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年人精神需求看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0427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老年人精神需求看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老年人精神需求看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老年人精神需求看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老年人精神需求看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老年人精神需求看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从老年人精神需求看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摘 要】老年人目前作为我国数量日趋庞大的群体,其需求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工作压力繁重的当今时代,机构养老或多或少地成为了老年人为了减轻子女赡养压力的最终选择。通过对金华市某养老机构中部分老年人和工作人员的探访,发现机构养老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方面满足比较欠缺,就该方面浅析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的可能性和介入方法。 【关键词】老年人;精神需求;社会工作;养老机构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目前已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预测,2020 年,全国老年人口比重将增加到 11.8%。随着经济发展,我国通过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逐步转型,家庭规

2、模缩小使得核心家庭成为当今社会中主流家庭类型,随之而来的问题便出现了,那就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强大下的工作压力使得大量“421”家庭中的成年主体不堪重负,机构养老成为了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全面照顾的最佳选择。每个人都是一个身心需要达到统一的个体,老年人更是不例外。面对养老机构中日趋完善的老年生活照料配置建设,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相比之下就显得薄弱许多。如何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养老机构,了解老年人精神需求并帮助其解决问题,提高老年人精神需要的满足,实现老年人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成为了一个2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从物质保障到精神保障作为老年保障的新趋势。一说到老年保障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

3、是如何在经济上解决养老和物资筹备,考虑的是要如何筹集、发放、管理资金等物质层面,很少有人涉及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和精神保障。因此为了顺应老年保障发展趋势,可以通过开办老年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立老年精神保障机制等方法实现老年人精神保障。在老年保障新趋势的大背景下,机构养老也就更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在保障机构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广泛了解发现老年人存在哪些精神方面的需求,并寻求能够帮助其解决的具体方法。 家庭养老作为与机构养老并行的养老模式,需要通过对社区老年文化加强建设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社区老年文化建设,除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以外,应充分利用社区各种资源

4、,并提高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本社区老年人的特点,才能最终达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目的。通过政府支持、建立相应制度和建设相应设施的方式,虽然可以提高社区老年文化建设并且规律文化发展的路径,但是真正在实践起来也许就会发现,这些方式方法仅仅能把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问题解决在表面,并不能深入解决。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虽然目前在浙江省个别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在社区中置办了社会工作工作室,但是还是缺乏大量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来落实真正的社区工作,取而代之的往往会是一些政府机关人员调拨插空。而机构养老3则不同于家庭养老,在介入和实际操作的可能性上占有更大的优势。 二、案例描述 以本次调

5、查的金华市某老年人福利中心为例,该机构为本市老年人提供住养、休闲、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自费养老服务。主要功能有生活护理部和医疗护理部.生活护理部:分有 9 栋楼,共 1100 张床位,内设套间、双人间、三人间和五人间,配有空调、有线电视、电话、呼叫系统、太阳能热水器(24 小时供应热水) ,独立卫生间、淋浴房等生活设备,每栋楼均配有电梯。在一号楼还专设有文娱活动和康复设施,有电子阅览室、书刊阅览室、书画室、棋牌室、健身室、台球室、曲艺厅、歌咏厅、多功能厅、影视厅、舞蹈厅、茶吧等。医疗护理部:设有诊断、检验、治疗、观察室和护理床。中心内还另设有餐厅、洗衣房、购物超市等。平日里机构为老年人安排了

6、一些集体活动,歌唱比赛,朗读比赛等等,某次探访刚好遇上机构在举办歌唱比赛,报告厅式的多媒体活动室只有稀稀拉拉不到二十个老年人在合唱着耳熟能详的红歌,而且全部都是女性。旁边的棋牌室倒是异常热闹,几个麻将桌周围都坐满了老人,且多以男性为主。再走过旁边的健身室、台球室、舞蹈厅,里面都是空无一人,终于在书画室内发现有一位老奶奶在专心地练着毛笔字。通过交流,得知该老人系教师退休,因儿子工作繁忙无暇照料选择来此机构安享晚年。在后面几次走访养老机构时,笔者随机参观了剩余的几个活动室,在电脑室中帮助一位老爷爷解决了一些电脑问题并做了深入访谈。天气晴朗时,老人们大都会在院子里休息聊天。 三、案例分析 4(一)机

7、构负责人对社会工作的了解和认识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养老机构负责人对社会工作的了解程度及其能否正确认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的可能性。对于那些完全不了解社会工作的人而言,他们往往容易把社会工作者与护工、志愿者、义工甚至是居委会大妈联系到一起,认为社会工作者就是公益家,其实并不然。该机构的负责人对社会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希望在机构中引进社工人才,但是其认知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方面她认为社会工作者一定要具备心理咨询的技能,通过对老人进行心理咨询,才能专业地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相比较心理咨询而

8、言,个案工作显得不够专业和深入,无法达到期待的效果。另一方面就是她较为片面地认为社会工作者就是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希望通过社会工作的引进为老年人带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机构增添生气。首先,心理咨询更多地是归属于心理医学范畴,而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助人的三大方法之一,拿这两者作比较就是非常错误的。虽然它们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是就专业性而言,个案工作无论是在工作方法还是工作技巧方面都是十分成熟的。在开展小组工作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时,社会工作者往往会通过策划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有助于求助者成长的活动来达到助人目的,在活动中往往会启发求助者思考和情感表达,最终实现“自助” 。但是这中间的活

9、动也并不是信手拈来的,它们是环环相接、紧贴主题并且适合某一群有共同困惑的求助者的。 (二)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 5形象一点来说,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充其量就是“老年集体宿舍” ,根本没有配备或者有意识需要配备具有护理、老年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背景的员工。现在的养老机构中的服务人员,也就是护工大多数都是农村来的临时工或下岗女工,文化素质偏低。她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专业技能,只能对老年人从事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照料,如给老人打饭、喂饭、送水、清洁等。有时候甚至连老人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又何谈精神需求呢?在某次机构后勤负责人召开的全体护工大会上,反映出不少护工照顾老人不当的问题来,如看管不当导

10、致老人摔伤却隐瞒不报,对老人缺乏耐心恶语相向等等。机构的护工大多都是中年妇女,她们长期与负责看护的老人住在一起,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时间久了难免产生厌烦情绪,这可以理解。在与一名已经进入机构工作了四年的护工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她是在医疗护理区工作,负责看护五位老人。四年的时间,每一天的自由也就只有吃完晚饭的一个小时,她大都选择散步的方式来犒劳自己一天的工作。能够伺候老人的每天基本生活就已经很疲惫了,又怎么能细致地想去了解老人有什么精神需求呢?养老机构在这方面的空缺便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可能:通过分工,社工负责老人精神方面的满足,并且联系专业护理人员为机构护工开展培训,在帮助她们提高技能

11、的同时也改变了老人们单调乏味的养老生活。 四、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 (一)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一方面,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个案工作,可以在老人的精神支持上起到很大作用。社会工作者通过定期对老人进行走访,与老人6建立亲密关系,了解老人当前的迫切需求和对自己当前生活状态的评价,及时帮助老人疏导不良情绪和提升其自我认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对有相同或相近精神需求的老人定期开展活动,在带动老年人活动氛围的同时,培养老人们自己组织活动的能力,让他们自治,他们自我娱乐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发挥社会工作的桥梁作用,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有机结合。从某种角度来看,机构养老的封闭

12、性会造成老年人与外界社会的奋力,使他们丧失在社区中扮演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可以主动到社区寻求,动员社会资源,招募和运用志愿者来为机构的老人服务。 (二)针对老年人具体的精神需求 1. 情感需求。伴随着社会进步,家庭规模小型化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男女双方结合成家庭,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421”沉重生活压力,他们能给予父母的越来越少,越来越物质化。就走访的金华市某老年机构中,随机访谈的几位老年人所反馈的情况不容乐观:不敢奢望子女每个周抽出几次来看望自己,一个月能来个几次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子女好几个月不露面甚至一年不见踪影都已经习以为常。老人们在谈论到这个话题的时候眼神都是暗淡无光,

13、让人不禁感到一阵心酸。父母辛辛苦苦将孩子养大成人,年到古稀却得不到子女的陪伴,是多么让人痛心的事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乌鸦都懂得反哺报恩,何况是人呢?本身老人脱离开家庭生活,就应当得到更多的精神关怀,子女的忽视和冷淡带给年迈的父母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因衰老所带来的体力精力衰退,记忆力减退和健康状况恶7化所导致的心理变化并不能完全被子女理解,只有朝夕相伴的老伴才能懂得自己。在面对伴侣离世的现实中,老人内心既痛苦又孤单。社会工作者应当承担起老人的倾听者,倾听老人的故事,排解老人的苦闷,与老人简历亲密的信任关系。在安抚老人孤独寂寞情绪的同时,可以与老人的子女取得联系,把老人目前

14、的状况反馈给他们,并且经常提醒他们能够经常来看望老人,如果实在工作太忙碌,可以经常跟老人通通电话。当丧偶老人有再婚愿望时,社会工作者要表示充分的理解和鼓励,帮助老人得到子女的理解和认可。 2. 求知需求。也许在我们的印象中,老年人总是沉稳淡定的,谁也不曾想过年轻时的他们也是拼命奔波于这个社会中发光发热的积极分子。工作时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退休之后会由于一些生理或心理的原因不愿再拾起自己曾经的喜好。在与电脑室偶遇的老爷爷谈及电脑的使用,得知了老人们并不是不爱学,而是想学没有人教。面对其求知需求,小组工作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招募和邀请有自理能力并且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得老年人作为组成小组的组

15、长,由社会工作者辅助开展电脑学习班,书画班,手工制作班等等兴趣小组,丰富老人的养老生活,培养其学习和创造能力,实现其社会价值和认知自我存在的价值。 3. 娱乐需求与交际需求。老人的活动区域有一定的局限性,基本上对于同住一个屋檐下的老人会比较熟悉,最多会认识和交往一些居住地或者年龄相近的老人。除了通过开展各种学习小组来丰富老人的生活,促进他们之间彼此交流之外,把定期举办茶话会,教学交谊舞、健身操替代打牌、打麻将等活动,既能够帮助老人锻炼身体,娱乐生活,还能8促进他们彼此之间的了解。 五、结论与讨论 想要实现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并促进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当前我国发展并不够完善

16、的机构养老体系,不少养老机构甚至都不能在生理方面能够很好地照料老人,更难说满足其精神需求了。还需要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工作的认知程度,目前社工在我国发展刚刚起步,进展相当缓慢,高校培养社工专业重理论轻实践,就业压力导致大量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似乎又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社会工作方法真正在养老机构实施时,工作员对伦理准则的把握,对活动方案策划的合理性,对活动开展的准备是否充分,对活动场面的控制力,老人们参与的积极程度和配合程度都会影响整个活动的效果。只有在一切都准备充分的前提下,想要真正实现机构养老中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就不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 松岩.浙江省第一份关于养老医院的调查报告J.社会福利,2005 年第 4 期. 2 周绍斌.从物质保障到精神保障老年保障的新趋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7 期. 3 宋丹丹.从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看社区老年文化建设J.菏泽学院学报,2009 年第 31 卷第 1 期. 94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