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宋太祖、宋太宗驭将策略看宋初社会的转型摘 要:在由战乱向和平稳定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宋太祖、太宗开始了驭将方针的转变,实现了从武人干政、军阀称雄的无序乱世逐渐向中央收拢大权、上下有序的文官治国的体制转变,改变了五代骄兵悍将叛上作乱的局面,完成了由乱到治的社会转型。 关键词:宋太祖;宋太宗;驭将策略;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129-02 宋太祖、宋太宗在北宋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中做了很大贡献。他们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推行方针政策,奠定了宋朝立国的基本范式,其中的一些制度、政策为宋朝后来的皇帝、士大夫奉为“祖宗家法”加
2、以贯彻执行。这既给宋政权的运行提供了机制保证,也给后来的国防安全产生了消极影响。关于宋代皇帝驭将策略与政策,一些学者也曾进行过讨论,笔者通过对北宋朝最初的两位皇帝在军事领域内驭将策略的比较,说明时代需要,社会的转型是北宋初期驭将策略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 一、二帝驭将策略的差异 宋太祖在五代投身于军阀部队,依靠战功完成了从士兵到元帅的华丽转身。在登上皇位后,精心谋划,指挥大将到处征战,力图恢复汉唐旧疆,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家。宋太宗是一位欲有所2作为的皇帝,但军事上抱负宏大而能力不足,他继位后处心积虑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皇帝宝座。宋太宗对军队将领要求是,绝对服从命令,确保王朝的统治稳
3、定。 1.宋太祖用将是信而不疑,任之以专;宋太宗在对将领的任用上,控制、防范大于信任。在北宋初期,在确立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后,派大将长期守边,待遇优厚,免其后顾之忧,让其自觉誓死效力。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被后世学者经常引用的一段话:“国初,并、益、广南各僭大号,荆湖、江表止通贡奉,西北二方皆未宾伏。太祖垂意将帅,分命汉超及进等控御西北,其家族在京师者,抚之甚厚;所部州县榷之利悉与之,资其回图贸易,免所过征税;许令召募骁勇以为爪牙,凡军中事悉听便宜处置;每来朝,必召对命坐,赐以饮食,锡赉殊异遣还。由是边臣皆富于财,得以养士用间,洞见蕃夷情状,时有寇钞,亦能先知预备,设伏掩击,多致克捷。故终太祖世无
4、西北之忧,诸叛以次削平,武功盖世。斯乃得壮士以守四方,推赤心置人腹中之所致也。 ”1(卷17,384)这是宋太祖这方面驭将的一个典型概括。另外在宋史 、 东都事略等中,有对宋太祖的类似的评价。 宋太宗在将领的任用上,首先是要求其循规蹈矩,绝对服从,不是看是否能征善战,独当一面。太宗曾对近臣道出了他的择将标准:“朕选擢将校,先取其循谨能御下者,勇武次之。若不自谨饬,则士卒不畏服,虽有一夫之勇,又何用也?”1(卷 25,573) 。这样的任将标准,必然使领兵将领形成唯唯诺诺、唯命是从的心态和处事态度。典型的例子如:潘美,潘美在太祖朝勇猛善战,取湖南,下广州,战功卓著,勇3于任责,深得太祖信赖;然而
5、到太宗时期,潘美在战场上的表现就大为逊色。在雍熙北征中,作为西路军主帅的潘美,面对监军王对杨业的攻击,不敢主持公道,进而在他们的威逼下,不敢坚持既定作战计划,放弃已有的决策,致使杨业之死。不能不说,潘美为将性格前勇后怯的转变,与太宗驭将方式的转变有莫大关系。 2.宋太祖敢于大胆放手,给前线将领根据战场形势变化而应对的临阵决策权,以便把握战机和根据战场需要迅速应对;宋太宗则实行“将从中御” ,命令将领按既定军事预案行事,极力加强对军队控制和派监军干预将领的临阵决策权。 宋太祖对统兵出征将领,也仅仅授以方略,即战略方面的指示,不干涉前线将领的临阵指挥。宋太祖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对西、北守边将领授予“
6、凡军中事悉听便宜处置”的大权2(卷 273,9347) 。宋初慕容延钊领重兵屯真定,太祖谕旨, “听以便宜从事” ,而“延钊与韩令坤帅所部兵巡边,一方以安。 ”2(卷 20,156)在西北驻守的董尊诲, “太祖以西戎近边,使守通远军,凡十四年,藩汉悦服,许以便宜从事。 ”3(卷 29董尊诲传 ,237)曹彬统兵讨伐江南,出征之前向太祖辞行,太祖对曹彬说:“南方之事,一以委卿” ,当众授曹彬以剑匣,授予“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的大权1(卷 15,314) 。 宋太宗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和军事行动的干预,实行“将从中御”的政策。为显示自己的高明,每临大将出征,总是付以阵图,有时连战阵的布置、扎营的
7、方位等都交代的甚为明白,其最著名的当属太宗创制的平戎万全阵图 。在宋太宗时期,将领领兵打仗,如按阵法行动,虽4败不罚,或惩罚甚轻,如擅自改变大阵,虽胜不赏。久而久之,对将领养成一种慵懒、保守的作风。漆侠先生指出:“宋太宗与宋太祖驭将政策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太宗开始实行将从中御的办法,捆住了前线将帅在指挥上的军事指挥权。 ”4160 3.宋太祖任将是恩威并用,将士乐为之效命,军队战斗力较强;宋太宗则是任人唯亲,导致军队将领军事素质下降,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生动的记载了太祖恩威并用、收取大将郭进誓死效命的史事,现抄录如下:“郭进御军严而好杀,部下整肃,每入北汉境,无不克捷。上时遣戍
8、卒,必谕之曰:汝辈当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 尝选御马直三十人,隶进麾下押陈(阵) ,属与北汉人战,往往退怯,进斩十余人。奏至,上方阅武便殿,厉声曰:御马直,千百人中始得一二人,少违节度,郭进遽杀之。诚如此,垄种健儿亦不足供矣。 乃潜遣中使谕进曰:恃其宿卫亲近,骄倨不禀令,戮之是也。进感泣。 ”1(卷 4,106) 无独有偶, 宋史中也记载了类似的宋太祖对待将领董尊诲的两则史实:“俄而部下有军卒击登闻鼓,诉其不法十余事,太祖释不问。遵诲益惶愧待罪,太祖召而谕之曰:朕方赦过赏功,岂念旧恶耶?汝可勿复忧,吾将录用汝。 遵诲再拜感泣” 。 “又问遵诲:“母安在?“遵诲奏曰:“母氏在幽州,经患难
9、睽隔。“太祖因令人赂边民,窃迎其母,送与遵诲。 ”2(卷 273董尊诲传 ,9342)宋太祖还采用采用同样的策略,让张美为之誓死效力1(卷 8,191) ,让李汉超“誓死以报”5(卷1,8) 。 有学者专门对北宋潜邸出身的将领做过研究,发现宋初就5潜邸出身的将领的使用而言,太宗朝远大于太祖朝。宋太祖“对于自己潜邸出身的追随者,还能掌握一定尺度,并非一律委以重任” ;而“宋太宗一朝,可以说是大用潜邸亲随掌权握兵的时代”6151;作者通过分析进而指出,宋太祖朝“潜邸出身的高级将领,可谓优劣参半” ,而太宗朝“其有为者寥寥无几,而无能者竟居多数”6162,由此可见,宋太宗在武将的任用上,任人唯亲的特
10、点非常明显的。宋太宗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极力打压武将,造成了将领进取心、责任心的受挫,对将领军事素养造成了极大影响 宋太祖指挥军队开疆拓土,基本奠定北宋的疆域规模,与宋太宗以后受制于辽、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成功驭将策略,收到宋人的高度赞扬,真宗朝名臣钱若水对太祖用将戍边评价为:“欲消外侮,必本安边,用得其人,莫如太祖” 。3(卷 35钱若水传 ,282)宋人王称也对太祖驭将之道,给以极高的评价评论:“太祖削五代之乱,创万世之业,制兵有谋,驭将有术。是以夷狄畏服,边鄙无事,由制兵驭将得其道。 ”3(卷 29,237-238)后世史家评论宋朝军事时称“宋之武功,于斯为盛焉。 ”2(卷 273
11、,9343) 二、二帝驭将策略与社会转型 首先,二帝当时所处形势的不同,是造成二帝驭将策略差异的根本原因。 宋太祖时期,是由武人干政、军阀称雄的无序乱世逐渐向中央收拢大权、上下有序的统一王朝的建立时期。国家的统一还须依靠强大的军队,将领的军事素质和临战决策对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与否影响极大,6宋太祖只有驾驭好自己手下的将领,获得他们的鼎力支持,才能使自己的王朝有可靠的存在基础,才能消灭其他割据政权,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新帝国。换句话说,宋太祖时期是打天下的时期,军队将领的作用要比政治家的作用远为重要,而皇帝与将领的关系决定着帝国的命运。宋太祖既要确保军队的控制权,还要手下将领心甘情愿为自己效力,
12、那就需要给他们信任,给他们战场上临阵灵活指挥决策的权力,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皇帝的信任与赏识。 宋太宗时期,是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基本结束,和平即将到来时期。随着大规模的战争的结束,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在秩序重建的时期,宋太宗强调的是上下有序,绝对服从。北宋这时所面临的社会转型,与刘邦初建汉朝何其相似。战争时期,刘邦与将领称兄道弟,在西汉建国初,依然如此,在宴会上大吵大闹,毫无礼制可言,刘邦甚为恼火。后来叔孙通制朝仪,朝堂秩序井然,刘邦大喜,原因就在社会的转型。正如汉初著名大臣陆贾向汉高祖的建言,可以马上打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 其次,强调将领要读书尤其是儒家经典,其目的是培养将领的忠
13、于国家、忠于君主的思想意识。这是他们出于王朝长治久安的目的对军事将领思想改造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太祖曾表示, “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7(卷 1,15) 。一些将领积极响应号召,学习文化知识,甚至闹出了笑话,党进便是典型。党进本不识字,有一年朝廷派遣他到高阳关防御辽军的掠扰。临行前向皇帝辞行,党进欲仿效文臣,附庸风雅,却“抱笏前跪,7移时不能道一字” ,他无奈之下,忽抬头大声对皇帝说:“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 ”当时“仗卫掩口,几至失容” 。后来有人问之他:“太尉何故忽念此二句?”党进回答:“我尝见措大们爱掉书袋,我亦掉一两句,也要官家知道我
14、读书来。 ”8(卷 8,76) 宋太宗时期,在太祖政策的基础上,发展为崇文政策。宋太宗在继位之初,就急剧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当时的执政大臣薛居正等认为“取人太多,用人太骤” ,但“上意方欲兴文教,抑武事,弗听”1(卷 18,394) 。太宗淳化三年,国家藏书之所三馆秘阁落成,宋太宗率领文臣登楼观书,后来他指示昭宣使宦官王继恩:“尔可召傅潜、戴兴(都是当时重要将领) ,令至阁下,恣观书籍,给御酒与诸将饮宴。 ”原因是“潜等皆典禁兵,帝欲其知文儒之盛故也。 ”9(卷 1,38)太宗曾对大臣说:“迩来武人子孙,颇有习儒学者,盖由人所好耳。 ”吕蒙正曰:“国家待文士,爵禄非轻,故人人自劝,乃圣化所及。
15、 ”9(卷1,38)表明宋太宗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实到了预期效果。 宋初两位皇帝提倡武将读书学习,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们懂得上下尊卑,为重建统治秩序服务,另一方面则是消除五代时期大将只忠于个人而无视国家的犯上作乱的叛乱意识,以达到消除武将威胁王朝统治的目的,从根本上医治帝国的隐患。 三、余论 众所周知,五代时期兵骄将悍,皇帝权威坠地,帝王皆出自军阀,地方治理大权皆掌于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之手,天子常常被玩弄于鼓掌之中,助长了社会的动荡。宋太祖、宋太宗力图改变这种现状,为巩固王8朝的统治,都极力加强对军队将领的掌控。因当时四方征战的需要,宋太祖驭将方式得当,军队战斗力仍然强悍,其消极影响尚未现露。到太宗时期
16、,国家统一大体完成,大规模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处于王朝安全因素,对将领控驭愈来愈严格,对将领的选拔,政治可靠性放在了首位,军事能力则放在了次要地位,彻底消除了武将对王朝的威胁,完成了从战争时期到和平建设时期的过度,奠定了北宋较为长期的和平稳定的局面。 然而,这种驭将策略的转变,过分地强调了职业将领对王朝政权的威胁而进行制度化的抑制,其消极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它以军事将领军事素养的严重下降、军队战斗力的削弱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的稳定,这是形成宋朝对外“积弱”局面的重要根源。 参考文献: 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王称.续东都事略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0. 4漆侠.探知集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5欧阳修.归田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朱瑞熙等.中国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7司马光.涑水记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9. 8文莹.玉壶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程俱.麟台故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