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性逻各斯世界到感性逻各斯世界.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0439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理性逻各斯世界到感性逻各斯世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从理性逻各斯世界到感性逻各斯世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从理性逻各斯世界到感性逻各斯世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从理性逻各斯世界到感性逻各斯世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从理性逻各斯世界到感性逻各斯世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从理性逻各斯世界到感性逻各斯世界摘要:西方传统哲学的演进过程就是理性实体化和逻各斯本体化从而也就是理性逻各斯世界的构建过程。尽管理性逻各斯世界观念在规整世界秩序、推动知识进步以及给人类精神以终极关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却与人的真正生命世界发生矛盾,使丰富的生命内涵日益抽象化。马克思初步规定了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和现代西方许多哲学家一样谋求超越理性逻各斯世界观念。借助现象学理论资源,我们能够理解感性逻各斯世界是一个非对象性的、动态历史性的、境域多面性和层次性圆融统一的意义世界,更是一个在不断“移步换景”的过渡综合中,内在结构随之扭动变形,整合既往意义又生发新意义的世界。 关键词:理性世界;

2、感性世界;逻各斯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4-0073-07 哲学不断寻求对世界的理解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更合理地理解人。如果我们对人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从而导致人的现实生存困境,那一定是因为我们的哲学世界观念出现了偏差。纵观西方哲学史,尽管以“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则为基础,以寻求世界统一性、普遍性和超验性为基本特征的本体论哲学在构建世界秩序,给人类精神以终极关怀,催生科学思维方式以扩展人类知识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却使丰富的生命内涵日益抽象化,使鲜活的生命逐渐程式化和单向度发展。这种矛盾,2从本体论哲学的内在根据来看,就是理性逻各斯与人的现实生

3、命的矛盾,表现在世界观念上,就是理性逻各斯世界和人的真正生命世界的矛盾。既然这一矛盾已然造成了人的现实生存困境,那么超越理性逻各斯,赢获人的合理的生命世界就势所必然。这个合理的生命世界,就是在其中蕴育一切意义的感性逻各斯世界。 一、理性逻各斯世界的确立及其引发的问题 “拯救现象” ,亦即寻找能够合理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世界本原,是希腊人给自己提出的一项任务。当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并且把主宰火的燃烧与熄灭的内在尺度规定逻各斯时,他所理解的世界无疑是一个客观有秩序的世界。当他说“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 , “不听从我而听从这个逻各斯,就会说万物是一,就是智慧”时,他实际上把逻

4、各斯当做理性把握的对象,第一次向人们提出了区别于感觉经验的理性认识问题。尽管巴门尼德对世界本原的理解不同于赫拉克利特,但就他宣称“存在存在,它不能不存在”是真理之路,而“存在不存在,不存在必然存在”是意见之路,严格区别理性与感性而言,他继承了赫拉克利特探索世界本原的理性精神,同时又有了发展。这种发展既表现在他于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存在” ,也表现在他确立“能存在和能思维是同一的”原则并对“存在”的本性进行了论证,实现了从生成性的本原论到根据性的本体论的突破,而这一突破的实质意义在于为理性逻各斯世界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 “能思维和能存在是同一的” ,存在在人的理性中

5、现身,是为3人的理性所理解的,那么存在本身只能是理性的存在。显然,这里能指转化为所指,理性开始被实体化,世界被看做是一个理性的世界。尽管巴门尼德认为生灭变化的感觉世界是非存在,但事实上他却二重化了世界。第二,思维通过语言言说体现,因此和思维统一的存在也必然体现为语言言说。据海德格尔词源学考证,逻各斯的基本含义是“有所展示的话语” 。这样,尽管巴门尼德并没有触及逻各斯这一概念,我们还是可以认为,逻各斯既是巴门尼德体现思维的语言言说意义的逻各斯,也是他的和思维同一的存在的逻各斯。因为存在是理性的,所以把逻各斯的含义理解为“理性”也就顺理成章。第三,体现思维的语言言说是通过范畴、命题实现的,因此,一

6、方面,随着人思维能力的提高,借以思维的范畴和命题的不断丰富,语言言说意义的逻各斯就表现为日益完整的范畴和命题形式系统,另一方面,根据巴门尼德“能思维和能存在是同一的”原则,作为话语意义的逻各斯就转化为以范畴和命题框架体系为表现形式的存在本体。如此,逻各斯被本体化,真正存在的世界就成为理性逻各斯的世界。第四,随着范畴和命题的日益复杂多样,为了不致思维混乱,在思维活动中作为手段的范畴和判断逐步被研究,追求思维同一性、不矛盾性、确定性和一贯性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些思维规律也被发现和运用。这样,在主体思维方面,作为话语的逻各斯变成了今天人们称之为逻辑的东西,在本体方面,理性逻各斯世界就成为一个严

7、格遵循逻辑法则的绝对、普遍、必然和永恒的世界,而不合乎逻辑法则的世界则被看作荒谬、偶然甚至不存在的虚假世界。事实上,当巴门尼德说“存在存在,非存在不存在”并通过逻辑法则论证存在的特4性时,就已经表现了这种趋势。第五,巴门尼德论证存在特性及其成立的过程,在以后的哲学发展中就是人们如何通达理性逻各斯世界的过程。缺乏这个过程,则理性逻各斯世界不能成立。这样,对通达的可能性、逻辑起点、方式、途径等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就成为必然。因此,本体论和知识论是内在统一的,理性逻各斯世界本质上是以逻辑手段编织起来的知识体系。 当然,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与本体论并非完全是一回事,但以上分析表明他的存在论实际上已经蕴涵着传统

8、本体论的基本要素, “真正算得上本体论哲学的先驱” 。对哲学史稍作勾勒就能确证,本体论内在交织在一起的理性实体化和逻各斯本体化及其理性逻各斯世界的构建是逐渐变得完整和清晰的。 柏拉图坚执理念与事物分离,认为理念世界是可感世界的本质和根据。当前期“分有说”和“摹仿说”难以说明理念和事物关系时,他于晚期智者篇的通种论中,通过对存在、非存在、同一、差别、运动、静止这六种最普遍理念之间相互结合关系的讨论,试图以转折的方式解决理念与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和人们如何如通达理念世界的知识论问题。这实质上也等于说这六种最普遍的理念(这样理念就转化为范畴)之间逻辑关系,不再是以前等级式的世界,而是网状的逻辑结构的世

9、界。就追求知识以及通过知识论确证理性逻各斯世界而论,亚里士多德和巴门尼德、柏拉图可谓异曲同工。当他因为存在具有最高的普遍性而不能直接规定,并指出“范畴表示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意义” ,转而以存在的意义来解决存在问题时,他将对存在的理解变成了对囊括存在全部存在5方式的十大范畴逻辑关系的理解。这样,巴门尼德对存在的直接讨论历经柏拉图晚期对范畴之间关系的粗糙讨论,在他这里演变为更为自觉和完整的对范畴体系亦即世界逻辑结构的讨论,而他的讨论之所以更为自觉和完整是因为他的世界逻辑结构有着众所周知的逻辑学背景。尽管康德认为世界根本不可知,取消了构建大全的理性逻各斯世界的任何可能性,但他通过改造亚里士多德逻辑

10、学,以知性范畴为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论证人类知识成立从而确立有逻辑法则的现象界,实质上是以内在化的方式有条件地实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范畴是世界逻辑结构的设想。被恩格斯称之为现代世界亚里士多德的黑格尔当然不满意康德以知性思维的方式拒斥理性思维的矛盾,不满意康德知识论和本体论的撕裂,一句话,他不满意康德以内在化的方式有条件实现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他认为, “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自身” ,所以他的逻辑学所讨论的思想不仅是主观范围的事情,同时也是世界本身的规律和本质规定。他超越知性思维的地方在于,坚持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改造形式逻辑并发展出辩证逻辑,通过范畴内在矛盾自己扬弃自己的方

11、式,把人类认识史上产生的诸范畴融为一个流动的、恢弘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了理性逻各斯世界、认识论与逻辑学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最高理想。 我们不否认传统本体论哲学构建理性逻各斯世界观念在规整世界秩序,推动知识进步以及给人类精神以终极关怀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作用,但是,也不能不看到理性逻各斯世界观念所引发的问题。 第一,把理性逻各斯世界当做真实的世界,那么,理性逻各斯就必6然从本来的思维手段、工具变为决定人类一切活动包括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据和尺度,人们必然用它裁剪生活事实或者只把生活事实当做纯粹质料来填充理性逻各斯。经过理性逻各斯层层过滤、净化和还原,凡不能纳入逻各斯框架无法进行逻辑演绎的

12、东西,皆被视为毫无意义的东西而横加拒斥。这样,内蕴丰富的生命世界就成为一个坚硬干瘪的世界,鲜活的人就成为一个了苍白虚假的人。第二,理性逻各斯世界作为以逻辑手段编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催生了知识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尽管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我们人类的尊严,但康德早就指出,知识并不能解决我们伦理道德问题、情感问题、信仰问题。当我们唯知识马首是瞻, “玩知丧志” ,失却对生命姿态多向度展开的考量,失却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体验时,人性必将迷失在知识的丛林中,被知识这个疯狂的怪兽所控制和挤压。第三,理性逻各斯世界是建立在主客分立对象化思维方式基础上的,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主体无论在认识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能否

13、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通达客体,取决于人们对工具、策略、途径、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对这些中介手段和方法论策略的过分强调不仅疏离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理性在实践层面必然嬗变为通过精确计算功利以达到最有效目的的工具理性,而工具理性的膨胀,使得它最终变成了支配、控制人的力量。第四,理性逻各斯世界是一个普遍、必然、绝对的世界,排斥多样性、差异性、偶然性和可能性,这使得这个世界中的人首要的任务就是去认识必然和遵循必然。然而,这种情况下,不管人对必然的认识有多么多和深刻,未被认识的必然依然是无限的,人类的行为只是遵循他律原则而不是自律原则。换句话说,理性逻各斯7世界真理是一个与人真正的自由、尊严、权利和

14、价值毫无关系的东西。 二、感性世界的发现 于是,我们能够理解在黑格尔之后 19 世纪中期反对理性逻各斯主宰一切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产生了。叔本华把世界看做是相对于进行表象的人而言的表象世界。这样,真正理解表象世界是什么就意味着理解人是什么。他认为,如果抛开主客认识关系,不把人当对象,直接就人本身了解人,那就可以发现人最根本上是情感和欲望,即意志,理性和逻辑不过是意志的向导和工具。既然人在根本上是意志,那么对人而言和由人支撑的表象世界上必然是意志世界。尼采批评苏格拉底以降人们用理性压抑本能,用理性编织的知识体系束缚生命,强调“以本能冲动造反逻各斯” 。他认为, “哲学的迷雾,就在于不把逻辑和理

15、性范畴看成一种手段,用来使世界适应有用的目的,而认为可以在其中找到真理的标准” 。不同的是,尼采在概念命题等理性形式表达的世界背后发现的是一个积极的富于激情和创造力的酒神世界。正是在这个激荡奔腾、流转易形的生命世界中,生命实现自己为“超人” 。 显然,这些非理性主义哲学对于把人从异化了的理性逻各斯世界对人类生命的主宰和控制中解放出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哲学开始了走向属于人的、充满人性的感性世界的回归之旅。但问题是,非理性主义者完全站到另一个极端,把人的非理性精神放大为一种世界观念,在反对一种唯心主义的同时又陷入另一种唯心主义。这种唯心主义对生命任性、冲动等非逻辑方面的过分夸大,不仅没有真

16、正直面人类生存实事本身,不利于呵护人类生命本身,而且最终难逃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8的陷阱。 其实,早在康德哲学中,我们就能看到对包括非理性主义在内的唯心主义把世界完全理解为精神世界,把人当做凌空蹈虚的存在的批判。他指出, “感性世界无非是现象的总和” ,而现象是指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在我们心灵中引起的知觉或表象。这个感性世界之所以不是混乱的知觉流,是因为它成立之时就是我们借助于自身先天的范畴形式把杂乱的知觉和表象连接以形成人类知识之时。所以康德说:“感性世界不过是按照普遍法则把现象连结起来的一种连锁,因此它本身并没有自在性,它并不是自在之物本身” 。就其形式看,感性世界是“先验逻辑”、 “

17、先验自我”的;就其经验内容来说,感性世界又是“实事” 、 “材料”的。总之,这是逻辑下降到实事材料中,材料上升到逻辑中,在二者既相互限制、制约又相互结合中建构的一个有条件的感性世界。 康德在哲学史上最先对感性世界所做的这些哲学解释,对我们追寻真正的生命感性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因为经验材料的存在而拒斥了唯心主义者把世界当做纯粹主观精神的世界;当他认为自在之物不可知,仅仅是个“纯粹理智存在体”时,实际上等于否定了传统本体论建立的理性逻各斯世界;进一步,尽管康德承认感性世界有其经验的内容,但他终归把这个有条件的感性世界理解为“先验统觉”的世界,而非在人之外的自在之物的世界。这样,尽管费尔巴哈竭力反

18、对黑格尔理性神秘论对世界的逻辑架构,也认为世界是一个感性的世界,指出, “具有现实性的现实事物或作为现实的东西的现实事物,乃是感性事物。真理性,现实性,感性的意义是相同的” , “存在是从自身、通过自身而来的9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存在的根据在它自身中,因为只有存在才是感性、理性、必然性、真理,简言之,存在是一切的一切” ,但他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事实上回到了康德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那里。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世界,但他“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所谓“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

19、实践去理解”是指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意义,认为感性世界是通过人的活动而对人生成的,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 ,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所谓“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是指,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对人生成的感性世界是为人所创造、所诠释,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意志和价值追求的充满人性的世界。从马克思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自在世界,而是从人出发理解感性世界这点上,马克思和康德有着表面上的相似。但是,一方面,康德之所以要严格区分感性世界和自在之物世界,是因为他想在感性世界范围之内论证人类知识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康德谋求逻辑与材料结合的感性世界中,人先天具有的知性逻各斯依然起着根本作用。所以,当马克思在

20、有限地肯定唯心主义看到人的能动性的积极方面,又批评唯心主义抽象地夸大了人的能动性时,实际上也包含着对康德先验唯心主义的批评。因为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所以马克思抓住人的感性活动作为人和自在世界之间双向对象化作用的中介,就找到了超越以往一切世界观念的理论支点,就成为理解整个现存感性世界最深刻的基础。 海德格尔断言, “随着这一由马10克思完成了的对形而上学的颠倒,哲学达到了最极端的可能性” 。毋庸置疑,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初步揭示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如何进展为生存活动境遇中非对象化的思维方式,传统哲学内在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此岸与彼岸、形式与质料

21、、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坚硬的二元分立开始被打破和融通;由知识的追求如何转化为对感性活动中意义动态发生的领会;人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把自己锻造成为人,如何拥有真正属于人的感性世界;这个感性世界内在又是如何拥有属于自己的逻各斯的。然而,哲学史的事实是,马克思出于变革社会的实践上的目的,仅仅规定了感性世界理论的基本原则,并把这一原则作为自己“改造世界”的文化策略,而没有出于“解释世界”的兴趣在纯粹哲学之中全面地展开其理论细节。 但无论如何, “解释世界”是必要的。有研究者指出,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和现象学是内在相通、甚至“原则同构”的。因此,借鉴现象学资源阐明感性世界之中内在的逻各斯,将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三、对感性世界逻各斯的阐明 为什么对感性世界理论内涵的阐明就是对感性世界逻各斯的阐明?什么是感性世界的逻各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赖于我们对逻各斯的理解。针对哲学史上逻各斯一词多种含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抗争的现象,海德格尔说:“事实上,这只是假象。只要我们的阐释不能就其本来内涵适当把握逻各斯的基本含义,这种假象就会持续下去” 。前面指出,海德格尔从词源学上考证逻各斯的基本含义是“有所展示的话语” ,它能把言谈时“话题”所及的东西公开出来。赫拉克利特正是着眼于言说所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