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逻辑研究摘要:战略规划是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之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引发的大学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而被广泛运用的。大学需要通过战略规划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并在多样化的发展目标或路径中做出选择、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多元利益主体进行协调等,以期获得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来说,大学发展战略规划除了基于上述逻辑运行之外,还与大学自主权的落实直接相关。 关键词:大学;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2-0043-05 规划意味着确定理想目标以及确定实现这个日标的方式。规划的目的是
2、通过变革,使组织更贴近客户的需要,更有效地使用现有资源,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作为社会组织,在其发展达到一定的复杂阶段后,规划得以在大学中广泛应用。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是一种积极主动、目的明确、面向未来的大学管理方式,其任务在于谋划全局、谋划长远、谋划重点。 一、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缘起 20 世纪 50 年代,在美国和英国的高校就开始了以制订院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为标志的战略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而在这之前,大学2基本都处于经验管理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随着入学人数增加,院校扩张,管理日益复杂,开始出现权威领导主导的发展战略规划。但这类规划既缺少理论研究,也缺少广泛参与。20 世纪 6
3、0 年代,以计算机为工具,以数学模型为标志的定量技术,被很多高校用于制定发展战略规划。20 世纪 70 年代,管理工具继续不断引入战略研究。但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持续的财政压力等,简单的定量技术已经无法适应规划的要求。许多管理专家开始将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用于大学。在美国,许多大学邀请军界和企业界的人士到大学介绍实施发展战略规划理论的经验,大学的一些著名学者也不断研究战略规划理论在大学中应用的方法和途径。1972 年,美国学者申达尔和哈顿发表了题为战略计划与高等教育:概念、问题和机会的文章,最早将战略规划用于高校发展。1978 年,哈佛大学霍斯墨出版学术战略一书,完整地
4、提出了战略规划用于高等教育的理论。1983 年美国学者乔治?凯勒出版的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更是掀起了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对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热潮。除了一些专家的研究,美国全国高校管理系统中心与全国州立大学协会等组织也将战略规划应用到大学的管理实践之中从而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 南此可见,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战略规划才引入大学,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才在大学中广泛实施。乔治?凯勒的论述也印证了这一点:“1983 年本书首次出版时,只有少数几所美国大学采用了战略规划来设计学校的未来发展。而今天,在美国的 3900 所学院和大学中,却有一半以上的学校已经制定了某种形
5、式的战略规划。或者正在制定一系列战略3行动重点。在过去的 20 年里,在其他国家的大学里,战略规划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被广泛采用。 ” 战略规划之所以在 20 世纪 50 年代才引人大学,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才广泛地在大学中运用,与大学自身的变化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变革直接相关。正是在这段时期,美国的高等教育从单一的精英阶段走向多样化为主要标志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也从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中心,成为美国经济的强大引擎。高校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挑战,如大学入学人数的持续下降、学生的大龄化、少数民族学生的快速增长等。这些挑战迫使高校领导采用战略规划方法,在进行环境分析和制定规划时。不再是被动地应
6、付,而是变成有前瞻性地主动反应,强调战略管理而淡化对定量技术本身的关注。此时,大学本身演变为复杂的学术组织,其发展目标多样,与社会关系密切,资源配置、市场竞争等问题凸显,结构与功能不断分化。这种情况下大学才需要进行发展战略规划。 二、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逻辑 1 竞争逻辑 “西方世界在 1520 年以前建立的大约 75 个公共机构,仍旧以可辨认的形式存在,有着类似的功能和未中断的历史。包括天主教会以及 61 所左右的大学” 。也就是说,精英教育时代的大学较之在竞争中前赴后继的企业而言,无异于百年老店,不存在资源与社会声誉方面的竞争。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随着市
7、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高校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和挑战。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促成了大量大学的产生,4进而促成了大学之间对资金、生源、师资乃至社会声誉的竞争。其次,伴随着大众化进程,就整体而言,高等教育将不再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稀缺资源,高等教育发生了由精英教育时代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市场化意味着大学对紧缺资源和消费者市场的激烈竞争将不可避免。再次,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学的竞争将超越国家边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最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创造、提炼、控制、传播等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领域,远远超出了大学的范围。很多新的巨型公司,比
8、如微软等,都以信息或知识为业,而这在传统上是大学的功能。基于此,大学不再能垄断知识的创造和传授,而是面临着严峻的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竞争。 “学校之间的竞争已经日益增强,而且未来还将大大加强,这就要求学校应当有新的运行方式和新的管理程序” 。对于大学来说,发展环境的竞争性决定了它也需要被规划,战略规划是大学应对外部竞争性环境的基本途径。是大学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可见,正是出于竞争的需要,战略规划才引人大学发展及其管理过程中。 2 适应逻辑 追溯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见,在精英教育时代,大学作为“象牙塔”始终远离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它创造知识,并传授给前来的学习者,之外与社会再无更多的交集。而伴随
9、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成为科学研究和新思想的温室,引领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掌控着使个人成为明天的专业人员、领导以及政治与经济巨鳄的权力。简言之。大学已经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巾心,它与外部社会环境的5联系越来越紧密、复杂。而与此同时,外部社会也在发生急剧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技术的影响以及来自外部力量的干预和控制等使得大学正在进入一个革命性的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商学、工程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终身教育理念把数百万成年人带人了大学,受教育者从学生转变为学习者:市场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许多大学仍然因袭旧的教学方式,大量培养理论型、学术型的人才。 社
10、会环境是大学活动的空间,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能适应环境的组织将走向衰落,很多组织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 ”基于此,大学需要通过新的管理方式或变革来适应社会环境。战略规划的角色毫无疑问是目前可以获得的最好方式来帮助一个组织更好地适应环境。正如乔治?凯勒所言:现在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复杂的变革不再容许学校回避管理的要求,通过战略规划和深思熟虑的建设性的管理改革,学院和大学将在效益和效率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3 选择逻辑 在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大学只需要按照单一的发展模式,实现精英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可。时至今日,以多样化为主要标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大学的发展面临众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大众化意味着大学
11、的数量不断增加,大学内部的规模急剧增长。与此同时,大学也变得更加分权,更加多层次、多类型,拥有更多样化的使命。也就是说大众化必然引发大学发展目标多元化,功能发挥多样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学内部的管理也趋于层级化、复杂化。 面对大众化带来的大学发展目标和模式的复杂多样,大学必须从中6做出选择。因为社会不需要让研究型大学主宰整个高等教育,国家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所有的大学都成为研究型大学。为增强大学的长期生存能力,大学领导者有必要对未来的发展目标多些思考和判断,选择对于大学的发展来说关键的、战略性的、根本的目标和发展战略。而这正是战略规划要解决的问题,战略规划的任务就在于谋划全局、谋划长远、谋划重
12、点。运用战略规划作为新的管理方式,大学领导常常能够高瞻远瞩,选择未来若干年内大学的发展目标,根据对未来目标的选择决定现在的工作重点和任务。可见,大学处于以大众化为标志的复杂化阶段时。需要通过规划,对发展目标、功能、层次、发展领域的先后顺序等做出选择,即选择是发展战略规划得以在大学运用的基本逻辑。 4 资源配置逻辑 资源是所有组织最关心的因素,它决定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资源也是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有了资源,大学才能维持运转,发挥其基本功能。目前,随着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规模越来越大,其内部的组织结构更加复杂,院系和管理部门越来越多,功能不断扩展。基于此,大学对资源的需求量必然越来越大。而大学获
13、取资源的能力、利用资源的能力却很有限。 在资源有限且不断消耗的情况下,大学尤其需要重视资源的合理配置、争取。如何将有限资源运用于发展的关键领域,是大学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战略规划的目的正是通过变革,使组织更贴近客户的需要,更有效地使用现有资源,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通过战略规划,大学可以了解如何充分利用外界环境中的机会,避开威胁,充分挖掘和运7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并争取更大的资源投入,扩大办学规模和拓展发展空间。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作用就在于优化整合、组织调配学校资源,将各类资源效用最大化,减少消耗浪费,指导大学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保证大学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有限资源用于战略性、关键性的
14、发展领域, “有所为,有所不为” , “有先为,有后为” ,保证在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实现大学的跨越式发展。 5 协调逻辑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化,大学内部组织结构越来越趋于复杂,发展包括的子目标越来越多且关系错综复杂。比如行政目标与学术目标之间,教学目标、科研目标与服务社会的目标之间,基础学科发展目标与应用学科发展目标之间等等,有的关联性很强,有的互相冲突,都需要协调和平衡。与此同时,大学的发展还涉及外部的多个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主体又会对大学提出很多不同的要求。比如,大学的办学经费来自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公司等,这些不同利益的投资者有权对大学的事业发展目标、方向提出意见和
15、建议。只有满足多个利益主体的需要,大学才能获得发展。 总之,大学有多个子目标,多个利益团体。当我们考察各个团体的需要时,就会意识到重要的是平衡,不同的团体有不同的需要。但大学本身的资源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同时实现所有发展目标,满足所有利益主体的需要,为此只有通过战略规划进行协调。因为规划的任务之一即在谋划重点,讲究重点思维,所以可以通过规划来协调实现不同子目标的先后顺序以及协调多元利益主体的不同需求,分阶段、分层次,以一8定的轻重缓急的顺序来逐步解决问题,对每一类社会群体的需求都能够有所回应,进而推动大学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协调促成了大学发展需要规划。 三、战略规划之于中国大学的发展 在我国
16、,高等教育发展曾经是远离竞争的。在计划经济时期,高等教育呈现出以集中控制和服从模式为特征的运行特点。在这种制度安排中,由于高等学校运作的条件完全由上级主管部门所占有和支配,高等学校不存在退出的威胁。另外,当时大学的发展也处于精英化时代,规模较小,结构简单,发展目标和模式单一。而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所应对的环境千变万化,充满竞争。在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大学与国外大学既有合作更有竞争:在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中,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在国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学之间对生源、师资等的竞争愈演愈烈: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过程中,大学与其他行业、社会组
17、织也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大学经受着不进则退、缓进也退的巨大压力。因此,任何大学都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自身的生存、发展和未来高枕无忧了。另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终身教育理念的倡导等都不断冲击着大学的发展,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开始逐步向大众化推进,大学大幅度扩招,学生规模迅速扩大,学校数量不断增加。 内外部环境的这一系列变化对大学的生存提出了挑战:如何应对市场竞争,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如何在多样化的发展目标和模式中9做出选择,如何协调日益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利益主体,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等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大学发展的热点话题。要做到这一点,最迫切的就是
18、要引人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高校适应和驾驭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众多高校力图通过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以增强自身应对急剧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并通过战略规划来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对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做出选择等,以期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自 20 世纪 9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各大学在这个时期纷纷成立发展战略规划部门,如北京大学1999 年 6 月成立发展战略规划部、中国人民大学 2000 年 11 月成立发展战略规划处、武汉大学 2001 年 1 月成立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法规办公室等。也就
19、是说,在我国,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成为我国众多高校的共识与集体行动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 可见,对于我国来说,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产生同样基于竞争、适应、选择、资源配置以及协调等基本逻辑。独特之处在于,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在我国的广泛运用还与20 世纪 90 年代末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提出大学是独立法人、依法自主办学直接相关。一方面,具有独立的自身利益和自主权,是大学进行规划的前提。因为拥有自主权,大学才可以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在我国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事业一直被视为由政府支出的公益性福利事业。大学产品的性质为纯公共产品,大学所有权与管理权都由政府掌握。高
20、校办学自主权小,甚至没有办学自主权,就没有寻求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其发展就无法自我设计和规划,10只能跟着政府指令走。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加大了步伐,形成了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学校自主办学为主体的高校运作机制。1999 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也从法律上有效地保证了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基于办学自主权的逐步确立,目前我国的大学发展才可以被规划。从这个角度来说,办学自主权是大学制定和落实战略规划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要将大学自主权落到实处,除了政府放权以外,大学自身也需要加强自我意识的树立和自主发展能力。大学自我意识的树立
21、及其自主发展能力的养成,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到的,它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制订、实施发展战略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实施等过程,本身就体现了大学寻求自我发展的意图,承载着大学为实现发展目的而进行的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控。因此,大学通过发展战略规划来思考自己的未来,能提高大学自主发展的意识,激发大学自主发展的热情,强化独立决策的功能,进而将办学自主权落到实处。 四、结语 通过对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缘起和逻辑进行分析可见。无论是在美英等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大学发展战略规划都是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之后,伴随着大学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而被广泛运用的。未来 1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一次历史性转变。其中,世界一流大学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石。建设高