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群经注疏看孔子家语伪书公案之缘起内容提要群经之疏中既记载了马昭等对孔子家语的质疑初声,也反映了唐宋学者对此歧见迭出,故渺不为定论。由于马昭为郑学之徒,所以他的指控涉及到经学史上的“郑、王之争” ,这是家语案涉及到的第一个学术公案。 关键词孔子家语王肃郑玄张融马昭 中图分类号G2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3-0087-14 孔子家语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门弟子言行的书。今传王肃注孔子家语一书,据王序称,得自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为其家先人之书;所附后序则谓为孔安国所“撰集” 。然王肃同时郑学之徒马昭指称该书为“肃所增加” ,由此渐滋疑议,宋王
2、柏以是书为王肃伪托于孔安国而作,至清儒范家相家语证伪 、孙志祖家语疏证诸家书出, 家语王肃伪书说浸成定论,疑伪成风,乃至于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之辑撰,本为今本辩护的,也被误认为辨伪之作了。近人则承清人之说而加以推演,如屈万里等本崔述说以为家语为王肃弟子伪作。又有学者如丁晏据家语?后序 ,以为古文尚书经传、 论语孔注 、 孝经传 、 孔丛子连家语五书均为王肃“一手”所伪。于是,对王肃个人与孔子家语此书之疑伪程度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王肃是否伪造孔子家语 ,是中国学术史上牵连2极为深广的著名公案。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一批与家语内容有关的战国西汉时代竹简木牍的面世、敦煌写本孔子家语的公布,
3、为重审这一公案,提供了新的材料,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形成了新的研究热潮,出现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种倾向性的意见:一派可谓今本家语可信说;另一派则可谓重证家语伪书说。两派都利用了新出土材料,基本上均通过将出土简帛古书与家语相关内容加以比勘等方法,但是大家对家语一书的时代和性质问题的认识仍存在尖锐的分歧,有的分歧深刻地关涉到对 20 世纪疑古思潮的认识与评价。在这种疑者自疑信者自信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应该另辟蹊径,从公案学的角度,对学术史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解剖事实上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公案群,对王肃伪造家语说之来龙去脉作一个彻底的侦查与断案。 基于相关史实的梳理,我们认为, 家语伪书案至
4、少与中国学术史上的四个公案有难解难分的关系。其一,群经之疏中记载了马昭等的质疑初声,由于马昭为郑学之徒,所以他的指控涉及到经学史上的“郑(玄) 、王(肃)之争” ,这是家语案涉及到的第一个学术公案。其二,宋代的王柏远本唐颜师古汉书?艺文志注“非今所有家语 ”之说,发展出“古家语 ”“今家语 ”文本两分的看法,并提出了王肃托名于孔安国伪造家语说。其根源在于,王氏批驳朱子借证于家语校正中庸 ,从而为他提出将中庸分为二篇的创说扫清道路。这中庸分篇案,是家语案涉及到的第二个学术公案。其三,家语伪书案又由于伪古文尚书案而扩大与深化,愈演愈成为其3中的一个子命题。学者对家语的研究,普遍存在一种锻炼成狱之心
5、理趋向,产生了机械移植、推论过度、疏而不证、笼统混淆、牵强附会等等问题。其间所滋生的王肃伪造五书之说,又成为近代康有为刘歆遍伪群经说之造端,影响广远。这是家语案涉及到的第三个学术公案。其四,在家语本身的真伪以及由此而涉及到的家语与诸公案的关联上, “家语三序” (包括王肃的 “孔子家语解序 ”、以孔安国口吻所写的“孔安国后序 ”、载有孔衍奏书之后序 )的可靠与否,是一个关键。疑之者以为王肃遍伪群书的证据,信之者则可援以证成家语为孔安国“撰集”之说。所以, “家语三序”疑信之辨,可谓是家语案涉及到的第四个学术公案。 本文所讨论者,为整个孔子家语真伪公案之缘起,即关系到经学史上“郑、王之争”的第一
6、个学术公案。 最早著录孔子家语的是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论语类:“孔子家语二十七卷。 ”唐颜师注曰:“非今所有家语 。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沈钦韩曰:隋志 二十一卷,王肃解。 有孔安国后序 ,即出肃手。并私定家语以难郑学。 (晋代为郑学者马昭、张融并不之信。张融云:春秋 【巍按:通典此后有“鲁”字,疑脱】迎夫人,四时通用。 家语限以冬,不符春秋 ,非孔子之言也。参见唐杜佑撰:通典 (全 5 册)卷第 59,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徐庭云、谢方点校,中华书局,1988 年,第 2 册第 1677 页。又同母异父之昆弟死, 家语孔子以为从于继父而服。马昭云:异父昆弟,恩系于母,不于继父。参见南朝宋庾
7、蔚之引马昭说,唐杜佑撰:通典 (全45 册)卷第 91,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徐庭云、谢方点校,第 3 册第 2496 页。见通典 。 ) 王制疏 家语先儒以为肃之所作,未足可信。 按:肃惟取婚姻、丧祭、郊?、庙祧与郑不同者,羼入家语以矫诬圣人,其它固已有之,未可竟谓肃所造也。 ”王先谦:汉书补注(全 2 册)第 30 卷,中华书局,据清光绪二十六年虚受堂刊本影印,1983 年,上册第 875 页,上栏。 这段扼要的注解透露了丰富的信息,昭示了家语传流的历史性变迁。汉代始著录之家语 ,到了唐朝,不仅卷数有变,本子亦成了问题,而今人称为“王肃注”的,原名“王肃解” 。当然,我们在此要探究的更是
8、家语伪书说之缘起。且不论沈钦韩本人关于家语的见解,虽远本于“先儒”的看法,却已颇为不同。但他指出,以家语 “为肃之所作,未足可信”之成见,实渊源于以马昭、张融为代表的“郑学”之徒。换言之, 家语伪书说之初始形态,乃为经学史上“郑学”与反“郑学”争议的产物。这可以作为我们讨论的基础。 一、张融不信家语之真相 我们先来看沈钦韩所谓“晋代为郑学者张融并不之信”一事。与马昭的看法如此得势一样,张融诸说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因为政书之要籍通典引之,更在于士子必读的群经之疏已郑重述之。 通典盖本于贾疏,贾疏并先备录王肃之言,可见张说之所针对。 周礼?地官?媒氏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 ”(郑注:中春,阴
9、阳交,以成昏礼,顺天时也。 ) 周礼注疏卷十四,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全 2 册) ,中华书局,1980 年,上册第 733 页中栏。为便观览,本文凡5涉十三经注疏经注连引之处,均用括号表示注文内容。下文不复再加说明,读者鉴之。 贾疏及玉烛宝典引王肃圣证论云:正如孙诒让所说:“贾疏所载,贸乱失次,复多脱误。今依玉烛宝典 、 通典及臧琳所校补正。 ”本文所引圣证论及下文“张融评”皆据孙氏所校正之文。见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 (全 14 册)卷 26,王文锦、陈玉霞点校,中华书局,1987 年,第 4 册第 1040-1042 页。间有异议,随文出注。 吾幼为郑学之时,为谬言,寻其义,乃知古人皆以
10、秋冬。自马氏以来,乃因周官而有二月。 诗 “东门之杨,其叶?” , 毛传曰:“男女失时,不逮秋冬。 ”三星,参也,十月而见东方,时可以嫁娶。又三时务业,因向休息而合昏姻,万物闭藏于冬,而用生育之时,娶妻入室,长养之母,亦不失也。孙卿曰:“霜降逆女,冰泮杀止。 ”董仲舒曰:“圣人以男女阴阳,其道同类天道,向秋冬而阴气来,向春夏而阴气去。故古人霜降而逆女,冰泮而杀止。与阴俱近,与阳远也。 ”(巍按:董氏一段话,今传十三经注疏之周礼注疏全无) 诗曰:“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韩诗传亦曰:“古者霜降逆女,冰泮杀止,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为此验也。而玄云“归,使之来归于己,谓请期时。 ”来归之言,非请
11、期之名也。或曰亲迎用昏,而曰“旭日始旦” ,何用哉?诗以鸣雁之时纳采,以昏时而亲迎,而周官中春令会男女之无夫家者,于是时奔者不禁,则昏姻之期尽此月矣,故急【念】期会也。清黎庶昌辑:古逸丛书 (下)所收玉烛宝典卷 2,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 年,第 432 页,盖为孙君所本。该本“故急期会也” ,6岁时习俗资料汇编 (1)所收玉烛宝典卷 2,作“故念期会也” ,台湾:艺文印书馆据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前田家藏旧钞卷子本景印,1970年,第 88 页。似以作“念”为是, “念” “急”两字形近而讹。 孔子家语曰:“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业起,昏礼杀于此。 ”又曰:“冬合男女,春班爵位也
12、。 ” 王肃孔子家语解序关于王肃之序,诸本颇有异称,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下简称“四库本” )作“家语序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影印明覆宋刊本(以下简称“明覆宋本”)作“孔子家语序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附索引) (全 4 册) (2) ,中华书局,1958 年,第 1180-1181 页,据“毛晋重刻北宋本家语 ”录文称“孔子家语解序 ”,曹书杰主编:魏晋全书 (2)所收孔子家语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年,第376-377 页亦作“孔子家语解序 ”。巍按:序中有云:“斯皆圣人实事之论,而恐其将绝,故特为解,以贻好事之君子。
13、”又隋书?经籍志云:“孔子家语二十一卷,王肃解” ,故从严氏称“孔子家语解序 ”。云:“郑氏学行五十载矣,自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 ”孔子家语第 1 页,上栏。以下凡引家语 ,文字则均出于明覆宋本,恕不赘注。间有异本异文需要校正参考,随文说明。看来此言不虚,王肃之学术履历,确是有一段由“幼为郑学”而后翻然立异自树己学的曲折,与后来王阳明浸淫朱子学说、格竹而自悟的例子,相映成趣,堪有一比。此处关于古代婚嫁正时之礼的见解,正其例也。正如杜佑所概括7的:“按:郑玄嫁娶必以仲春之月;王肃以为秋冬嫁娶之时也,仲春期尽之时矣。 ”唐杜佑撰:
14、通典 (全 5 册)卷第 59,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徐庭云、谢方点校,第 2 册第 1676-1677 页。郑玄根据周官?媒氏立论,王肃则广征诗及毛传 、 荀子 、董仲舒、 韩诗传 、孔子家语之言为说。而张融在这个问题上从郑非王。 贾疏又引张融评云: 夏小正曰:“二月,绥多士女,交昏于仲春。 ”易?泰卦:“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郑说,六五爻辰在卯,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生育者嫁娶之贵,仲春之月,嫁娶男女之礼,福禄大吉。 易之咸卦 ,柔上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皆说男下女。 召南?草虫之诗,夫人待礼,随从在途,采鳖者以诗自兴。又云“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旧说云:士如归妻,我尚及冰未泮定
15、纳。其篇义云:嫁娶以春,阳气始生万物,嫁娶亦为生类,故管子篇?时令云“春以合男女” 。融谨按:春秋鲁逆夫人、嫁女,四时通用,无讥文。然则孔子制素王之法,以遗后世,男女以及时盛年为得,不限以日月。 家语限以冬,不附于春秋之正经,如是则非孔子之言。嫁娶也以仲春,著在诗 、 易 、夏小正之文,无仲春为期尽之言;又春秋三【四】时嫁娶, “三时嫁娶” , 周礼正义乙巳本、楚本诸版本同,孙氏保留了周礼注疏贾疏旧文,似不如臧琳所校“四时嫁娶”为顺,见前文有“春秋鲁逆夫人、嫁女,四时通用,无讥文。 ”可知。臧校见经义杂记卷8“王肃圣证论 ”条,清阮元、王先谦编:清经解、清经解续编(附索引) (全 13 册)
16、,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第82 册第 1468 页。何自违家语冬合男女穷天数之语也。 诗 、 易 、礼 、 传所载, 咸 、 泰 、 归妹之卦, 国风?行露 、 绸缪“有女怀春” 、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 “春日迟迟” 、 “乐与公子同归”之歌, 小雅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之叹,此春娶之证也。礼,诸侯越国娶女,仲春及冰未散请期,乃足容往反也。秋如期往,淫奔之女,不能待年,故设秋迎之期。 扌票有梅之诗,殷纣暴乱,娶失其盛时之年,习乱思治,故嘉文王能使男女得及其时。陈晋弃周礼,为国乱悲伤,故刺昏姻不及仲春。玄说云“嫁娶以仲春” ,既有群证,故孔晁曰:“有女怀春 ,
17、 毛传云:春不暇,待秋。 春日迟迟 、 女心伤悲 ,谓蚕事始起,感事而出。 蔽芾其樗 ,喻遇恶夫。 熠耀其羽 ,喻嫁娶之盛饰。 三星在隅 ,孟冬之月,参见东方,举正昏以刺时。 ”此虽用毛义,未若郑云“用仲春为正礼”为密也。是以诗云“匏有苦叶,济有深涉” ,笺云:“匏叶苦而渡处深,谓八月时。时阴阳交会,始可以为昏礼,纳采问名。 ”又云“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笺云:“归妻,使之来归于己,谓请期冰未散,正月中以前,二月可以为昏。 ”然则以二月为得其实,惟为有故者,得不用仲春。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全 14 册)卷 26,王文锦、陈玉霞点校,第 4 册第 1041-1042、1042 页。张融复历引
18、“诗 、 易 、 礼 、 传所载” “春娶之证”以驳王肃之说,主张“郑云用仲春为正礼”之论。其间的是非,并不是本文要讨论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 (全 14册)卷 26,王文锦、陈玉霞点校,第 4 册第 1043-1044 页。我们要探究的是,由此而牵涉到的张融对家语缘何而“不之信”的分问题以及9家语是否王肃伪造的总问题。 让我们从家语在论争双方所据文献中的地位说起。孙诒让云:“昏期之说,荀子以为始于霜降,终于季冬,毛公、韩太傅依以诂诗 ,董子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 , 易林?复之履 、 家人之损说并同,此王肃秋冬嫁娶之说所本。 家语?本命篇注又云:二月农事始起,会男女之无
19、夫家者,奔者不禁,期尽此月故也 。此又孔晁说所本。 ”孙氏所疏王肃所本,可谓密矣,然首自荀子以降,又举出孔晁以“仲春令会男女,奔者不禁”为“此昏期尽,不待备礼”之说所本“家语?本命篇注”王说,独不及家语正文,何哉?盖家语为王肃伪造之案,在晚清殆已成定局,故孙君亦以为不便涉及也。然在王肃、张融等争论之当初并无此疑窦,故王氏特举家语之典与周官相角,而张融亦不驳荀子、不驳董子、不驳毛传 、 韩传 ,而独驳家语 ,盖以为擒贼先擒王,非以为轻,实以为重也。此于争议双方为共识,所不必辩者。而张氏之“不之信”乃在于其以为家语所记“冬合男女”诸说,与孔子所定之诗 、 易 、 礼等经典所述不合,又与他所理解的“
20、春秋鲁逆夫人、嫁女,四时通用,无讥文。 ”之春秋大义“不符” ,故以为“非孔子之言” 。此等之“不信” ,乃因家语与个人心目中所选择(即“信” )之经义不合而不予采信。张融不采家语而从郑义的例子,又如周礼注疏卷十八云:“至魏明帝时,诏令王肃议六宗,取家语宰我问六宗,孔子曰所宗者六,埋少牢于大昭祭时,相近于坎坛祭寒暑,王宫祭日,夜明祭月,幽(?)宗祭星,雩(?)宗祭水旱。 (孙诒让校:汪云“?皆当作宗 ,王肃读祭10法如字,不得用郑义改作?也。 ”案:此疑贾氏习忆郑读辄书作?,而忘王与郑异读也。雪克辑校:孙诒让全集?十三经注疏校记 (全 2册) ,中华书局,2009 年,上册第 157 页。 )
21、 孔安国注尚书与此同。张融(许)评(阮校:惠校本“许”作“评” ,此误。 )从郑君,于义为允。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全 2 册) ,上册第 758 页,上栏。类如毛诗正义所谓“其纬候之书及春秋命历序言五帝传世之事,为毛说者,皆所不信。 ”之“不信” ,以及“其大戴礼 、 史记诸书,皆郑玄所不信”之“不信” 。 毛诗正义卷 17 之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全 2 册) ,上册第 528 页,中栏。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 ,儒者或不传。 (索隐:五帝德 、 帝系姓
22、皆大戴礼及孔子家语篇名。以二者皆非正经,故汉时儒者以为非圣人之言,故多不传学也。 ) ”前四史 (全四册) (1) ,中华书局缩印本,1997 年,汉司马迁撰、宋裴?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 1,第 16-17 页。究其极也,不过如司马贞所说,因其“非正经”故“以为非圣人之言”而不信。从张融的例子可见,所谓伪与非伪的一种原型即是信与不信,而其界限,全出于对经典的判教,即是否“孔子之言” ,后世所谓是否“孔氏之书” 。非因其为王肃之伪造而“不信” ,此断断然者也。试想,王肃明白历引荀子 、 毛传 、 董子、 韩传与家语并列,并非专据家语 ,亦非晦其所“窃” 。若王肃于其间上下其手,岂不是自彰其丑,何劳反对者来抓赃?乃后儒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