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整体性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0441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整体性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整体性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整体性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整体性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整体性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整体性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摘要:整体性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理论集中体现着整体性精神,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离开整体性精神,孤立理解、执行“生产力标准” ,是导致发展观错误并导致发展中出现问题的重要认识论根源;遵循科学发展观更高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整体性精神,全面理解与执行“生产力标准” ,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精神;生产力标准;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A81/B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3)03-0026-06 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

2、年,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辉煌篇章。同时,正如胡锦涛指出的那样:我们在“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2加强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

3、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1 上述困难和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中国生产力运动发展的主要引导者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人,与中国生产力运动发展的主要组织者一一各类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负责人,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精神要求,片面理解与执行中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判断政策措施成败得失的“生产力标准” ,致使发展观严重失误。因此,要克服上述困难、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精神,消除错误的发展观,全面理解与执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 ,树立科学发展观。 一、整体性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

4、法论中,有一方面的重要内容,就是“整体性精神” 。 1845 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鲜明地揭示了新世界观与旧世界观的一个根本区别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区别:旧世界观“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2;而新世界观不但用整体性的观点看待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且用整体性的观点看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通过“改变世界” 、 “改变人本身”的实践来实现社会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也是马克思主

5、义看待3生态文明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1878 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总结人类几千年来思维方式发展的规律时概括说:古典时代那原始的、素朴的世界观之所以“实质上是正确的” ,就因为它“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 ;而近代的思维方式虽然一方面有了巨大进步(认识了总画面的细节) ,但另一方面,却出现了退步“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 ;再往后,更为高级的辩证思维方式,又占了上风,因为“现代唯物主义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新近的进步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要求,要它们弄清它们自己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 ;“因此,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

6、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3。恩格斯的分析说明:整体性精神,确实是辩证思维方式的基本精神。 在对马克思理论的研究上独树一帜的卢卡奇也敏锐地指出:马克思理论的实质,是“总体性的辩证法”“总体性范畴,整体对于各个部分的全面、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地改造成一门全新的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4。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精神对我们看待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待前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克服这些困难、解决这些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集中体现着整

7、体性精神 4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精神,集中体现在其生产力理论中,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各要素的整体统一上揭示了生产力的系统构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作了如下概括:“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5据此,我们可以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概括如下: (1)活劳动生产力(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马克思曾称“人本身”为“主要生产力”6,并指出“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 ;(2)物化劳动生产力(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马克思曾称之为“制造出来的生产力”7;并

8、指出:“应用机器,不仅仅是使与单独个人的劳动不同的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发挥作用,而且把单纯的自然力如水、风、蒸汽、电等变成社会劳动的力量。 ” (3)科学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8,恩格斯称之为“科学所发现的力” 。马克思还强调:“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 (4)生产中的社会力(实现分工协作、形成产业结构等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所产生的生产能力,马克思曾称之为“集体力”“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9) ; 5(5)生产中的自然力(马克思称之为“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

9、自然生产率”10。 第二,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整体统一上揭示了生产力的实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研究生产力,并不是为了直接改进工艺技术,而是要揭示生产力的运动发展对人类社会、对人本身的发展的特殊意义。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从不孤立地考察生产力(马克思认为将生产力作为独立系统来研究是工艺学的任务) ,而总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整体统一上去揭示生产力的实质和规律。而他们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关系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各个经济时代生产的动机与目的。 生产动机与目的的作用是巨大的。约瑟夫?熊彼特曾说:“经济人在生产时所追求的目的,给生产的方法和数量打下了它的清楚的烙印。它必然会在给定的资料和客观的需要

10、的结构内决定着生产什么和为什么生产。 ”11而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深刻地指出:生产动机与目的,由生产关系所决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中,对生产力的掌握者即资本家而言, “最大限度地增殖他的资本就是他的动机”12;“作为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者,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生产力” 。但是,一方面,资本对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是要设置界限的, “这种界限是和资本要无限度地扩大劳动和价值创造的趋势相矛盾的所以资本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 ;另一方面, “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就其一般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而言,在我看来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13。怎样“招致6

11、灾难”呢?一是反人道一一使“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二是反自然“异化劳动”造成“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 。 相反,只有在以“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的发展才会成为手段,才“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 第三,从人、自然、社会的整体统一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源泉与制约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14。然而, “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

12、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人、自然、社会,形成复杂的辩证统一关系,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 首先是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一“人与自然的斗争促进其生产力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 。这种“斗争” ,就是人改造自然、也改造人本身的“劳动”过程。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在人与自然的“斗争”即生产劳动中,人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人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马克思恩格斯将这种提高视作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并强调:“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发展起来以后, “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

13、”15。马7克思还指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 ” 同时存在着的,是人的集合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然条件的丰饶度往往随着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降低。 ”。抽象而论,科技进步本来应该导致自然条件的丰饶度提高的。然而,一旦导入“社会条件” , “自然条件的丰饶度”就既有可能提高,也有可能降低了。这在当今时代特别显著。西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出:现代科学技术被以资本主义方式利用,成为自然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使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达到了最尖锐的程度。16只有改变这种“社会条件” ,创造共产主义的社会

14、条件,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集中地蕴涵着整体性的精神。我们只有树立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才能把握具有整体性的生产力理论,进而整体地推进生产力的发展。相反,如果离开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孤立、片面地去看待生产力理论,去发展生产力,就会导致发展观的失误,进而或导致生产力的畸形发展,或导致生产力发展的严重挫折。 三、离开整体性精神理解、执行“生产力标准”是导致发展观失误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不久,邓小平就提出了著名的“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17我们遵循这一重

15、要方针来搞社会主义,8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非凡成绩。然而,由于客观上我国发展与改革必须经历一个非均衡推进阶段,主观上由于一段时间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精神的研究和宣传,致使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干部离开整体性精神去看待“生产力标准” ,形成了错误的发展观。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将生产力标准自身的各个要素割裂开来,片面地看待生产力标准。 如前所述,由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引出来的“生产力标准” ,应该是包括劳动者素质与能力发展、经济增长、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优化等内容的指标体系。可是,我们一些人却片面地将生产力标准等同于经济增长的指标,于是,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结构

16、优化、福利增加、环境改善等,都被忽略了。于是,出现了较严重的“GDP 挂帅”这种错误的发展观。等量的投入到城市、发达地区、经济领域、建设领域,当然会比放到农村、落后地区、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环保领域的 GDP产出高。于是,在一些地方, “生产力发展”应有之义的农村(以及农业和农民)发展、落后地区发展、与经济相对应的“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等,就都被忽略了。这样,客观上就激化了我国早已存在的城市与农村之间、各个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也就更难以避免。 第二,将生产力标准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其他标准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生产力标准。 除生产

17、力标准外,邓小平还讲过包含着生产力标准的“三个有利于”9标准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8,作为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而综合国力,就还包括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动员力,这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狭义)社会文明建设的结果;还包括了国家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这是自然禀赋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的结果。一旦将生产力标准与“三个有利于”标准割裂开来,就会形成错误的发展观,不但将“发展”应有之义的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狭义)社会发展等,而且将“发展”应有之义的生态环境优化,都排除在“发展”之外,不但出现物质文明建设“一手硬”

18、 、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 ,而且出现经济建设“一手硬” 、环境建设“一手软” ,从而既导致较严重的社会“污染”局部的“道德滑坡”和腐败现象,也导致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第三,将生产力标准的全局性与局部性割裂开来,零碎地看待生产力标准。 各企业、各行业、各地区都有其生产力标准,但这些局部的“小道理”都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标准这全局的“大道理”的组成部分。生产力标准的全局性,除表现在空间上外,也表现在时间上生产力发展的完整周期。可是我们一些人将生产力标准空间上的局部与整体割裂开来,只重局部,忽视整体,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等等。于是有严重的重复建设、恶性

19、竞争,有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发展失控等等。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国民经济大起大落。一些人还将生产力标准时间上的局部与整体割裂开来,只重10当前、不顾长远,只重速度、忽视质量,只重增长、不顾环境,于是有“新官上任三把火” ,下高指标、铺大摊子等等。结果,必然是“吃祖宗饭、砸子孙碗” ,一时发展,一代污染。 第四,将生产力标准的工具理性要求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价值理性要求割裂开来,盲目地看待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具有自发的工具理性要求,即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其自觉化,形成以物(利润)为本、以人为手段的价值理性。邓小平与我们党提出的生产力标准,肯定地既有工具理性的要求,即要

20、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但更有既基于其上、又超越其上的价值理性要求邓小平的“人民标准”:“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 ”19也就是说,要自觉地让投入产出关系服从于、服务于人民的幸福和人的发展。可是,我们一些人将生产力标准的工具理性要求与价值理性要求割裂开来,盲目地看待生产力标准,一“叶”障目,不见人民。这种盲目性在层层递进。其一,是被等同于经济增长的片面“生产力标准”这一“叶”所障目,为发展而发展。所谓“发展代价论”就是其典型代表。其二,是被利润、金钱这一“叶”所障目,金钱至上、利润至上,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尊严、人的发展、甚至人的生命,统统受到漠视。其三,是被“我”字这一“叶”所障目,将人民作为其创造发展成绩的工具,而不是将发展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途径。于是,有的贪大求洋、劳民伤财,大搞“政绩工程” ;有的心浮气躁、做表面文章,大搞“形象工程” ;有的甚至欺上瞒下,编造“GDP 神话” ,制造虚假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