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审视中国梦的内涵.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0436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审视中国梦的内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审视中国梦的内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审视中国梦的内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审视中国梦的内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审视中国梦的内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审视中国梦的内涵摘要:2012 年 11 月以来,习近平多次讲话提到中国梦,将中国梦具体内涵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分析中国梦内涵,可以全面领会该理论的价值与创新之处。中国梦对于国家和个人有着不同的指代内容。两个层面的中国梦既有高度一致性,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梦;内涵;视角;国家层面;个人层面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5-0075-05 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2013 年 3 月

2、17 日,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全面解释了中国梦的目标、内涵和实现条件。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已有较多学术成果对其进行了解读,但鲜见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及其之间的关系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解析的成果。本文采用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分析的方法,为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一、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审视中国梦内涵的意义 按照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国梦的内涵概括起来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那么该如何分析中国梦的内涵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中国梦又有哪2些创新之处呢? (一)中国梦的内涵涉及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

3、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定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3 年 3 月 17 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解释了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 月 28 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劳模代表座谈时指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劳动:“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5 月 4 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又提出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每个中国人的奋斗:“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

4、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从习近平以上关于中国梦的系列讲话可以看出,中国梦的内涵涉及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二)目前学术界研究中国梦采用的视角 首先是对中国梦内涵具有不同看法。 中国梦的多维愿景:民族复兴一文认为,民族复兴是中国梦的多维指向的共同愿景1。 中国梦 百姓梦提出:“民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2。 中国梦:社会主义共享梦一文认为, “中国梦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的共享之梦”3。 把握好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一文将中国梦的内涵定义为强国梦、复兴梦和幸福梦4。 3其次是分析中国梦

5、的内涵采用不同角度。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梦多维透视一文比较了中外、古今、集体个体三种模式下的中国梦5。 中国梦理想下的价值观解构与建构一文认为,中国梦的价值观建构应当采用“顶层与底层” 、 “理论与实际” 、 “国内与国际” 、 “思想政治与解决实际问题”四种维度6。 对中国梦的几点解析一文认为,中国梦的内涵存在着历史与现实、个人与集体、中国与世界三方面的统一7。中国梦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一文从时序、内容、主体、归属四个层面剖析中国梦的内涵8。 (三)采用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分析中国梦内涵的意义 中国梦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既提出了宏伟的奋斗目标,又结合了国家和个人的理想;既表达了国家的发展目标,又表达

6、了个人的心愿;既有国家层面的宏观设计,又贴近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采用国家和个人两个视角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解析中国梦的内涵,可以有效解读个人和国家两个层次的理想。国家梦想是由无数个人梦想组成的,是人民共同心愿的表达。国家梦想承载着个人的梦想,个人梦想又是国家梦想的具体体现。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的统一,既是奋斗目标上的统一,又是语言表达上的统一。这一理论自身蕴含着国家强大和个人幸福两个要素,两个要素通过两个视角先分后合地解读,更能贴近习近平讲话原意,更能深入发掘中国梦的内涵。 二、中国梦的国家层面内涵: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一)体现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对国家富强的渴望 面对近代以来各国列强入侵的

7、局面,无数仁人志士渴求中国富强。4他们感慨中国的贫弱。李鸿章发出了“千古变局”的慨叹。他说道:“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千古变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钧执政亦不知,岂甘视其沉胥耶?”9康有为也发出了中国危机四伏的感慨:“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10他们渴望变革中国的现状。严复对中国的传统提出了质疑, “吾民之智、德、力,经四千年之治化,虽至今日,其短日彰,不可为讳”11。梁启超提出变法才能图存,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阙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

8、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12。薛福成大胆提出学习西方:“今昔西人因中国圣人之制作而踵事增华,中国何尝不可因之?若怵他人我先,而不欲自形其短,是讳疾忌医也。若谓学步不易,而虑不能胜人,是因噎废食也。 ”13康有为目睹了西欧的强大,感叹到:“以彼德国仅比吾两省之力,数十年间能勃兴若此,况土地人民十余于德者乎!故中国而治机汽也,其变法致强,曾一反掌间而天下无敌也。 ”10他们提出了具体的救国策略。章士钊提出了“以农立国” , “凡所剿袭于工国泛滥不切之诸法,不论有形无形,姑且放弃,返本诸农,先安国本,而后于以拙胜巧之中,徐图悍御外侮之道,庶乎其可”14。胡适主张“文化救国” ,“中国的问题是她在多种

9、文化的冲突中如何调整的问题。中国现在的一切麻烦都可归咎于在将近六十年的文化冲突中未能实现这种调整”15。鲁迅主张“改变国民精神” ,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5运动了”16。然而,民族复兴一直难以实现,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民族复兴才真正开始。 (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复兴做出的不懈努力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集中于用革命手段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陈独秀提出要通过革命消除压迫:“要扫除这种不平、这种痛苦,只有被压迫的生产的劳动阶级自己造成新的强力,自己站在国家地位,利用政治、法律等机关,把那

10、压迫的资产阶级完全征服”17。李大钊撰文支持革命运动:“中国的革命运动,一天一天的扩大,欧洲的危机,一天一天的逼近这是不是中国革命的火星,已经迸入欧洲产业制度积载过重的地雷上,将要产生一个大爆发?那逼在眉睫的革命的历史事实可以证明。 ”18瞿秋白也认为革命时机已到:“欧战以后,全世界政治上、经济上、社会组织上的变动,一天紧似一天,中国人现在这种状况,如听其自然,能够赶得上人家吗?所以我要大声疾呼的提出来说, 革新的时机到了!”19从参与北伐到开辟革命根据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为创立新中国浴血奋战。毛泽东回顾革命历程时说:“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

11、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20 新中国的建立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可能,为我国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政治条件。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现代化浪潮下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只有在现代化进程中追赶世界强国才能实现民族复兴。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建设现代化6的中国,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鸦片战争至今,中国发展最快的阶段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实现了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跨越。 (三)契合了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 一是具有

12、有利于追梦的国际环境。我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1974 年,毛泽东提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的论断。1990 年,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21。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无论是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还是呼吁各方谈判解决争端,中国一直致力于国际秩序的和平与稳定,获得了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金融危机后的贸易壁垒、中国海外投资安全等问题的升级恶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发展。我们要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以免影响发展大局。一些国家害怕中国强大,企图利用一切机会打压中国的发

13、展。我们在国际上表达中国梦时,要强调中国的民族复兴是从衰落回到兴盛,而不是为了谋求世界霸主;是合作与共赢,而不是掠夺和殖民,以此获得更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具有有利于追梦的社会制度。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能为人民追梦创造平等机会。现代社会应当机会平等,每个人能够通过奋斗实现理想,不应当存在体制的障碍导致竞争的不平等。社会结构的阶层必须是开放的,社会底层群众可以通过个人努力逐步上升。社会内部充分的流7动性可以使人才、技术、资源、货币、市场等要素高效地组合在一起,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公平、合理、正义的社会制度建立之后,现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才能惠及全民,才能人人共建社会主义、人人共享社

14、会主义成果,社会内部才能充满活力并有序运转,才能形成总体稳定格局。 三、中国梦的个人层面内涵:人民幸福 (一)中国梦注重通过改善民生促进人民幸福 人的需要是人追求幸福的动力。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正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22恩格斯也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23我

15、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目前,我国在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方面仍有差距,食品安全问题、房价问题、就业问题、农村居民养老医疗问题都是社会难点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要坚持务实、科学、高效原则,不能脱离中国社会实际,照搬西方经验,盲目推崇西方模式。欧洲部分国家的高福利政策、美国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适合中国的办法。 8(二)中国梦注重创造现实条件促进人民幸福 首先,追逐梦想要有信心。普通人也可以有梦想,梦想来源于对幸福生活的渴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个人拼搏奋斗有了良好的社会

16、环境。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个人发展有了合理的竞争环境。不论是国家对创新的重视,还是民众对成功的渴望,都说明这个时代是追梦的时代和圆梦的时代。其次,追逐梦想要脚踏实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空谈理想,最终只能是空想;构建理论,最终要指导实践。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 ”梦想的实现必须依靠勤奋劳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再次,追逐梦想必须符合法律要求。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个人幸福的主观愿望与现实客观世界存在着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个人的自由发展不能影响他人的发展,个人追求梦想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 四、国家与个人两个层面中国梦之间的关系 中国梦本身蕴含着国家和个人

17、两个层面的梦想,既体现了国家强盛的愿望,又表达了个人的美好梦想。国家与个人两个层面中国梦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一)两个层面的中国梦有着高度一致性 中国梦既表达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国家心愿,又表达了“人民幸福”的个人追求,既是内容的高度统一,又是表达的高度一致。只有国家强大,个人的发展机会和成果才能得到保障;只有万千家庭幸福,中国梦才能落到实处。国家发展能使个人受益,个人成功又将推动国家发展。 (二)两个层面的中国梦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9国家层面的中国梦强调国家强大。中国梦指向国家层面质和量双重标准下的强大。国家强大不能仅是经济总量的强大,还应该包括政治模式、文化影响力的强大;不能仅是数量和

18、规模的庞大,还应该是质量和效率的优良。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结论。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文化的复兴都在探索中前行。中国的强大必须继续改革。低层次的重复建设、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低水平的科技含量、低效率的政府服务,都与中国梦的要求背道而驰。 个人层面的中国梦强调个人幸福。我国的意识形态曾经过于强调国家和理论的权威性,远离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中国梦的提出致力于消除普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冷漠态度,强调理论贴近民众生活实际。中国梦思想从普通人的生活入手,寻找属于每个人的中国梦,将中国梦的范围由国家扩展到个人。实实在在的幸福梦最能吸引群众,最能团结

19、群众。相对于过去的宏观理论宣传,这种融合个人需求的中国梦会为人民群众更加自觉接受。个人追求幸福成为中国梦的最好诠释,个人勤劳致富可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养老、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这些民生问题的解决既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又关系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质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黄艳,孙其昂.中国梦的多维愿景:民族复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 (10):10-12. 2 韩康.中国梦 百姓梦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 (5):1039. 3 孙力.中国梦:社会主义共享梦J.思想理论教育, 2013, (9):4-8. 4 桂理昕.把握好中

20、国梦的基本内涵N.广西日报, 2013-04-16(6). 5 孙来斌,刘近.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梦多维透视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 (10):13-17. 6 邵艳军.中国梦理想下的价值观解构与建构J.人民论坛,2013, (8):56-57. 7 李抒望.对中国梦的几点解析J.社科纵横,2013 (4):1-3. 8 朱松利.中国梦的认识论和实践论J.赤子,2013, (4):15. 9 李鸿章全集:卷六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3282. 10 康有为全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37. 11 严复集:第 1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4. 1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 1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8. 13 薛福成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82. 14 章士钊全集:第 4 卷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272. 15 胡适文集:第 11 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167. 16 鲁迅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439. 17 陈独秀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