具。向媒介形态靠拢表现在从泛泛而谈媒介对文学的影响,逐渐过渡到结合媒介的具体特征,从媒介形态的演变以及具体媒介类型出发,分析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向主体间性靠拢则体现在从单方面分析媒介对文学的威胁和冲击,转向比较客观地看待文学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视角中分析问题。 这些变化趋势正是文学研究主动拓展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的一种表现。传媒视阈下的文学研究需要积极地借鉴传
14、播学尤其是媒介形态理论,既要关注微观领域的具体文学传播现象,也要宏观概括文学活动中文学与媒介的整体互动规律,从互为主体的立场上辩证地解析文学与媒介的关系,为当下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性的思路和方法。 (一)引入媒介形态理论 文学传播活动首先是基于媒介的活动。如果离开具体媒介形态,文学也将不复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传播媒介的变化,才导致如今文学的社会角色和作用的转变。所以,从传媒视角分析文学活动时,我们首先要关注传播学领域中的媒介形态理论。 英国传播学者尼克史蒂文森在认识媒介文化一书中把西方关于媒介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批判的研究方法,探究媒介的
15、内容与意识形态、权力控制等因素的关系;第二种是象征和文化的方法,探究媒介的符号意义以及受众对符号的解读;第三种是研究媒介形8态的方法,考察媒介本身对我们共同视野的影响。前两种媒介研究方法都属于内容研究,媒介理论研究长期以来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媒介所承载的内容方面,正像英国传播学者大卫霍尔莫斯所说的那样: 除了少数几个理论家,比如麦克卢汉、德博尔,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包括鲍德里亚,媒介研究的主流领域很少关注媒介的形式和某一种具体的媒介,看起来图像的具体内容以及围绕图像进行的表述具有一种魔力,这种魔力掩盖了促使内容得以实现循环的特定传播模式。传播媒介的实际结构特性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相对来说很少受到重视。 这
16、种状况随着信息媒介的革新而发生了变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种转机,使我们能全面理解媒介所包含的综合维度,而不仅仅是作为附属于语言学的衍生品。互联网为媒介理论提供了恰如其分的视角,使其得以借助媒介来理解传播,理解传播媒介的社会意义。这种借助媒介来理解传播的方法把关注点放在媒介的形式上,以研究媒介本身为目的,考察媒介形态特点所构建的媒介环境对人以及社会、文化的总体影响。如今这种研究媒介形态的理论范式逐渐走向成熟独立,形成一个比较紧密的学术集群媒介环境学,成为与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并行的第三种传播学研究范式。 以伊尼斯、麦克卢汉、波斯曼、翁、莱文森、梅洛维茨等为代表的媒介环境学的立足点是“人” ,
17、认为媒介的形式特性构成社会传播环境,媒介自身的传播倾向影响了人类的思想和社会文化的样态。这个理论提示我们从媒介与人互动的“人文技术”视角考察各种媒介形态对人的心理、思维、感知等产生的影响以及媒介对人类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9力求为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提供一种反制力量,提醒人们对媒介的偏向和影响做好预先准备和防范,以维护传播环境的平衡。 媒介借助自身的特性塑造了特定的传播环境,在特定媒介环境中发生的文学活动自然受到这个环境的影响;同时,文学活动又会反作用于它所产生的媒介环境。在这种交互关系中,无论是作者与媒介、文本与媒介,还是读者与媒介的关系,都会对文学的历史面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往的文学史研
18、究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文学作品、作家、文学流派、艺术特色等方面,媒介曾经被认为是外在的物质载体,似乎是中立的、毫无价值倾向的,以至于长期被文学史研究所忽视。因此,积极地接触并且深刻分析西方的媒介形态理论,借鉴其理论观点和视角,对文学活动进行新的开掘和尝试,不仅是文学史研究充实学科内涵的需要,也是拓展学科发展前途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媒介的影响需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媒介会影响人的传播心理和行为;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媒介能够影响社会和文化的整体面貌和特征。所以,我们借助传媒视野考察文学活动时,既要关注微观领域的具体文学传播与接受行为,也要关注宏观的社会整体效
19、果。从现在的文学传播研究成果来看,关注微观领域的成果相对比较多一些。以“媒介”为主题词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能搜索到三千多篇与文学相关的文献,从论文数量来看,说明媒介因素已经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在这些文献中,大部分是从微观或者中观的角度论述某10种媒介对文学的影响,或者针对某一具体文学类型或者文学作品的媒介形式演变展开研究。宏观分析媒介形态与文学活动的关系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 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含义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前者强调的是媒介作为传播手段的属
20、性,后者强调的是媒介作为社会组织的属性。在文学传播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作为传播手段的具体媒介形式,还是作为社会组织的各类媒介传播机构,都在文学传播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影响文学传播活动中的各中介因素,影响着文学史的整体面貌。 我们无论是从传播手段的角度去理解媒介,还是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去理解媒介,都存在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相互协调问题。研究某一具体文学流派或文学作品的传播活动时,要同时关注特定历史时期和时代的传播媒介的总体特性以及这些媒介特性为社会、文化所提供的特定信息传播与解读的方式。因为任何媒介形式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都是对人的某些感官的扶持,同时也是对另外某些感官的遮蔽。这样就会影响人们的编码和解码行为,并进一步影响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艺术形态。 同样,当我们在传媒视野下力求宏观地解析文学活动与媒介、文学史与媒介的关系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过于空泛。西方的媒介形态理论着眼于考察媒介形态特性所塑造的媒介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宏观影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