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俗事象看《梧桐雨》的俗化倾向.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0420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民俗事象看《梧桐雨》的俗化倾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从民俗事象看《梧桐雨》的俗化倾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从民俗事象看《梧桐雨》的俗化倾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从民俗事象看《梧桐雨》的俗化倾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从民俗事象看《梧桐雨》的俗化倾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从民俗事象看梧桐雨的俗化倾向摘 要 从民俗事象上观照梧桐雨 ,剧中所涉五个民俗事象可以充分说明其选材上的俗化倾向。其“洗儿会” 、 “七夕乞巧”情节贴近普通民众的民俗节日活动,而剧中“爱情盟誓” 、 “信物定情” 、 “通奸”等情节模式,则上承唐传奇、宋话本、俗讲,中类元代其它杂剧,下续明清戏曲、小说,是后来俗文学中的固定情节模式。 关键词 梧桐雨 ;民俗事象;故事情节;俗化倾向 中图分类号 I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2)04-0057-06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白朴的杂剧代表作梧桐雨 ,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1,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 ,取自白居易长恨歌

2、“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全剧结构层次井然,诗意浓厚,以致后世学者对该剧的风格倾向于俗化还是诗化产生很多讨论。张石川在白朴的俗化倾向一文中,提到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在元曲的由来与白仁甫的梧桐雨1中论到元杂剧的俗的倾向,狩野先生认为其原因在于梧桐雨取材于颇具通俗情调的长恨歌 。张石川在此基础上指出, 梧桐雨不仅取材于长恨歌 ,而且取材于宋小说、金院本、元代诸宫调等多种通俗文学。但是接下来,文章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笔锋一转,提出:“梧桐雨是一部诗化的杂剧。无论从语言还是从意境的营造上,都体现出与传统的诗词文学更为接近2的特色,而所谓俗的倾向则应更多地体现在白朴的墙头马上这样的

3、作品上。 ”2这一观点颇让人存疑。笔者认为, 梧桐雨 “诗化”的曲辞并不能掩盖其作为杂剧的俗化本质, 梧桐雨的俗化来自于白朴高超的情节组材艺术。 梧桐雨之前,关涉李、杨故事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故事情节也异彩纷呈,仅杨太真外传中就出现了二十五个情节元素2。白朴在创作梧桐雨时择取“洗儿会” 、 “七夕乞巧” 、 “爱情盟誓” 、 “信物定情” 、 “通奸”等五个民俗事象,将李、杨、安三个主人公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推动剧情发展。白朴之所以选择这五个民俗事象,是因为他深谙于杂剧的情节艺术本质,他按照平民百姓所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民俗事象去设置情节,从而展示出梧桐雨作为杂剧的通俗之美。 王国维先生对戏曲的

4、定义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3“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的意义始全。 ”4可见,戏曲艺术的内核是一个故事,怎样表现这个故事,让故事触动人心才是戏曲所追求的,其它因素如言语、动作、歌唱、舞蹈等只是为“演一个故事”而服务的。而故事的核心元素是情节,因此,情节艺术才是戏曲之根本。 梧桐雨的俗化恰在于情节设置上对民俗的倚重。这种倚重突出地表现于它借助于五个民俗事象,完成了整个情节的建构。 一、洗儿会、七夕乞巧 梧桐雨剧中洗儿会和七夕乞巧,这两个节日的择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将杨贵妃与安禄山、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感情纠葛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激化了剧中人物之间的冲突。从受

5、众角度而言,3洗儿会与七夕乞巧的习俗已是当时平民百姓所熟知乐见的。 (一)以传奇目的再现洗儿会 洗儿之风开始盛行于唐代宫廷,并且上行下效。而最有传奇色彩也最具特殊性质的洗儿礼是杨贵妃给安禄山所办的“洗儿会” ,后人对其多持征信态度。 资治通鉴载曰:“甲辰,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赐衣服、宝器、酒撰甚厚。后三日,召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褪袱,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异之。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禄儿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尽欢而罢。 ”5这一故事在文人中影响较大,宋代出现了一些有关杨贵妃洗儿的诗句,如舒邦佐的读:“锦绷儿啼妃子笑,鸡头肉念禄山来。 ”6刘克庄的明

6、皇按乐图:“惜哉傍有锦绷儿,蹴破咸秦跳河陇。 ”7唐二妃相:“原来玉环子,别有锦绷儿。 ”8姚勉的题杨妃出浴图:“谁知迎洗锦绷儿,已在华清赐浴时。 ”9可见,许多文人对贵妃洗儿这一故事颇熟。 宋时,民间“洗儿会”已经作为一种习俗,为千家万户所接纳和遵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育子”条记载北宋都城东京一带民间盛行满月洗儿,此时洗儿程序复杂而有规范,有“围盆” 、 “搅盆” 、 “添盆” ,还有“落胎发”等程序10。甚至当时一些著名文人也按习俗操办“洗儿会” ,梅尧臣五十七岁时喜得贵子,当时一些著名文人和朝中大臣参加了其洗儿会,留下贺诗有欧阳修的洗儿歌11、范仲淹的次韵永叔贺圣俞洗儿12、富弼的次

7、韵永叔贺圣俞洗儿诗13等。梅尧臣为答谢诸友的洗儿贺诗,作依韵答永叔洗儿歌诗以答14。 4金元时期,洗儿会也颇受重视。 金史卷八本纪第八载:“辛未秋猎。十月癸巳,还都。庚戍,幸东宫,赐皇孙吾都补洗儿礼。 ”15记载金世宗因出宫秋猎,回宫后还特意为皇孙补洗儿礼。 金史卷七十五列传第十三载:“(泰和)二年,元妃李氏生皇子,满三月,章宗以玑(卢玑)老而康强,命以所策杖为洗儿礼物。 ”16可见金朝是“满三月”洗儿,大概为“百日洗儿会” 。金章宗为了祈愿皇子能够平安长寿,用老臣卢玑的拐杖作为洗儿之礼,可见洗儿的时间和洗儿的礼物因时代的演变和个人的想法而有所变化。到了同样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元代,洗儿会风俗依然

8、盛行。宋末元初诗人方回庆陆仁重举男四首 (其三)有:“升平重见上元天,箫鼓声中璧月圆。惟有高门更多喜,金盘分送洗儿钱。 ”17元末明初学者谢应芳过金陵明道书院访友人高孟立山长适遇秩满且有侧室洗儿之喜作诗贺之六韵18。由此可见, “洗儿会”自唐始而盛,经两宋,至少数民族统治的金元两朝,发展成为宫廷和民间的重要习俗。 白朴作为由金入元文人,对“洗儿会”习俗应该非常了解。杨贵妃给安禄山作“洗儿会”的故事在李、杨故事中是一件堪称引人注目的新奇事。因此,白朴既考虑到金元时期洗儿会盛行的风俗,又考虑到杂剧的民众性,选择杨贵妃为安禄山作“洗儿会”剧情,是有意识地以传奇之目的叙写这段传奇故事。 (二)以嫁接手

9、法演绎七夕乞巧 七夕,因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而广受人关注。七夕乞巧,这一习俗也因牛郎织女故事的流传而逐渐发展成民间的普遍节日。后世文人为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篇章,也因其而流传下来许多动人心魄的传5奇故事。 魏晋南北朝以来,因七夕乞巧的习俗,产生了大量的诗篇。民间也有乞巧歌流传:“乞手巧,乞容貌,乞心能,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19这一习俗发展到北宋,则显得繁华无比,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七夕”条20和罗烨醉翁谈录卷四“京城风俗记” “七月”条21中关于七夕的记述都非常详细,从中可以看出宋时七夕节的隆重,因七夕节所带来的市场繁荣场面与市民的购物狂潮丝毫不逊于中国传统的春节

10、和中秋节。 元代七夕节的隆盛场面也令人叹为观止。生活于金元之际的杜仁杰有套曲商调集贤宾北七夕: 暑才消大火即渐西,斗柄往坎宫移。一叶梧桐飘坠,万方秋意皆知。暮云闲聒聒蝉鸣,晚风轻点点萤飞。天阶夜凉清似水,鹊桥图高挂偏宜。金盆内种五生,琼楼上设筵席。 【集贤宾南】今宵两星相会期,正乞巧投机。沉李浮瓜肴馔美,把几个摩诃罗儿摆起。齐拜礼,端的是塑得来可嬉。 【凤鸾吟北】月色辉,夜将阑银汉低,斗穿针逞艳质。喜蛛儿奇,一丝丝往下垂,结罗成巧样势。酒斟着绿蚁,香焚着麝脐,引杯觞大家沉醉。樱桃妒水底红,葱指剖冰瓜脆,更胜似爱月夜眠迟。 【斗双鸡南】金钗坠、金钗坠玳瑁整齐,蟠桃宴、蟠桃宴众仙聚会。彩衣、彩衣轻

11、纱织翠,禁步摇绣带垂,但愿得同欢宴团圆到底。 【节节高北】玉葱纤细,粉腮娇腻。争妍斗巧,笑声举,欢天喜地。我则见管弦齐动,商音夷则。遥天外斗渐移,喜阴晴今宵七夕。 【耍鲍老南】团圈笑令心尽喜,食品愈稀奇。新摘的葡萄紫,旋剥的鸡头美,珍珠般嫩实。欢坐间夜凉人静已,6笑声接青霄内。风淅淅,雨霏霏,露湿了弓鞋底。纱笼罩仕女随,灯影下人扶起,尚留恋懒心回。 【四门子北】画堂深寂寂重门闭,照金荷红蜡辉。斗柄又横,月色又西,醉乡中不知更漏迟。士庶每安,烽燧又息,愿吾皇万岁。 【尾】人生愿得同欢会,把四季良辰须记,乞巧年年庆七夕22。 此套曲既对元代七夕节繁荣场面做了充分描绘,又展示了元代七夕节的特殊风俗,

12、如挂鹊桥图等。元代文人对七夕节也情有独钟,产生了许多与七夕节相关的诗词。在这些作品中,有七夕怀友的,如萨都剌的登乐陵台倚梧桐望月有怀南台李御史艺,七夕23;有感伤悼亡的,如华幼武的七夕薄阴悼亡有感24;有寄信问候的,如陆文圭的回俞亲家七夕问信25;有七夕宴乐的,如刘仁本的七夕宴会分韵得人字26;有文人因七夕节而向亲友征集诗歌的,如宋褧张仲容七夕来征诗就次韵以答27;还有借七夕贺新亲的,如谢应芳新亲贺七夕札子二首28。而且从元代诗人七夕题材诗歌中也可见元代七夕之习俗,如祈雨、曝书等。 宋元时期,作为俗文学之大宗,小说戏曲中有关七夕的记载也繁荣起来,有些甚至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元素,是其不可或缺的

13、一部分。因为民间七夕节的热闹繁荣为人间男女欢会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以此为背景,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如新编醉翁谈录乙集卷一有静女私通陈彦和的故事29, 绿窗新话卷上有杨生私通孙玉娘的故事等30。 白朴则另辟蹊径, 梧桐雨中关于杨贵妃七夕乞巧的叙写采取了张7冠李戴的表现手法,将元代的七夕节习俗嫁接到了唐宫中,使得杨贵妃七夕乞巧情节具有了元代的民俗风情,从而大大加强了其作为戏剧的现实性和通俗化特质。因为随着时代的流变,七夕节中的诸多习俗虽然大致相同,但是某些具体习俗却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宋代开始七夕节流行买卖“魔合罗” 。而元代七夕节最为典型的时代特征就是悬挂鹊桥图。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岁纪中云

14、:“宫庭宰辅、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亲眷、小姐、女流,作巧节会,称女孩儿节。 ”31梧桐雨中关于杨贵妃七夕乞巧的内容,就有典型的元代七夕节特征,剧中唐明皇唱词:“小小金盆种五生,供养着鹊桥会丹青帧,把一个米来大蜘蛛儿抱定。 ”这里提到了悬挂鹊桥图,而文献记载显示,唐宫中七夕乞巧并没有悬挂鹊桥图的习俗,可见白朴所描绘的七夕乞巧其实是元代民俗生活中的节日活动,而非唐代宫中的七夕乞巧。 其实,在元杂剧中七夕节也是一个非常通俗化、大众化的男女情感表达的媒介。如白朴墙头马上剧中嬷嬷问李千金:“你看上这穷酸饿醋甚么好?”李千金唱道:“却待要宴瑶池七夕会,

15、便银汉水两分开!委实这乌鹊桥边女,舍不的斗牛星畔客。 ”32武昌龄张天师中陈世英云:“既蒙仙子相许,小生怎敢负了此心?但仙子虽同织女,小生非比牵牛,怎么也要一年一会?做这般老远的期约也。 ”桂花仙子唱曰:“那七夕,会牛女佳期,你可也休卖弄。 ”33 二、爱情盟誓、信物定情 梧桐雨中择取唐明皇与杨贵妃于七夕之夜为爱情盟誓,寄钗钿8信物以定情的情节,不仅为了表达李、杨二人之真情,也充分说明了白朴在创作梧桐雨时的市民化取向。 (一)以真情遇挫打动人心爱情盟誓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关爱情盟誓的记载非常丰富而动人。 诗经王风大车有:“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34汉乐府民歌中的上邪通篇

16、以咒为诗,动人心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35敦煌曲子词集中一首【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非斗回南面。 休即未熊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36在主人公的眼中,爱情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共存,都是将宇宙之不可能以衬托主人公对爱情的真挚,对真情的坚守。 梧桐雨中设置李、杨二人在七夕之夜为爱情盟誓的情节也是非常打动人心的,通过爱情盟誓以表主人公情坚意长。而且,以皇帝与贵妃身份而作爱情盟誓,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将二人的角色下移,更接近普通百姓的心理,即尽管他们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和

17、贵妃,但是在爱情面前,他们也像市井男女一样,会为了爱情的忠贞而盟誓,这自然拉近了受众与剧情的心理距离。 在元杂剧中,为爱情盟誓,甚至赌咒发誓的作品非常多,如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周舍对赵盼儿的婚约产生了怀疑,赵盼儿赌咒发誓曰:“你若休了媳妇,我不嫁你呵,我着塘子里马踏杀,灯草打折臁儿骨。你逼我的赌这般重咒哩!”周舍听完赵盼儿的誓词之后就回家休了妻37。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张翠鸾怕9“崔秀才此一去,久后负了人也” ,崔甸士赌咒发誓以表决心曰:“小生若负了你呵,天不盖,地不载,日月不照临。 ”38 以上诸杂剧,均有为爱赌咒发誓的剧情,但是在海誓山盟之后,主人公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获得天长地久的大团圆式结

18、局。这种真情遇挫的剧情更能扣人心弦、打动人心。剧作家择取这类剧情除了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和调动观众的期待视野和观剧情绪外,对剧作家而言,还有利于激化戏剧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得剧情跌宕起伏、张弛有度。(二)以诚信受阻推动剧情信物定情 梧桐雨中李、杨二人通过“钗钿”信物定情这一情节,也是中国古代民俗事象中的一个典型。 说文云:“信者,诚也。 ”39即我们今天所讲的诚信。可见,所谓信物,不在于物的贵贱,而在于赠物之人的诚信。信物的种类丰富多彩,在中国文学史上,信物是抒情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但是,发展到元明清俗文学中,信物定情几乎成为关涉爱情的叙事文学中的固定情节模式,在一些小说戏剧中,它起到穿

19、针引线、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作用。而在这类故事发展中,作为信物定情的主人公,大多遭遇种种阻碍和磨难,从而形成了三类结局:第一类是因主人公坚守诚信,并且不屈不挠地同现实阻碍抗争,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第二类是主人公没有坚守,男人始乱终弃,或女人见异思迁;第三类是主人公虽然坚守诚信,但是由于外力阻碍所不可抗拒,最终相爱之人只能落得悲剧结局。 梧桐雨就属于第三类情况。 在中国文学作品记载中,定情信物的样式也多种多样。 诗经王10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40诗经郑风丘中有麻:“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治我佩玖。 ”41除了上述的瓜果、玉器作为定情信物,中国古代情人

20、间的定情信物五花八门、各有特色,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世说新语惑弱有“韩寿偷香”的故事42,唐传奇中也有许多情人间互赠定情信物的,如柳氏传 、 李章武传 、 霍小玉传 、 南柯太守传 、 莺莺传等43,所赠信物各不相同,如相思枕、扬州青铜镜、扇子、交颈鸳鸯绮、同心结、香囊等等。这些信物大多是人间珍品,名贵异常。而到宋元明清小说戏剧中,主人公的汗衫、裹肚、袜儿之类也被当做爱情信物,赠送给爱人。这些随带的贴身用品,不仅将赠送信物的范围普及化,而且也是社会风尚日趋俗化的表现。在宋元市井文化转型的浪潮中,普通人家男女之间为了表达爱情的真诚,以贴身俗物相赠,表达那种以“信”赠物,以真爱定情的寓意。元杂剧金钱记 、 玉镜台 、 对玉梳 、 鸳鸯被等,都是以信物作为杂剧之名,也是以信物贯穿全剧始终。 因此, 梧桐雨里设置李、杨二人信物定情的故事情节,是通俗文学发展到元代的时代必然选择。在白朴梧桐雨中,信物定情在通俗意义上所预示的美满结局同现实中悲惨结局作对比所形成的剧情张力,也为剧本蒙上了浓重的不可抗拒命运的悲剧色彩,从而使剧情更具震撼力。 三、民众接受中对婚外情的想象与心理补偿通奸 陶慕宁先生在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中曾论到:“对男女两性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